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商山四皓研究述评

2015-02-21 11:59敏,李
关键词:商山学报文化

魏 敏,李 浩

(西北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历史研究】

新时期以来商山四皓研究述评

魏 敏,李 浩

(西北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商山四皓的出处行止等,为汉代以来文人士子不断讽咏品评。改革开放后,四皓研究逐渐从附庸于其他论题中独立出来,并褪去强烈的政治色彩,高贤隐逸、升仙等主题也得到重视;21世纪以来学理化的研究成为重心,围绕四皓仕与隐的原委,四皓题材的诗歌、绘画、碑刻作品的内容,地方文化建设及域外四皓文化传播等,产生了一批含金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今后的四皓研究需在补足文献、加强宏观考察、揭示四皓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及四皓精神的传播与接受等方面进行开掘与深化。

商山四皓;政治评判;仕与隐;文献辑逸

汉征商山四皓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四皓银须皓首,因避秦乱而隐逸商山,又因维护正统正道毅然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功成后复隐林泉。其高贤德重、功成身隐的出处行止,是后世征聘贤能的重要考核指标,也逐渐成为古今知识分子完美仕途的范式;其须眉皓白的长寿仙姿,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老重贤的精神内核,为后人世代传诵、讽咏不绝,四皓文化也藉此不断丰富,影响深远而广泛。然囿于年代久远、环境多变、史料缺逸甚或人为破坏,传世文献十分有限,且散布于多朝代、多文类、多领域的资料之中,导致相关研究长期滞后。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调整,以及学界、政府及民间力量积极努力,新时期四皓研究呈现出全新的样貌。回检此期研究成果,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拓宽与提升大有裨益。

一、新时期以来的四皓研究回检

(一)1978—1999年的主要研究成果

1978年以前,四皓研究多附庸于其他论题中。黄巩云“荆衡有船山,逸民迈四皓。一意尊纲维,夷狄必除扫”[1],将四皓刻画为逸民,藉此诠释自己生存于易代之际的夹缝中,在个人人格尊严的完整性与对社会发展发挥作用之间的权衡取舍。而对四皓遗迹器物的考索,与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评判,是此期四皓研究的两大主要向度。前者有《西北区古迹名胜及文物的调查》提及商县“四皓墓”;陈直言及乐浪出土汉箧画像题字所注“商山四皓”;柳涵言及1957年河南邓县出土的南朝画像砖大墓内浮雕石砖楷书“南山四皓”[2];逯钦立以四皓名称为例论述陶渊明“四八目”*陈直《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及其评价》(《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3期)载乐浪出土汉箧画像题字“第二排孝惠帝、南山四浩、大里黄公、侍郎侍者、(四皓事段)”,并注“商山四皓”。逯钦立《读陶管见》(《吉林师大学报》,1964年第1期)举四皓名称为例,认为陶渊明关于四皓的概念沿用汉魏以来“绮里季夏、黄公”的传统说法正确,“四八目”的原著者引晋皇甫谧《高士传》中绮里季、夏黄公之说错误,并由此内证“四八目”并非出于陶渊明之手。。后者有卫仲璠认为张良为吕后“引用四皓,巩固太子的地位,造成‘人彘’”;陈朝璧进一步质疑《紫芝歌》是否为四皓所作,以及士大夫是否向往山林隐逸生活*卫仲璠《司马迁的讽刺语言的艺术》(《文史哲》1958年第2期)言张良为“个人全身远害,就阴附吕雉,替她画策,引用四皓,巩固太子的地位,造成‘人彘’”,并引吴汝伦评:“如妇人好女,盖轻之也。”陈朝璧《 关于山水诗产生和发展问题的商榷》(《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3期)言四皓经不起卑辞安车的诱惑,“终于从商山开了小差,在刘邦面前装模作样,帮助吕雉替她儿子保住太子的地位”,《紫芝歌》是否真出于四皓手笔“犹待考证”,更“很难说‘山林作为隐士避世的处所,很早就被士大夫们向往着、吟哦着了’。”。“四人帮”被粉碎后的1977年,连出数篇论述野心家吕雉篡权的论文,实为批判江青集团,文中称四皓为“反动儒生”,吕雉用卑辞厚礼收买他们作“吹鼓手”,更甚者认为四皓是“一伙六国残余势力的代表人物”,是“反秦的四具政治僵尸”*参见曾枣庄《吕后篡权的故事》,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1期;天兵《还吕雉的本来面目》,载《江西师院》,1977年第1期;杨光莉,秦廷辉,韩侃《还吕雉野心家的本来面目》,载《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1期。。

