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输液方式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5-02-22 03:32徐江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23期
关键词:坏死性营养液合一

徐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浙江 杭州 311121)



不同输液方式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生化指标的影响

徐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浙江 杭州 311121)

目的 研究不同的输液方式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的生化指标、电解质紊乱、高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室2007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肠外营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55例、将其分为全合一营养液组(30例)、多瓶输液组(25例)。患儿均于研究开始前、开始后第7天清晨抽静脉血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并每日查血电解质及血糖,计算电解质水平及高血糖发生率。结果 在输液一周后多瓶输液组TBIL和DBIL明显高于全合一营养液组(P<0.05)。电解质紊乱及高血糖发生率多瓶输液组均明显高于全合一营养液组。结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时,全合一混合液优于多瓶单独营养素输入。

输液方式;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生化指标; 护理

Infusion way;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Biochemical indicators; Nursing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便血、呕吐和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生儿急腹症的常见原因,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者可致肠坏死、穿孔,可并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甚至休克、多器官衰竭,病死率较高[1-3]。本病的治疗以禁食、肠外营养、平衡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为主。为探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外营养的输液方式对本病血生化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2007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肠外营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5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0例。纳入标准:年龄<28 d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疾病新生儿。排除严重合并症及肝功能异常患儿。在开始接受肠外营养时日龄1~28 d,平均(6.6±3.5)d。低出生体重儿21例,正常出生体重儿4例。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2011年3月采用多瓶输液方法进行输液者(25例)称为多瓶输液组;2011年4月-2014年12月采用全合一方法进行输液者(30例)称为全合一营养液组,两组患者其日龄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禁食、静脉抗感染及营养液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方案营养素合成比参考《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应用指南》[4]。(1)全合一营养液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在无菌条件下混合于一个容器内,经静脉输入。(2)多瓶输液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氨基酸、脂肪乳剂采用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输入。

1.2.2 检测指标 患儿均于研究开始前、开始后第7天清晨抽静脉血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并每日查血电解质及血糖,计算电解质水平紊乱及高血糖发生率。

2 结果

2.1 全合-营养组与多瓶输液组输液前与输液后第7天肝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液前和输液后第7 天肝功能指标比较( 珋x ± s)U/L

结果提示:ALT及AST在开始输液前和输液后7天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TBIL和DBIL在开始输液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在输液一周后多瓶输液组TBIL和DBIL明显高于全合一营养液组。

2.2 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及高血糖发生率比较 见图1。

图1 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及高血糖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因不明确,目前认为早产、窒息、感染、高渗奶喂养、换血输血等因素均可影响肠黏膜的血液供应,导致局部供血不足,继发肠内细菌感染,可能是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主要原因[5-6]。

新生儿期液体及营养支持有其独有的特点,新生儿期代谢活跃,每日摄入液体及营养除维持生理需要外,还要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胃肠减压的患儿还需注意补充胃肠减压引流量所损失的液体量。由于新生儿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肠外营养的给予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最常见的是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脱水、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护理时应给予格外重视。

本组结果显示:多瓶输入时易出现高血糖、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甚至影响预后。而全合一混合液内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依据患儿情况对糖脂比进行合理调整,其成分均匀输入,平衡机体能量代谢,提高输液营养支持的效果,减少了电解质紊乱及各种营养物质多瓶输入时的并发症。在输注全营养混合液时,采用微泵输入,要注意控制滴速,防止外渗,否则易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甚至并发感染,严重者可致局部皮肤坏死。

[1] Wright NJ,Thyoka M,Kiely EM,et al.The outcome of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undergoing laparotomy for 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a 10-year review[J].J Pediatr Surg,2014,49(8):1210-1214.

[2] 易小莲,张丙宏,严彩霞,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2):130-132.

[3] 牟廷刚,金先庆.早产儿肠道因素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影响[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1,10(2):142-144.

[4]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9):711-714.

[5] 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11.

[6] Caplan MS,filling T.New concepts in necrotizing enter ocolitis[J].Cur Opin Pediatr,2001,13(2):111-115.

·循证护理实践推荐·

颞浅动脉温度计测量儿童体温是否准确?

证据来源 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总结”资料库(2014)

证据描述 体温蕴含了患儿身体情况的重要信息,例如识别是否感染、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等,可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体温数值。其中,颞浅动脉温度计(Temporal artery thermometers,TAT)是一种新式体温测量方法,通过一个红外探头,掠过前额,然后放置在耳朵后面来测量温度,该方式是儿科非侵入性的快速体温测量方式。对儿童而言,由于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主诉,因此对儿童进行准确的发热评价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推荐 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颞浅动脉温度计适用于儿童。尽管具有快速、非侵入性的优点,但在评估儿童体温情况时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使用时,推荐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B级推荐)

本证据来自于国外循证资源,在应用该证据时,应考虑具体的临床情境、专业判断和患者意愿,做出本土化决策。

——摘自“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微信公众号”

徐江(1968-),女,浙江杭州,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R472,R473.72

B

1002-6975(2015)23-2198-02

2015-04-20)

猜你喜欢
坏死性营养液合一
几种常用植物营养液及特点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