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感受语言美的有效载体
——以《荷花淀》的修改为例

2015-02-13 20:59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朱永芳
语文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荷花淀原句孙犁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朱永芳

比较:感受语言美的有效载体
——以《荷花淀》的修改为例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朱永芳

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语言清新洗练,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有“诗化小说”的美誉。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叶圣陶认为“离开语言无所谓文艺”。由此可见语言对于作家与作品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的文学欣赏,又怎能不探究文学语言呢?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如何品味、欣赏清新朴素、富有韵味的语言艺术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小说的语言美,我一改过去那种“标签”式的罗列法,想让学生通过自己比较、揣摩作者的语言修改,让他们“感同身受”。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孙犁清新洗练、朴素自然的语言领会得更深刻些,同时也可以学到一些文章修改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能力。

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为了这次“尝试”的顺利进行,我先作示范——讲了孙犁的一则锤炼字词的事例。文中写水生带领村里的后生参军后,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作者写到这里时,想到了好几个意思大致相同的词,反复斟酌后才决定用“藕断丝连”。有人认为用“藕断丝连”并不好,建议作者改为“牵肠挂肚”,而作者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还是选用“藕断丝连”为好,所以就没有改。用“藕断丝连”设喻,昭示地方特色,带着地域风情,非常细腻传神地表现出荷花淀“女人们”的复杂微妙的心理,的确很恰切,很精当,用“牵肠挂肚”就显得很一般。孙犁为文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由此可见一斑。

示范讲完后,我选了五组有代表性的例句,让学生讨论这些修改的优劣。并用老舍说的“字的本身没有好或坏,要看用在什么地方。用得恰当,就生动有力”作为开场白,拉开了带领学生品评孙犁小说语言修改的序幕。

第一组——

原句: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过不去。

改句: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叶圣陶说“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朱光潜也说“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对这个句子的修改,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原句表意不明确。改句加上“大船”后表意明确,一个逗号,把后一句一分为二,使得句式更为短促、急切,这样有力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突出了妇女们紧张的心理,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改得好,同学心领神会,我对同学的回答也比较满意。

第二组——

原句:枪声紧紧的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改句: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

对于这个修改的优劣,同学之间有了分歧。有同学认为原句好,不需要改。代表性的回答是:“用‘紧紧的’‘清脆’来修饰枪声,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很好地表现了伏击战的特点。”而反对的同学认为:作者主观上的确是想要渲染紧张的战斗气氛的,但用“紧紧的”来修饰枪声,似不妥,用“清脆”来形容就够了。两派争论得很厉害,最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同学们都望着我,希望我来作个评判。我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用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说的“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来激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然后作出缜密的判断。要求学生再认真读一读改前改后的句子,仔细推敲一下。延时评价促进了学生思考的深度,最终同学们的认识趋于一致——觉得还是修改后的句子更加短小精干,简洁精练,表现游击队伏击战的紧张场面更恰切。

第三组——

原句: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改句: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对于这一修改,同学的意见比较一致,他们认为两句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原句“大荷叶”的两个定语——一个是五个音节,一个是四个音节,音律不和谐,读起来不顺畅,缺少语言的节奏美。而改句不仅消除了这个毛病,同时又通过一个“挤”把荷叶拟人化,赋予它以生命力,再加上“像铜墙铁壁一样”的比喻,生动地显示了荷叶的动态,突出了荷花淀里荷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把“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气势写活了,有利于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对于同学的回答,我很满意。我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谈到修改时有一条“一定要它读得顺口”的要求。孙犁这样做了,我们也体悟到了。这样看来,我们并没有辜负作家的独运匠心。

第四组——

原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改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我把这两个句子投影在屏幕上时,有粗心的同学还以为这两句是一样的,认为老师弄错了。我正告道:不能小觑标点。郭沫若认为:“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对于这两个句子,我让同学读读、想想、议议,然后再作比较,这样两句表达的差异与意趣自然就会见分晓。学生前后桌之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他们讨论悠烈,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有同学认为“我不拦你”若用逗号,在语法上并没有什么错误,不过这样全句的重心就落在“家里怎么办?”上面了,整句话就变成了不依不饶的责问。水生嫂不就成了用家务来拖丈夫后腿的“落后分子”了吗?这显然与前面的交代不符,与作者塑造的温柔体贴等待丈夫归来的解放区进步妇女的形象不符。有同学则认为改用句号,强调了“我不拦你”,说明了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表现了她的顾全大局、深明大义。但是想到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难以承担,随后脱口而出“家里怎么办?”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深深依恋。语气停顿稍长的一个句号,完美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意思。家常生活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停顿,把水生嫂细腻丰富而又复杂微妙的感情、温柔而又刚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分析十分到位,我听了十分高兴。总结说:“这个句号不仅是‘文法上的标点’,更是‘修辞上的标点’,的确具有点石成金的艺术魅力。孙犁字字锤炼,连小小的标点也不肯放松。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第五组——

原句: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青人不过二十岁,头戴一顶大草帽,……

改句: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

对于这一修改,学生有些茫然。虽然知道“年青”与“年轻”有区别,“年青”可表示绝对年龄(即十几岁至二十几岁),而“年轻”也可表示相对年龄。“年轻”总是用在比较之中。年纪不大的人可以比较(如你十五岁,比我年轻五岁),年纪大的人也可以比较(如你五十岁,比我年轻十岁)。觉得这样改不改无妨,但又不敢肯定。这时,我鼓励学生说,不能囿于思维定势,要跳出“套板反应”的冥臼。一般来说,修改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但也有经过修改不及原作的。清代学者郑板桥认为“改而善者十之七,改而谬者亦十之三”。所以我大胆肯定了同学有些犹豫而不敢肯定的看法——改与不改无妨。至于水生年龄的改动不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当然在这里也不妨顺带说一说。水生的“长大”,实则是为了适应新中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而改的。这个看似切合实际的改动,实则是弄巧成拙。这样的“与时俱进”,虽堵住了人家要说“早婚”的“闲话”,但却无法真实反映抗战时期白洋淀的风土人情,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水生的年龄还是不改为好。这个改句,一处是可改可不改,一处是根本无须改,所以这个修改是“不及原作”的失败修改。我的分析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学生们听了很入神,点头称是。这让他们明白了文章修改也可能出现欲益反损的情况,对修改有了一个客观、辩证的认识。改变了他们过去一贵以为越改越好的机械、片面的看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涵泳、品味,对培养语感、发展表达能力不无裨益。笔者引导学生对以上五组改文对比赏析,窥斑见豹,同学们略知作家字字锤炼、句句经营的全貌。通过比照作者“怎么说”的言语形式,他们比较“直观”地感知到美的语言创造的艰辛,懂得了“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咬文嚼字》)的内涵,明白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原则。在初感意味、细尝滋味和品咂风味的过程中深刻领悟“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这样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咀嚼涵泳能力的同时,又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说比较法不仅是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消的一股巨大力量。”[1]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坚持这样的语言品评,潜移默化,学生不仅能够学会阅读与欣赏的方法,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在接受着美的思想情感的熏陶,何乐而不为呢?

注释: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荷花淀原句孙犁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孙犁装外行
晚年孙犁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
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解题策略
强调结构面面观
单元知识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