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再思考①

2015-02-26 08:25娄道舰李拥军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4000安徽省滁州市教育局安徽滁州39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体教就业率安徽省

娄道舰 李拥军(.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芜湖 4000; .安徽省滁州市教育局 安徽滁州 39000)

对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再思考①

娄道舰1李拥军2
(1.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2.安徽省滁州市教育局安徽滁州239000)

摘 要:通过对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指出当前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不平衡的状况,招生规模偏大。毕业生报考中小学新任体育教师岗位人数不多,报考成功率也不高,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经过调研发现,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大多集中在农村乡镇或边远山区,这些体育教师岗位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大。而对于那些城市及县城条件较好的学校,竞争相对较激烈,部分毕业生又因缺乏竞争的信心而望而却步,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和眼高手低的情况。另外,一部分毕业生缺乏就业规划,就业缺乏主动性,走一步看一步。结合调研情况,试从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思考,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供需平衡专业就业率

①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AHSKF09-10D53),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105)。

自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体教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也随之越来越严峻。体教专业作为基础而传统的师范专业,其就业途径相对单一,就业方向相对明确,就业规模相对稳定。因此,在逢编必考的师范就业大背景下,通过对安徽省体教专业毕业生真实的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探析安徽省体教专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关注。

1 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各高校统计,安徽省体教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个别高校一度达到100%的就业率。从这方面看,安徽省体教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比较好的。但据麦可思研究院每年出版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已经连续6年(2009—2014年)被认定为“本科就业红牌专业”。该文以2014年为例,对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等5所院校共850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查,调查显示,有234人报名参加了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96人考上。报考率为27.5%,报考成功率为40%,对口就业率约为11.3%。

2 对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2.1高低两种就业率背后的人才供需关系

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人才社会供需情况的重要指标,它是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各校官方就业率那么高,按理说这个专业不应该被亮红牌的,究其原因是各方统计就业率的标准不同。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各高校认定的“已就业”毕业生包括正式签约的、定向就业的、升学、出国、灵活方式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毕业生。按照这种口径,毕业生毕业了,只要有事做,就算就业了。“灵活方式就业”一下就把毕业生就业率提上去了。按这种统计方法,我国高校毕业生想不就业都难。因此,这种就业率无法反映专业人才的社会供需情况。

2014年安徽省体教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12%。从理论上看,也就是说国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体教专业大学生,最后只有大约12%人从事体育教育相关工作,另外88%人都在其他基本与体育和教育无关的领域工作或者无工作。对于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学生来说浪费的就不只是四年的学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专业对口就业率更能反映人才培养的社会供求关系。

2.2对招生规模的比较

自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到2005年左右,安徽省本科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几乎增加了5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陡然增加。据《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5年安徽省在校中小学学生数为1044.5万人,到2014年已经降至734.2万。中小学学校数从2005年24090所降到2014年的15107所。虽然2005年至今,体教专业招生计划基本没有太大幅度增加,但中小学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却在逐年下降。全省每年体教专业毕业生1300人左右,而岗位却不超过600个,从社会供求关系看,安徽省体教专业招生培养规模还是偏大。

2.3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从2004年毕业生报考的成功率(40%)可以看出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方面,作为传统的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成熟,培养模式也相对稳定,加之各高校及其教师缺乏对中小学的研究和了解,导致一些高校人才培养不接地气,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各高校多年来一直秉承传统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理念。过分强调学的怎么样,很少关注学生知识用的怎么样。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即使是把学生武装到牙齿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自我造血,而不是一味输血。因此,如何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体教专业人才培养中要下大力气的地方。

2.4对新形势下学生就业思想与观念的认识

表1 安徽省2014年体教专业毕业生未报名参加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原因(多选题)(N=112)

据统计,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体育教师招聘报名总人数约为2800人左右。其中只有大约300多人来自本省应届毕业生。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去竞考呢。

调查发现:安徽省2014年中小学新任体育教师招聘的计划,有超一半的岗位是农村学校。数据显示有41.5%的体教专业毕业生对农村岗位不感兴趣,31.3%的人没有认真准备,对城市学校缺乏

信心,对农村学校又不感兴趣;28.6%的同学虽然知道一些信息,但不了解具体情况,属于稀里糊涂一类的学生;还有22.3%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从表1可以看出为什么体教专业毕业生只有27.5%的人报考教师岗位了。

其次,随着一些非师范体育专业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都有相当部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其他专业的同学加入到报考教师岗位队伍中。再加上全国其他省市的各类毕业生的加入,整个报考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但细分析报考意向:城市条件较好的学校是“一编难求”,县乡镇岗位竞争不大,边远农村学校却“难求一人”。究其原因,一是就业观念问题;二是就业环境和待遇问题。

3 几点建议

3.1控制招生规模,科学平衡人才供求

体教专业是我国保障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基础,其培养规模和社会需求是否处于健康的平衡状态至关重要。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建立一整套人才培养规模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培养规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过程中如果人才培养出了问题,再搞就业指导与培训也是徒劳无功的。关于体教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的,但以下三点是必须得到重视的。

第一,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该是一个简单的“二道贩子”,他们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这种再学习的能力才是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有力的长远的保障。

第二,打通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间的独立和壁垒,建立有效的一体模式。以保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三,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非专业的通用能力的培养。因为通用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实际社会效果。

3.3抢占教育阵地,引导学生价值取向

当今社会就像一个具有超强影响力的磁场,社会上一些消极的意识形态、灰暗的社会现象,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力来指导和扶正的话,学生的思想极易迷失正确的方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阵地非常重要。一方面,家庭是学生最信任的港湾,父母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教师是和学生直接接触、直接教育他们的人。一名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知识传授之外的言传身教,这种“身正为范”影响才是深层次的。有人说,改变学生知识的是老师的“言传”,改变学生思想的却是老师的“身教”。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就是学校的灵魂,这块阵地不能出任何问题。

3.4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奉献基层,让其苦有所值劳有所得

“无私奉献”永远是我们社会崇尚的美德。一方面,我们教育、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投身基层,服务社会,勇于担当;但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也不能亏待那些勇于奉献的人,要善待他们,要让他们和他们基层的岗位成为人们羡慕对象,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因此,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积极的政策,对于那些勇于奉献农村边远地区的学子,对于那些在基层扎根一辈子的教师,给予其丰厚的劳动待遇,让他们不再有后顾之忧,让他们感觉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关爱,这是一股暖流,可以温暖当今社会许多被冷落的角落。这不光是待遇问题,也不光是钱的问题,这是社会认可的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3.5明确就业指导思路,建立就业指导体系,把就业指导抓实抓细

就业指导不是简单搞几个讲座,搞几场招聘会,搞些就业规划比赛就能够解决的。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就业指导体系。所谓“体系”和“上下联动”就是把学生就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范围内进行,包括各种通用能力选修课程的设置,包括社会就业信息平台的建立和维护等等。大到国家就业政策的指导,小到学生面试心理调整。做到宽泛与具体相结合、学校和学院相配合、老师和学生相联合的就业联动指导体系。

4 结语

体教专业是一个传统的成熟专业,虽然它就业口径相对较窄,但它的市场和社会需求也容易把握。因此,合理调整招生规模,摸清社会需求情况,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实现体教专业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超.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2]肖志民.包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分析[J].阴山学刊,2013(12):77-79.

[3]刘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运动,2013(12):81-82.

[4]姜晓春,苏国范,姜宇航.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7-18.

[5]江滨,王兴国,高原路,等.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2):111-113.

作者简介:娄道舰(1970—),男,安徽全椒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106-02

猜你喜欢
体教就业率安徽省
成长相册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