改革开放打破了特殊历史阶段的思想壁垒,有关四皓的研究由此真正进入学理化阶段。

1.贬抑四皓的状况之持续及扭转 从政治角度出发贬抑四皓的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后仍持续颇久。王先霈、范际燕据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其当时任谏官左拾遗一职,推测白氏作《四皓庙》有讽刺托意,并认为乾隆皇帝评白居易《答四皓庙》“全是以作文法行之,直可当一篇四皓注读”之“本意是赞誉,我们读来却觉得有讽刺意味”[3]。沈家庄认为“所谓四皓,不过是几位只讲恭敬孝仁,腐陋不堪的人物”,杜牧用“翻案”法指出“四皓不是安刘功臣,而几乎在客观上成为灭刘帮凶,是符合历史真实的”[4]。寇养厚认为刘汉王朝得以保全的主要原因不在四皓,而在于“陈平、周勃等人掌握了军权,取得了武装力量的支持,人心的厌吕思刘”[5]。张森年强调四皓不思为刘邦分忧而协助吕后作乱,让刘邦打消“使太子将”的念头,导致刘邦亲兵击敌,对孝惠更为失望;洛士认为四皓“倚老卖老”,卖给汉家天下的是“为害十余年的吕氏之乱”,买来的只有若干“金玉布帛”,礼义廉耻都“卖了个干干净净”,言辞颇为激烈[6];傅伯星更云“历来论家对于‘四皓’都持批评态度”,宋代马远《四皓图》中四皓的形象,“就是老朽昏聩,以显示其徒具虚名、不堪处事的本质”[7]。

与此同时,较为公正的评判与正面赞颂四皓的声音,也逐渐打破并扭转贬抑四皓的局面。裴斐对比李白入宫时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遭疏去朝时“书此谢知几,吾寻黄绮翁”,前后评价反差强烈,显然与政治遭际挂钩,并据此认为商山四皓因有“济代心”与义不受辱的精神而在李白歌咏的隐者中具有较高地位[8]。高文、何法周认为陶渊明“处在一个人事乖违、时运见疏的时代”,故有“与四皓心心相印和思想上的共鸣”[9]。朱顺佐、陈荣昌指出骆宾王曾以四皓自许,希冀能够“乘时出山,干一番旋乾转坤,扶汉安刘的大事业”[10]。金毅从刘邦“有容乃大,珍贤贵隐”,未用政权力量强逼四皓出山从政,却因见四皓调护太子而放弃改易太子的打算出发,认为“容易取得逸民、隐士在政治上的支持”,“不至于因强征而对抗朝廷”[11]。

2.四皓隐逸与升仙主题的拓展 陈贻焮认为“四皓出佐皇储故事,多为东宫官属;太子因此亦喜征召隐逸”;而魏明安则认为皇甫谧曾改动四皓史事情节,遂使四皓彻底成为“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的隐士;陈建华认为咏隐士诗里的出世思想,源自商山四皓*参见陈贻焮《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论李白的政治理想和从政途径》,载《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1年第3期;魏明安《皇甫谧高士传初探》,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陈建华《论唐代咏隐士诗的思想性》,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而四皓因其隐逸的特质而被列入道教神仙体系者古已有之,汉时四皓已进入朴素的神仙学说;晋代葛洪《抱朴子》记载四皓服丹药飞升,将其列为道教人物;南北朝邓墓画像砖中隐居升仙题材里“有故事情节的形象有竹林七贤、王子乔、南山四皓”,其共同处在于“隐居不为官,投身自然,长生不老直至成仙”。叶嘉莹认为李白向往“立太子而后拂衣还南山的‘绮皓’”,其诗“一方面既称述其‘一行佐明圣,歘起生羽翼’的事功,一方面又赞美其‘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的隐退意识”,带有神仙意味[12]。郑杰文将四皓列入“背世离俗,隐遁修炼,希冀着得道在仙,白日飞升,永居他们理想中的天上仙界”派系[13]。

