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结算助推高校“小金库”防治

2015-03-11 08:12张依群
会计之友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金库高校

张依群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资金来源日趋多元,资金流量日益增加,客观上为“小金库”的滋生提供了可能。文章论述了推行无现金结算在高校防治“小金库”中的重要意义,理清国库集中支付新形势下的无现金结算方式,提出推进无现金结算的实践对策,试图构建从源头上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无现金结算; 高校; 小金库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3-0112-03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高校作为以教学、科研和地方服务等为主要工作的法人单位,具有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经费支出业务复杂、经费项目量繁多等特点,这为“小金库”的形成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小金库”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成长极具危害性,所以对“小金库”治理已成为加强高校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纪发〔2009〕7号文件对“小金库”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高度概括,主要有7大类。分析这些表现形式,其成因主要是两方面,即收入不入账或截留资金,如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违规收费等设立“小金库”,以假发票、假业务、虚列支出等形式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在这些收支业务中,正是由于存在用现金结算的方式,给“小金库”资金的形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果采用无现金结算方式,资金及时地转入收款单位或个人银行账户,减少直接接触现金的机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小金库”资金的产生。同时资金进出通过银行的监管平台,流向明确,有利于事后审计的追踪 查证。

随着现代网络会计的发展,无现金收支结算已被许多高校所推行、实施,它将传统的现金收付方式转变为刷银行卡、网上转账等形式的非现金结算方式,现金流转逐渐减少,收支结算更加高效便捷。无现金结算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单位财务管理系统与银行支付系统实现直接对接,各项收付款在单位、银行、个人银行卡之间实现资金直接划转,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流。高校的无现金结算业务范围可涵盖各类学杂费等收入的缴纳、教学科研等活动费用的支出。

无现金结算的主要结算方式有三种:其一,网上银行结算方式。主要依托互联网,通过网上银行办理各种款项的支付结算业务。具体而言,就是教职工在发生教学科研活动相关的经济业务时,取得发票,完成校内审批程序后,财务部门将款项通过网上银行转账直接付款到对方单位银行账户,实现无现金结算。其二,转账汇款结算方式。这是一种传统的银行结算方式,单位开具银行转账支票或通过银行汇款的方式将款项支付给收款方。其三,POS机刷卡方式。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收款业务。付款方通过刷POS机,将符合收费管理规定的款项转入专用的银行账户,再根据收费的性质,将款项转入学校的基本银行账户或财政非税专用账户。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的资金运行量越来越大,大部分高校的资金收支规模已上亿、十亿,甚至达几十亿元,经费涉及教学、科研、基建和后勤保障等,具有业务范围广而复杂的特性。高校推行无现金结算,具有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业务的真实性、结算的及时性等优势,对“小金库”资金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遏制作用。

本文认为,可以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入手,通过在高校推行无现金结算,充分利用电子结算载体,加强监督、规范管理,铲除滋生“小金库”的土壤,从源头上有效助推高校的“小金库”防治。

一、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内部控制

高校要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结算改革的相关规定,建章立制,及时出台无现金收支结算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操作流程和业务流程,规范公务支付流程,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提高资金透明度。通过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既有效防范资金安全方面的风险,又能从源头上防范“小金库”资金的形成。

实行无现金结算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务、资产管理的多个工作环节,又涉及学校内部的各二级单位,需要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与资金管理、无现金结算相关的内控制度,并保证制度的执行力,把好资金收支关,从制度上建立“小金库”的防火墙。高校办学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校教职工对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认识不足,传统的财务结算方式根深蒂固,不愿意接受新的结算方式。所以要加强制度宣传,在校内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特别是二级单位的责任人要充分认识到无现金结算的必要性,并把“小金库”防治的相关财经政策纳入二级单位责任人的廉政建设培训内容之一,让无现金结算制度落到实处,真正成为保护干部、加强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力控收支渠道,规范资金管理

资金结算管理已成为当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对照“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与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规范性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必须切实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加强资金收付环节的控制和监管。作为财务基础工作,又是财务管理重要内容的资金结算环节,成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途径之一。加强资金收支管理不仅有利于加强监督、规范管理,也有利于斩断衍生“小金库”的链接,成为了防范“小金库”资金形成的有效抓手。为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资金结算制度,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强制推广公务卡结算制度,遏制财经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无现金结算可以提高收入资金的及时性,增加支出的透明度,为此要把好收入与支出结算“两个关”。

