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回归生活自觉
——特级教师孙艳“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课例评析

2015-02-13 20:59江苏省苏州中学程振理特级教师
语文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玉兰花特级教师作文

☉江苏省苏州中学 程振理(特级教师)

让写作回归生活自觉
——特级教师孙艳“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课例评析

☉江苏省苏州中学程振理(特级教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1](.P255)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立足生活的自觉积累,写出真情、真感、真思、真想的佳作妙文呢?特级教师孙艳的《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指导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索价值的范例。

一、写作原是生活自觉的表达

真正的好作文,概皆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自觉”体验与表达,即写作者对生活的“自主感觉—自动察觉—自发品觉—自然悟觉—自在醒觉”。然而现行的作文训练主流模式,传统性、单一性、应试性痕迹依然很明显。教师是“例行出题”,学生是“奉旨填词”。作文完全成了一种“例行公事”的应景事务,学生既没有时空体验生活,又极少作反复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地不一致”。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透过“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指导课,我们看到,孙艳老师的做法是:在预设作文之前,先让学生“通过三周的时间来观察”与作文相关的生活实景,并建立相关写作学习型网站平台,“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有意识的关注和有针对性的观察”“以慢写促积累”,这就解决了学生写作之前“缺乏生活积累”的问题。同时,学生的写作不是课堂上当堂完成,而是“基于生活的原生态写作”,且“预先把学生习作依照一定的对比系列打印给学生,请学生读后写点评”。这就把原本被动而后置的作文修改环节提到了定稿“发表”之前。

显然,孙艳老师是把学生写作的训练置于一个几近原生态的生活系统之中,让学生真正遵循生活作文的内在规律,通过对生活的“自觉”体验而发自内心、自感自悟地进行写作。这在当前应试主义盛行的训练背景下,是一种极具探索价值和挑战性的有益尝试。而“通过这一种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积累素材、调用素材、组合素材的能力”,相信学生即使面对当堂完成的命题作文,也能很快调动日常生活积累而轻松面对、自觉表达。正如孙老师所说:“写作需要有心、有情,需要我们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愤,发现生活的美,用自己的笔记录生活,描绘生活的画面,体味生活的五彩纷呈。”

透过孙艳老师的“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指导课,我们还看到了美国贾特·艾米格(Janet Emig)“过程写作法”的影子: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经历五个相关的阶段:预写作(prewriting)、打草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校订(editing)和发表(publishing)。孙艳老师不仅还原了学生的生活自觉体验,也让学生体验“预写作”,之后还有“学生读后写点评”“课堂师生互动”以及“名家现场互动”等,还让学生“通过论坛的方式发表自己修改后的新作”,切实关注了学生写作的“过程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二、写作回归生活自觉有路径

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说,写作是人脑对生活“取象——明象——悟象——成象”的过程。学生写作要怎样回归生活自觉,进而“明象”“成象”呢?孙艳老师的“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指导课给我们的启示是:为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意义生活。

意义生活与自然生活有所不同。自然生活是纯粹客观存在的原生态生活,意义生活是附着人类主观意义的再造化生活。如同诗人以审美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的人事物,这些人事物上便附着了诗人的审美情意,而诗人眼中所看到的人事物象,已不再是原本纯粹自然客观的人事物了。在师生写作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自觉”的参与,而这种意义生活又不仅仅指师生视野中主观化的外界生活,它还指经过加工打包后的知识生活和师生感悟世界以及自我观照的内心生活。

孙艳老师的“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指导课,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观察校园之景,而是有目的、有主题、有方向、有引导、有指导地让学生观察校园之景,“以学习型网站的方式”“构筑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学生自学三个平台”,“让学生通过三周的时间来观察校园的植物和窗前的这株玉兰花,指导学生写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提升写作能力”。孙艳老师正是“为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意义生活”,才使学生有可能“回归生活自觉”写作。

不仅如此,孙艳老师还利用“国风作文教学平台”,在“孙老师教你写作文”系列中建立又一课程资源包“窗外那株玉兰花”——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指导课,其中包括四个栏目:注意观察、怎样观察、作品展示(包括学生佳作和教师下水作文)、好文共赏。还“把走过校园一路看到的景有重点地拍摄下来,并在电脑中通过绘声绘影软件处理成一个电视片断”。这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教育资源开放整合”“学习空间融合设计”“网络平台翻转课堂”等背景下,不失为一种探索创新的大胆尝试。或许未来的写作教学,课内外资源的整合、自然资源与数据资料的整合,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表达生活自觉的方法

张志公先生说:“文章里有思想意识,知识见闻,生活经验,审美观点;它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它讲究方法技巧,语言艺术。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在现有的主流作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们尤其津津乐道于写作方法的模式化训练,甚至有好事者编写出跨学段、跨年级的写作方法训练体系,然而如此训练的方法到底有多少能被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呢?

孙艳老师的《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指导课让我们看到,低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时,头脑中根本没有太多的方法概念,他们会不自主地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会运用儿童的独特审美方式与独特的表达方法,来呈现他们眼中和心中源于生活自觉的意义生活。

孙艳老师的课例告诉我们,真正源于生活自觉的好作文,是不需要给学生强加写作技巧的。真正的写作技巧同样来自学生对生活的自觉体验,应该是写作者表达生活自觉时的情理使然。这正如古人写诗作词,并未预先设计所谓的创作手法,一切都是顺着生活的路子来的。比如,看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景,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场面,自然跳出“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样的奇句……其中,有联想,有夸张,有比喻,有虚实,然而这些所谓方法,皆是自然之笔,并非刻意堆砌。当然,这并不是说作文点评不需要讲方法,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自觉”中自然地运用方法,因为真正的写作方法是来自生活情理的。

此外,孙艳老师的“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指导课,还营造了别致的电视片导入、名家名篇范例、导游诗意解说、课堂名家互动、课文导写链接等独特新颖的课堂情境,不仅“切实改变学生这种面对生活而无视生活的写作习愤”,而且让学生“这一关注成为他今后生活的一种本能”,进而形成必要的语文写作素养。正如孙老师作文点评课结束时寄语所说的:“当一个人在用眼仔细观察,用心体会世界时,当一个人能将他的生活、知识、心灵和谐统一时,这个人就徜徉在作文的天地里了。……观察很重要,积累少不了。让我们共同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独特表达,是源自写作者自身生命的独特感悟,是写作者思想情感的“自觉”流淌。宋人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用心地积累生活体验,动情地感悟生活内涵,才能走进“自觉”的写作,写出精彩的佳作妙文。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玉兰花特级教师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春天到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我爱玉兰花
我爱玉兰花
对视玉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