3.有关四皓纪念地、诗歌的考证 围绕四皓遗迹的保护与修缮等出现了一些考证性文章。周本述将四皓与洞庭西山的四皓遗迹加以连缀[14],郝臣杰将四皓用史传、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连缀四皓相聚在商山、为辅太子进长安、青史留名在民间的三部分史事,并赞“先生可谓全德矣”[15]。李献奇据新出土崔日新墓志有“汉南山四皓夏黄公,岑令亭伯君其绪也”语,将夏黄公列入崔氏族谱*据李献奇《洛阳新发现唐志丛识》,1987年洛阳市郊区邙山乡井沟村出土景龙二年(708)《崔日新墓志》,首行题“唐故司农寺主簿崔君墓志铭并序”,末行署“朝请大夫守合公县令武功苏颋撰文”,志文有“汉南山四皓夏黄公,岑令亭伯君其绪也”。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见《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有关四皓题材诗歌的考证,有朱金城对李白《山人劝酒》《商山四皓》《过四皓墓》三诗进行考释[16];刘学锴认为李商隐《四皓庙》诗借对萧何功第一的异议,“表达了对武宗、李德裕君臣未能定储的遗憾”,于“陈旧的题材”中“注入了现实政治内涵而获得了新鲜感与时代气息”[17];莫励锋认为杜甫《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堂资》诗“肯来寻一老”句所注“汉初应曜隐于淮阳山中,与四皓俱征,曜独不至”等语为“伪师古注”[18]等。

(二)21世纪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四皓研究迈上新的高度,相关的成果数量成倍增长,其中涉及四皓的论文、著作达500余篇(部),几乎已经与20世纪全部著述数量持平;以四皓为研究中心者也有近百篇。这一时期,研究的视角更趋多元化,内容涵盖了20世纪绝大部分主题,并扩张至更为广泛的领域。

1.围绕四皓仕与隐的探讨 黄秀坤将四皓故事作为张良“忍”计的例子;李建峰认为四皓一直受高祖敬重,与吕后、留侯等“众多人物多方塑造”,使太子像刘邦,迫使刘邦放弃废太子的念头;蒋波等分析四皓与汉廷主要政治人物的关系,指出“四皓对于太子之争的平息,符合古代‘立嫡不立庶’的惯例,也有利于汉初社会的稳定”;邵书峰则从张良忠君为国的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考量四皓事迹;季乃礼认为“四皓重礼,倾向儒家”,并推测惠帝“孝治”可能受五老教化的影响*参见李建锋《活在楚歌中的历史:汉初宫廷斗争》,载《文教资料》,2006年第18期;黄秀坤《宋代史记人物史评与诗评之比较举隅》,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蒋波、朱战威《商山四皓汉初事迹述论》,载《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蒋波另撰《汉代的“招隐士”》(《秦汉研究》2011年)从西汉政府招隐士的角度考察四皓事迹。。

康宝成概括四皓精神为“避乱隐居,不仕修身,待机出山”,认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对我国传统文人“外圆内方”集体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9]。刘翠、刘石讨论了“商山四皓”与“南山四皓”二称在古代文学中流传与并用的情况,从历史地理角度解释其原因,指出四皓“在相当程度上是被后人不断建构的一个文化符号”,并着重辨析陶渊明与南山的关系[20];王晓卫认为建安时期“四皓隐南山”为流行说法,四皓以贤者与隐者的形象被接受,南山与商山一样幻化为贤者隐处[21];杨清之认为四皓之隐“并不是像庄子那样追求‘无名、无功、无己’,而是对孔子‘无道则隐’的一种实践”,并推断四皓所作《采芝操》作于汉初之说更近乎情理,并将其上升至汉初士人隐逸情绪与汉代隐逸文学的发端[22]。

