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中学生的汉语文阅读兴趣

2015-02-13 16:44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汉语课文

韩 禹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汉语文阅读兴趣

韩 禹

(图们市第五中学,吉林 图们 133100)

在汉语文课堂上巧设情境,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精心设计结尾,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汉语教学;巧设情境;激发兴趣;设疑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工作,都和兴趣关系非常密切,甚至还要依赖于兴趣,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尤其如此。那么,怎样激发中学生对学习汉语课文的兴趣,来提升学生汉语文阅读效果,是每一位中学汉语文教师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精心设计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讲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泛起学生情感的浪花,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开讲,首先就要紧紧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振奋精神,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质疑设置悬念

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精心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放开思维 的双翅去主动地探索汉语文课本中的知识要点。悬念常常从审题、解题入手设置。例如教汉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当我们用稚嫩的嗓音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之而来的是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声回答是“亲切的呵护”。再给我们学生放映电影《南京大屠杀》影片片断剪辑,让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当年日本侵略军残酷地屠杀中国手无寸铁的无辜老百姓这一惨痛的场面,然后话锋一转,设置悬念:“这个巨大的痛苦不仅仅是中国的,而是全世界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这样屠杀的人,又何止千万。1941年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后就清楚了”。这样,学生渴望了解知识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2.动情激发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激发情感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一旦激发出来,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例如,在教初中汉语文八年级教科书《我的老师》一课,在开讲阶段,使用生动形象热情洋溢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注意,提高学习兴趣。讲课时教师可用这样的一段导言:“同学们,在你们还没有上学之前,你们幼小的心灵中会以为世上最可亲的是爸爸妈妈,或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当你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在各位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循循善诱的教育下茁壮成长,这时你们就感受到老师也是最可亲的人。有些老师在你们幼小的心中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很多年后你们还会清晰地回忆老师们的音容笑貌,从心底里强烈地呼唤对老师的敬重与感激。”那么,让我们读读魏巍同志写的饱含深情忆恩师的美文《我的老师》,大家一定会得到启发和感悟的。例如,“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蔡老师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蔡老师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蔡老师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知一点啊。”作者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写出了蔡老师的“严”与“爱”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感情。再如教科书,《我的老师》片段,“当同学们欺负我时,蔡老师就来援助我,批评了我的‘反动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的世界里的小小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动情的语言,激起了学生对蔡老师的怀念之情,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入境创设情境

具体生动的情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将学生带入情境或通过现代多媒体的音像、影片、文学语言的描绘等手段、方法,再现课文提供的情境,或通过师生进行角色表演,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或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直接带入有关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等等。根据汉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有时会运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课文内容,如教学写作《猫》时,首先让学生回到家里认真观察。汉语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又展示了各种“猫”的图片,也可以把家中养的“猫”直接搬上学校课堂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口述,学生进入情境,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整理成文章,便会化难为易,并且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会写出很好的作文。

4、设疑激发动机

动机和兴趣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才会稳定而持久,学习积极性才会持续下去。所以,我们教师发现有一些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平淡的、缺乏色彩时他们不感兴趣,这时候,开讲就采用“激发动机”的办法,即向学生说明学习这篇课文,掌握有关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就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初中汉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懒惰的智慧》一文时,教师调查了解到学生对这篇课文不太感兴趣。于是,开课时教师便告诉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它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这个道理对我们的一生具有非常重大影响,那么,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学习这篇课文后我们就明白这个道理了。这样学生学习汉语文兴趣便被激发出来了。

二、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现实的动力因素。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转向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往往是那些生动、形象具有新鲜感的事物。上网看电脑屏幕学歌词,就比死记硬背来得形象。因此,汉语文教学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出发,寻求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广大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学得生动活泼,同时,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

1.创设画面,掌握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我的老师》一课时,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自己动笔画课文描述的七件事:(① 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课外教我们跳舞;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我睡梦中去找蔡老师)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同学们相互比一下看谁画得好,谁能把自己的美术运用到汉语文课上,并用得准确。顿时,课堂上处于安静状态,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创作画面之中,因为学生的兴趣和智慧和谐地结合了,结果出现了多幅形式各异的画面,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画贴到黑板上,按自己的画讲述课文内容,个个讲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又深刻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2.来自实践,理解课文难点

例如,在教初中汉语文七年级上册《犟龟》一课后,针对犟龟与其它动物的不同,它是怎样以它的“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让学生演示“犟”的情形予以理解。先引导学生入境。假如我就是课文中的小乌龟,在参加狮王二十八世婚礼的路上遇到种种困难和阻碍──蜘蛛的劝告、壁虎的劝说、乌鸦的劝解、蜗牛的打击,最终到达狮子洞,看到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经安排好的学生演示后,学生感受真切,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精心设计结尾,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取得“课尽趣亦浓”的效果。这是阅读结尾时教师所要考虑到的问题。

1.保存疑问,继续探索

“学无止境”,“学贵有疑”。整个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们学生发现问题,遇到疑难问题时,思维就会自然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认真地探索知识,把探索当做乐趣,如学完初中汉语文教科书《离别的礼物》后设疑:爷爷究竟离没离开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推测,教室里学生们讨论气氛自然会异常活跃。显然,这样的设疑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极有效的调节了课堂氛围。

2.表演小品,留下思考的余味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是密切相关的。要使学生持续高涨的学习兴趣,就要巧妙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而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因此,在阅读课文的结尾阶段,根据部分故事性较强的课文用心设计小品,让学生根据小品内容进行模仿表演,使学生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离别的礼物》一课后,先让学生具体地体味善良宽厚的爷爷、聪明懂事的彼得、懦弱胆小的爸爸、自私虚伪的那个女人。接着学生们分角色扮演小品,学生对此饶有兴趣,表演得郑重其事,生动自然,达到了课堂教学预期效果。

总之,要激发学生对汉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阅读能力。作为汉语文教师,就要应该精心设计开讲,阅读过程中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结尾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015—01—28

G633.3

A

1673-4564(2015)03—0097—03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汉语课文
学汉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