学科教学中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

2015-02-13 16:44李顺德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族学科语言

李顺德



学科教学中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

李顺德

(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龙井 1334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民族教育同样遵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即在保护民族文化教育多元性的同时注重中华民族文化同一性的教育。因此,学科教学中多元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提升民族精神境界,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塑造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同时对培养当今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和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均具有重大意义。

学科教学: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必要性;策略

日本教育研究者坂田义教等人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方向:“以现代化为目标的教育”和“相互依存、共生的教育”。前者是“为了提高经济竞争力,采用中央统一制订的教育课程,以求提高国民的学力水平”;后者是“从儿童时代起,采用肯定的态度给学生介绍其他民族、国家、社会、文化、宗教等,教他们世界相互依存的道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代表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平等理想的追求,为我们推进教育平等的进程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的必要性

kramsch指出:“如果把学习语言看成是社会实习的话,文化就是语言教学的核心。文化知识必须看成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手段,也是衡量语言能力的标准。”Brodyy也有类似的论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定性,语言反过来解释文化内涵和价值。” 而且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均有一定的要求,尤其语言类学科,教师只有把学生从狭小的圈子中引出来,从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和认识更广阔的知识,才能扩大阅读面,丰富阅历,增加文化底蕴。况且,要想学会文化人的语言,学会欣赏语言的魅力、优雅与韵味,没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办不到的。此外,我们还从以下几方面明确学科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的必要性。

1.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之魂,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2.人际沟通需要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不同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的现象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如,沟通方式、沟通内容和沟通结果等,乃至影响民族团结。基础教育阶段,随课文教学有机渗透多元文化教育,可为学生将来面对各种社会环境奠基。

3.时代发展需要

进入新世纪后,知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和各种文化思想在中外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很难有一种不受外来文化思想影响的独立文化的存在。文化的交流,已成为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基础。特别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强调终生学习,而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所以,每个人必须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学会学习,讲求实效。否则,就会被淘汰。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的主要策略

一般情况下,在学科教学中可以渗透“国家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教育、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教育以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教育”等内容。具体而言:了解各民族的礼仪、节日、服饰、饮食、英雄人物等民族常识;了解各国的民族政策理论;了解不同文化群体作者的思想及作品;了解不同文化群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了解民族历史、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等。我们可以借鉴班克斯①提出的构建多元文化课程的“贡献法、增加法、转变法、社会行动法”以及现行的多元文化教育形式:插入法、案例式、专题式和选修式等多种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以常态的形式推进文化渗透的广度

以各民族独有的礼仪、节日、服饰、饮食、体育、艺术、常识、地理、历史等为教育内容,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依托教材资源,可随堂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如,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章节内容和课时目标,可以渗透民族地区区位因素和资源知识,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渗透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地理特点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统一观;可以渗透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在初中汉语教学中,根据课题选择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根据课型组织相应的形式达到学科教学目标。如初中汉语口语交际课《说说我的家乡》,根据本市(龙井市)地理文化特点充分开发朝鲜族民族文化资源,以“介绍家乡——赞美家乡——构画家乡”为主线,进行吟唱《长白诵》、记述家乡特色、词语接龙、扩展句子、即兴表达等多种形式的口语训练,达到知识、技能、文化一体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在教学《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等课文时,除了领路文中国内外富有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之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开发各民族风俗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2.以活动课的形式扩大文化渗透的外延

开展促进学科能力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朝鲜语文和汉语学科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标,可以进行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演讲等多种活动;音乐学科以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可以组织了解某民族舞蹈种类、组织民族歌曲大唱赛、我了解的组织民族乐器等可行的课外活动,来寻找民族艺术的踪迹。以此为鉴,各个学科均可以以课外活动形式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3.以主题阅读形式促使文化渗透的深度

主题阅读,主要以积累为目的,以文科为主,可以在整个学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渗透一个主题;可以在一个学期渗透一个主题;可以在一单元渗透一个主题。主题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爱好、学习的需要等来确定。如各民族礼仪、各民族习俗、各民族英雄事迹等等。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难点

1.教材中缺少少数民族文化内容

虽然文化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教材体系中缺少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甚至出现了几乎得不到反映的情况。这显然与我国的教育和多元文化发展不相适应,也对学科教学中随机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带来很大困惑。如朝鲜族汉语教材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应具有鲜明反映本民族文化的作品,但朝鲜族初中汉语教材少有体现本民族生活习惯、文化特征的内容,偏离了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实际,未能体现本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氛围,可算作是一种缺失。

2.没有形成教学体系

由于文化内容还没有像汉语语法内容那样在教学领域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法,因此,各个学科都需要根据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即时性开发相关资源并整合到教学中实现渗透的目的,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负担。

3.教师缺乏文化意识

由于教师缺少对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因此很难系统地把文化内容加到学科教学中。特别是语言类学科中,不少教师认为语言习得中,文化认知能力不重要或者没有语言能力重要,所以不能把文化教学放到语言教学的议事日程上去。正如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所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目前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很强,但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甚少、甚浅,而且较之家庭教育学校老师的民族文化教育影响甚微。不少教师一提到民族文化,就联想到朝鲜族辣白菜,把辣白菜的制作搬到历史课堂中,搬到综合实践课堂中……。其实,饮食文化教育接受家庭引导更为贴切,没必要搬到课堂上来,关于品名、种类等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交流。令人深思的是,有些学科为了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失去了学科特点,教师所展示的课堂令听课者分不清是美术课还是体育课还是综合实践课。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科特点,而且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我们不能为了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而不顾课程目标,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丧失培养学生目标的表现。

2015—03—23

G632

A

1673-4564(2015)03—0062—03

猜你喜欢
民族学科语言
【学科新书导览】
我们的民族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语言是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元民族
“超学科”来啦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