牛继清据四皓行踪认为其“当属于道家隐士群体”,而四皓客和太子的关系确定是“张良利用他与道家系统的非常关系斡旋的结果”[23],其看法不同于孔定芳等的四皓逸民身份说。王子今认为四皓不仅依托张良的道家影响力,“自身也确实表现出与早期道教文化特征十分接近的品格”,“紫芝”也可看作“和神仙方术有关的一种文化象征”,道家文献体系也曾有作为著作家的四皓席位,并藉此考察道家思想的文化风貌与政治影响[24]。

2.四皓诗歌、绘画、碑刻及文献辑逸 杜预俭详述了汉至唐代四皓形象的发展演变史,并通过以白居易为中心的唱和集体的创作分析了唐代四皓题材的诗作[25]。张再林认为白居易对商山四皓的咏叹经历了“从早年初入仕途时的企慕和钦羡,到中年遭受贬官之后的自愧不如,最终到晚年安享悠闲惬意生活的庆幸和自得的变化过程”,随境遇起伏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26]。曾礼军则对比元稹、白居易等诗作中对四皓截然相反的态度,从维护李唐皇权角度赞颂四皓*曾礼军《论唐代诗人对史记·留侯世家的接受》(呼兰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对比四皓与张良,认为诗人们借史咏怀、以古刺今,渴望“能够有像张良、四皓这样力挽狂澜的人物出现”维护李氏皇权。。

赵启斌认为“在历代士夫文人心目中,四皓的隐退与进入宫廷,无疑是他们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或从政以辅佐君主匡定天下;或退隐山林以乐天知命,得其自由精神”,亦“暗合了他们既想实现雄心抱负又要明哲保身的心理和浑处乱世的需求”,四皓主题因此在诗文、绘画中倍受青睐*参见赵启斌《中国绘画史上的“老人图”(《收藏家》2001年第9期)及《略论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的艺术价值》(《中国书画》2004年第10期)所述。。郑岩细考东晋漆盘中的四皓画像,认为四皓故事“原典所具有的情节和人物个体的意义已经被淡化”,而在“新的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被看作古代君王“求仙的媒介或同路人”[27]。

涉及四皓文献之辑逸者,有谢汉强据明清的《商州志》所载,提出唐文《四皓赞》可能是柳宗元的佚文[28]。朱文通认为沈从文先生《“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一文中所云史传上汉代和六朝人将商山四皓通说成南山四皓为“疏误”[29]。雷文汉据《水经注》所载四皓曾隐之商山即楚山,又有四皓庙等推证“西周早期熊绎所居丹阳似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并介绍了商州四皓庙的情况,认为商州四皓墓不是“衣冠冢”而是真墓,四皓隐居的商山也称楚山,四皓在商山一带的隐居地亦有多处[30]。任文利则通过考索王阳明的相关文献,及其诗作中多引四皓故事言己身退隐之志等,稽考出《四皓论》当为王阳明佚文[31]。

3.地方文化建设与域外四皓研究 商洛地方政府、文化界对四皓文化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着手实证开发研究。张冷夫与王英全《“商山四皓”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认为应加强四皓文化品牌的建设,充分挖掘其潜力,发挥其对商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王子玮《陕西商洛四皓墓旅游资源的开发》等也属此类*见张冷夫,王英全《“商山四皓”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4期。王英全另撰文《商山四皓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运城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提出具体的四皓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案。见《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2013年的“商山四皓”文化学术研讨会是“对商山四皓材料、史料、历史资料进行的比较全面的梳理”,“也是对商山四皓文化最全面的一次研讨”*2013年“商山四皓”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商洛召开,数十位文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地方文化人士,共同就四皓文化的现代意义与近年来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徐卫民《“商山四皓”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史学月刊》2013年第11期)述论了会议相关内容。。郝臣杰、陈道久的《商山四皓研究》集中稽考四皓名籍、世系谱牒、墓葬隐地,记述历史上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对“隐士”四皓的褒贬,品评历代有关四皓的诗文、绘画、雕塑中体现出的隐逸、崇道、尊老等传统和精神[32]。

