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5-02-13 16:44张雁群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长方体动手交流

张雁群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张雁群

(龙井市东山实验小学,吉林 龙井 133400)

数学学科是思想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种学科从本质上决定了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是增强教学素质的需要。因此,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也是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一、动手实践,激活思维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那么就更应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们通过实验、讨论、争辩、探索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大胆的放手并给予学生实践活动的契机,“让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通过课堂教学的效果反馈,教师们不难感受,学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且对所学的新知掌握扎实,理解深刻,记忆犹新。

1.在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激活思维。

教师在每一次备课的时候都应认真深入理解教材的意图,抓住重、难点设计各种方法,力求使学生理解掌握新知。在可操作实践的数学课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情境,使学生 的学习过程变成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好多媒体教具、学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多给学生些思考的机会,多给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刚开始上课,如果出示两个问题:

(1)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

(2)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先剪一剪、拼一拼、再想一想,看看圆形能不能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们能共同探究出圆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教师巡视并适时地点拨指导,最终共同探索出圆形可以转化为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圆周长的一半是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是长方形的宽,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圆周率×半径的平方。实际上在学生动手实践推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心慌着急,要知道这样的错误才是“最美丽的”,我们不仅不能指责学生反而要欣赏它,因为这种错误是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及经验的最真实的暴露。我们要感激这份错误能有效地被我们利用去为教学服务,为再一次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更合理的寻求解决办法而服务。有了老师的这份真诚的“理解”,学生更敢于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喜欢主动参与并从中获取知识。也激发了其创新潜能,以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以及求知欲。

2.在生活中实践操作,拓展学生思维

知识的积累,既要靠在活动中动手实践来实现,也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因而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及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且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学生即明确学习目的,还轻松的巩固了课堂学习重点。例如在学习完“长方形面积”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可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家里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如果铺长60厘米宽60厘米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每块地砖30元,一共要多少钱?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所学,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数学知识生活化,进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积极主动探索,提高探究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去探究学习的兴趣。”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探索新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好有价值的讨论题,然后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内容、流程、方法与要求。最后尤为重要的是在巡视过程中,恰到好处点拨引导。

教师特别注意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自己能看懂,就指导学生自己看,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对子说,小组说,全班交流说,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分享收获的快乐;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因而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经过合理组织、调控,学生不断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了一波未落一波又起的高潮,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主动参与探究的情趣之中。教师在这里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说的少,说的精,能不讲的就不讲,最后,可让学生提出还有的疑问,再次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不但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各项活动中提高了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即能让积极主动探索在愉悦中完成,也能逐步的成为一种好习惯。教师作为组织者经过合理组织、调控,学生不断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主动参与探究的情趣之中。例如,教学“四年级多边形练习课”时,可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哪些平面图形?”把学生重新带回到各种图形的情景中去,说出各种图形的特点,一点一点的唤起学生的记忆后,再分别出示各种图形,并分别利用多媒体演示各种图形的特点,学生归纳出,按角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种按边分类可分为三种、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最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根据自学要求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还在解决问题中获取了新知。在合作学习中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鼓励创新

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学,群学,全班交流、教师适宜点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相互借鉴,把自己的观点或疑惑与同学交流,学习同组人的长处,还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自己的个性又能影响着其他人,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但交流时声音适度,以双方及组内听清为准,切忌大喊大叫,鼓励畅所欲言、神采飞扬、各抒己见的积极表现,反对缄默不语、麻木迟钝、人云亦云的依赖心里;严禁假交流,随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之机嬉戏、玩耍;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在,时时有事做,行动要迅速,切忌游手好闲。虽然小组合作是自新课改以来就开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流于形式的现象还是时时可见。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为目标”,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实到实处,这样课堂的教学才不至于走偏。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可先让同桌的同学合作,用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由于没有规定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所以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摆好的长方体也不都一样。学生摆好后让他们思考:你们所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可以先独立思考后再和组内同学交流一下,一起找出答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到了: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同学的讨论,以及相互的补充、整理,形成小组意见;将各组整理的内容向全班汇报。在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时,经过不同小组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评价;并伴随着教师的点拨,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不管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总是长、宽、高的乘积。轻松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达到了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又如教学“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解决问题”活动课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学校准备建造一个游泳池,现在请你们来设计,你们有什么方案?我只给学生了一个这样的信息,建造游泳池的具体细节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设计。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表自己见解:(1)确定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2)游泳池的长、宽、高的数据。(3)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4)池内的四周和底部用什么来贴,要贴多大的面积等等。经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很容易的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我们的教学宗旨——“让学生掌握知识,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们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知,在合作中创新,在质疑中问难。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加深理解,拓宽思路,获得知识,发展数学能力,进而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和实践结合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

2015—03—22

G623.5

A

1673-4564(2015)03—0109—03

猜你喜欢
长方体动手交流
我也来动手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