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2015-02-27 12:45赵欣欣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1期
关键词:价值链制造业改革

摘 要:随着国家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中国制造业改革引起极大关注。中国制造业总出口额庞大,却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较低水平,在制造业不同行业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中国制造业应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来应变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酝酿。

关键词:制造业;价值链;改革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改变了原来的同一产品的生产地域不可分离性。另外,伴随着全球质量认证和技术标准的统一,使得某一生产环节可以独立的在全球内不同地方实现,这样就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利用资源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体系。发达国家把竞争力更小的劳动密集型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而自己只专注于研发和品牌等核心环节。这种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的凭借其在规模和技术优势占据价值链的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通过外包等形式将高耗能、高投入、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生产环节和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分工模式,带来了利润的分配不均匀,形成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

一、我国制造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开端

因为在形成这种全球分工模式的初期,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还较低,主要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和直接投资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当时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处于对技术、投资等十分渴求的状态。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商品、人员、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交换更加频繁,WTO等国际多边组织对经济一体化的促进,我国制造业也逐渐融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促进政策,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积极参与到了世界制造业网络。“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鼓励政策、1987年底沿海开放战略、1988年实施的“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政策、192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的额进一步市场开放政策、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概况

由下表可以看出,增加值核算的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量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从1995年的937亿美元开始,到2011年增加值贸易量已达到1.50万亿美元,增加了将近15倍。其中,2009年出现少量下滑现象,从2008年的1.13万亿美元下降到9560亿美元。与总增加值出口的趋势相似,本地增加值出口额出2009年出现下滑外,一直在稳步上升,从1995年的48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8958亿美元,增加了17倍。虽然制造业总增加值出口额和本地增加值出口额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我们需要关注一下本地增加值占比,可以看出1995年,本地增加值占比约为52%,这个值在2000年已经下降到49.4%,到2005年,回归到与1995年大致相当的水平,为52%,之后,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该比例有所增加,到2009年已增加到60.9%,虽然之后的2010年和2011年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59.9%的较高比例。这说明,在制造业出口的增加值中,本地增加值占比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2005年之后回升,并达到了新的高度。

表 中国增加值贸易概况

资料来源:OECD (TiVA) 数据库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与本地增加值出口额的步伐一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1995年-2000年为起步发展阶段,整体出口额在增加,但增速较小;其次,2000年-2008年,这个阶段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额快速发展,增长了11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已跃居世界之首,开创了中国制造业新阶段;2008年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同步,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额出现了短暂的回落;最后,从2009年-201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又来到一个重新发展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增速略小于2000年-2008年这一阶段的增速,从2009年到2011年,总的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从9560亿美元上升到1.5万亿美元,增长了0.6倍,不可忽视的是,在这级阶段,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额度稳居世界第一位。

三、中国正造业整体在GVC分工的地位

Koopman等于2010年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提出了计算出口国(地区)本地增加值的思路,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GVC-Position=ln(1+IV/E)-ln(1+FV/E)

其中,IV表示本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中间品贸易额,FV表示出口的最终产品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E表示总的增加值出口额。计算得出中国在GVC国际分工的地位指数如表所示。

观察发现,从1955年到2000年,中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始终为负值。分析该指数的含义,值为负是因为间接增加值出口IV占总出口E的比重小于国外增加值出口FV占总出口E的比例,相对而言代表的是国际分公地位较低,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制造业始终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大量从国外进口中间品,而在国内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的环节,最终出口的产品中包含大量国外增加值。虽然GVC地位指数始终为负,但从数值可以看出,从1995年的0.16到2011年的0.02,中国制造业整体的GVC指数已经提升了很多。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8年以来,我国的GVC地位指数得到明显改善,这可能与金融危机之后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和建造国内价值链的制造业改革政策有关。

四、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在GVC分工中的地位

以GVC地位指数来看,制造业行业中我们发现以下趋势:

第一,除了其他制造业和回收设备业外,基本上经历在1995年的GVC地位指数为负的开端,之后慢慢上升的趋势,到了2009年,基本上所有细分行业的GVC地位指数都达到了最高值,在之后两年重新下降。这说明,在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多个发达国家制定的制造业复兴战略起到了一定效果,对中国的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二,各个行业的GVC指数表明中国的优势行业和劣势行业划分很明显,且差距较大。在纺织品、皮革与鞋类和基本金属制造业的GVC地位指数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些行业产业链较短,对外中间品需求较少,且需要密集的劳动力,中国这些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因此GVC地位指数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中国在电子电器及光学设备业的GVC地位指数最低,且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作为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行业,中国不仅在1995年起步时在价值链的地位指数较低,而且之后的进步速度也很慢。另外,木材、纸制品、印刷与出版和化学品与非金属矿产品制造业两个“资源密集”的行业的GVC地位指数也低于整个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但中国在这两个行业的GVC地位指数一直在变大。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制造业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和“资源密集”程度较高的制造业行业。

参考文献:

[1]Koopman,R. ,Powers,W. ,Wang ,Z . ,Wei,S. J.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Production Chains[R]. NBER Working Paper No. 16426,2010.

[2]罗长远,张军.附加值贸易——基于制造业的分析[J]. 经济研究,2014( 6) : 4-17.

[3]赵登峰,牛芳,曹秋静 .中国出口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来自增加值贸易的证据[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07-115.

作者简介:赵欣欣(1993-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国际商务方向

猜你喜欢
价值链制造业改革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改革之路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