四皓的域外传播与接受,也是四皓文化流播的重要向度,如日本泷川资言《史记汇注考证》有关四皓的论述[33],平岗武夫《中国诗文选》白居易卷载《四皓庙の诗に答えゐ》[34]一文,伊藤漱平编《中国の古典文学》载市川桃子先生探讨《元稹四皓庙中唐诗の批判精神》[35]等,惜其大多显得片段化。

二、评价与期待

新时期以来的四皓研究,或从四皓辅翼太子稳固汉廷的史事出发,对四皓的出处行止、精神特质与道德等方面进行评判;或从受四皓文化熏染,思想与创作都沾染四皓气息的名人名作出发,对历代吟咏四皓的作品进行品评;或从与四皓相关的其他历史人物出发,从儒家、道家、尊老、修仙等角度着眼,对四皓文化进行拓展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累积性、创新性等特点。

进入21世纪,以商山四皓推演传播形成的文化现象,还在不断拓展着新的内涵,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意识形态与政治干预的力量已然消弭,转而代之的是更趋理性、客观、全面的研究,四皓文化的内涵也被多方面深入开掘,并引起学界与社会各界关注度的持续升温。围绕四皓仕与隐的探讨,四皓诗歌、绘画、碑刻及文献辑逸等产生了一批含金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伴随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地方政府与民间力量的积极努力,地方文化建设也持续升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域外四皓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出现,补足了以往的空白,但仍比较薄弱。

由此可见四皓研究虽已有一定的收获,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的四皓研究,应在以下几方面用力:

其一,应在已有对四皓文献考索的基础上,“竭泽而渔”地搜集相关史籍,爬梳出其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并加以辨析。如有关四皓称谓、里籍、隐地、葬地、谱牒的解疑,中国各地及域外各国四皓遗迹的考证,尤其应注意海外的四皓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恰可填补四皓海外传播的空白,亦可为国内研究者提供新的关照视野与研究角度。

其二,四皓研究应加强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的结合,更有效地展现四皓研究的价值。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对宏观格局的把握,因此,需将四皓研究纳入中国士人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国传统尊贤崇老文化、隐逸升仙文化等大文化格局中,探讨四皓辅翼太子史事的历代认识及变化,四皓个人人格尊严的完整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皓文化域外流播的向度及影响等,以期在研究的学理层面上获得更多的新突破,理清四皓文化在后世传播与接受的具体脉络,揭示其发展、变迁的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从而勾勒出商山四皓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学理格局。

其三,近年来的研究多能够注重四皓文化内涵的时代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具体的研究成果中,深度挖掘和拓展四皓文化产生、传播的历程,发展与现实意义等的全面、系统、学理性强的专著尚为空白,且存在不少片面与不够准确之处。如何做到文献梳理与理论探讨并重,厘清商山四皓文化的独特性,准确把握四皓文化的价值,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四,应充分发挥四皓研究对商洛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地方上开发利用四皓文化资源,应有一个相对正确的把握,具体操作尤须注意适度,不可盲目拔高或贬低四皓文化形象,在彰显四皓精神文化力量的同时,不能夸大历史人事的价值分量,更不能过分强调古为今用,否则反而会减短四皓文化的生命力。

[1] 黄巩.读船山遗书有感[J].船山学报,1935,(1).

[2] 柳涵.邓县画象砖墓的时代和研究[J].考古,1959,(5).

[3] 王先霈,范际燕.形象思维过程中艺术与政治的关系[J].文学评论,1980,(2).

[4] 沈家庄.思精神远 晚唐独步——杜牧七绝散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4).

[5] 寇养厚.杜牧七言绝句浅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6] 洛士,仁胜.卖“老”的“艺术”[J].山西老年,1994,(10).

[7] 傅伯星.让马远走出历史——论马远生卒年的确认及其主要创作的动因与真意[J].新美术,1996,(3).

[8] 裴斐.论李白的隐逸[J].江汉论坛,1981,(1).

[9] 高文,何法周.试论陶渊明的政治倾向[J].开封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6).

[10] 朱顺佐,陈荣昌.骆宾王临海之行[J].唐代文学研究,1996.

[11] 金毅.论逸民、隐士及其隐遁权──《庄子》、《法言》、《抱朴子》论隐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4).

[12] 叶嘉莹.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从杜甫《赠李白》诗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3).

[13] 郑杰文.方仙道的派系——论方仙道之三[J].中国道教,1991,(2).

[14] 周本述.洞庭西山与“商山四皓”[J].苏州教育学院学刊,1986,(3).

[15] 郝臣杰.四皓传奇[J].陕西档案,1994,(2).

[16] 朱金城.李白《山人劝酒》《商山四皓》《过四皓墓》三诗考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17] 刘学锴.李商隐咏史诗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古代咏史诗的发展[J].文学遗产,1993,(1).

[18] 莫砺锋.杜诗“伪苏注”研究[J].文学遗产,1999,(1).

[19] 康保成.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J].中国文化研究,2004,(1).

[20] 刘翠,刘石.“四皓”、“南山”与陶渊明[J].文艺研究,2010,(11).

[21] 王晓卫.魏晋诗歌中的“南山”意象[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2] 杨清之.汉初士人隐逸情绪与汉代隐逸文学的发端[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3] 牛继清.张良卒年及相关史事考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4] 王子今.“四皓”故事与道家的关系[J].人文杂志,2012,(2).

[25] 杜玉俭.唐代文学中的商山四皓题材[J].唐代文学研究,2006.

[26] 张再林.白居易对商山四皓的咏叹[J].阅读与写作,2011,(4).

[27] 郑岩.南昌东晋漆盘的启示——论南北朝墓葬艺术中高士图像的含义[J].考古,2002,(2).

[28] 谢汉强.这可能是柳宗元的一篇佚文[J].柳州师专学报,2002,(3).

[29] 朱文通.也谈“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沈从文先生的一个疏误[J].社会科学论坛,2003,(12).

[30] 雷文汉.商州四皓庙四皓墓稽考——兼论商山即楚山[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1] 任文利.王阳明史论佚文《四皓论》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3).

[32] 郝臣杰,陈道久.商山四皓研究[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33] 泷川资言.史记汇注考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4] 平岗武夫.中国诗文选[M].东京:株式会社筑摩书房,1977.

[35] 伊藤漱平编.中国の古典文学[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

[责任编辑 刘炜评]

The Research Review About Shangshansihao Since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I Min, LI Hao

(CollegeofLiterature,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The studies on Sihao from the 1950s combed on Sihao’s credit and political judgment and the series of the historical dat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hao’s research gradually hidden in other research objects and had a strong political colour became fairer, longevity and fairy theme also began to be serious,produced some textual research articles; Since the 21st century,rational and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become the center of gravity,produced a batch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high gold content around the poems and paintings and inscriptions.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making up the blank document and strengthing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scopic research and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spread and accept ance of Sihao’s spirit to continue.

Shangshansihao;political judgment;credit and retreat;series of the historical data

2014-06-10

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XJA751002);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科学研究项目(11JK0235)

魏敏,女,陕西商洛人,西北大学博士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K232

A

10.16152/j.cnki.xdxbsk.2015-01-006

猜你喜欢
商山学报文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商山四皓
致敬学报40年
商山『四皓』柏
谁远谁近?
诗的舞蹈(外一则)——温庭筠《商山早行》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