(一)收入关

高校的收入业务种类较多,包括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培训费、赔偿款、科研经费、代收款等项目,采用无现金结算就是通过转账支票、网上收款、POS机刷卡等形式结算,保证收入及时到达学校财务账,使收入脉络更加明晰,也有利于资金集中管理,杜绝“小金库”资金的形成隐患。在具体操作方面,如在实施无现金结算时,学生可以将应交的学杂费存入缴费卡,通过收费软件及银行批扣,将费用扣入学校的预算外资金账户;业余教育培训费则可以采用POS机的刷卡方式,将款项转入到指定专用账户,通过刷卡结算,从源头上促使资金的及时、安全入账。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还可以利用网上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收入资金的结算,既方便学生缴费,又保证收费规范。通过这种新型便捷的网络缴费方式,保证学费、培训费等收入及时到达学校财务账,确保对所有收入资金的有效监控。

(二)支出关

日常经费的报销中,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交通费等纳入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其他的业务支出也应采用银行转账或网银支付的方式支付到对方收款单位,使得每一笔业务犹如“雁过留声”,资金流向清晰,有效地预防用假业务、假发票套取现金等情况的发生,确保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对于涉及发放类的费用,则采用打卡的方式实现转账支付。校内在职人员打入工资卡,学生的奖助学金打入学生缴费卡,外来人员的劳务费可以通过提供其个人的开户银行、账号信息等打入其本人的银行卡,防止用虚假人员的劳务支出套取现金,既是斩断“小金库”资金来源的有效举措,也是对经费审批人和相关经办人员的保护。通过支出的无现金结算,铲除滋生“小金库”的土壤,净化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政氛围。

三、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无现金结算

在推行无现金结算过程中,要运用好“四类卡”,即公务卡、教职工工资卡、学生缴费卡和校园卡,真正实现无现金结算。

(一)公务卡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行公务卡结算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公务卡结算,推进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的联动管理,减少现金流量,加强对资金使用范围和用途的全面监控,实现对财政预算资金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监督。公务卡的支付内容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等,这些费用涵盖了学校教学支出、行政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中的主要内容。采用公务卡结算方式后,刷卡消费取代了传统的现金结算,凭银行卡刷卡凭证和发票等财务凭证进行结算。在报销时,学校财务将业务的全部信息进行审核后,递交国库支付系统,财政部门再通过公务卡支持系统对个人申请报销的刷卡消费信息进行核对,信息准确无误的,则将报销资金通过网银或转账方式支付到个人公务卡。正是公务卡的消费“留有痕迹”,确保了每一笔业务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违规开支、凑票报销、虚开发票套取现金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务卡的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浙江省财政厅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7月公务卡公务消费支出与现金支出之比为1:3.04,与上年同期的1:3.78相比,比率有所提高,现金支出进一步减少,但公务卡支出占总消费支出仅为24.7%。从高校教学支出、行政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等各类经费的支出情况来看,科研支出的公务卡使用率相对较低。

(二)教职工工资卡和学生缴费卡

高校财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每一个教师拥有自己的工资卡,学生拥有自己的缴费卡,所以高校推行无现金结算要利用好这两张卡,在薪金、劳务发放和学生经费发放及学生学杂费收缴中,充分发挥这两张卡的重要作用。发放教职工的薪酬、劳务费时,要利用工号、银行卡号等信息;发放学生的奖助学金经费时,则要利用学生姓名、学号、缴费卡号等信息,将款项通过网银或转账发放到各自的卡中,确保了业务的真实性。同时,高校要大力推进校园信息网络建设,主动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联系,通过银校合作,在校内设立银行网点,合理安置ATM机位,为无现金结算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

(三)校园卡

高校校园内存在许多收费项目,如食堂消费、校内超市购物、水电费超支缴费等,这些收费大都属于后勤服务,要充分利用校园卡的校内通用性,让服务收费变得方便、快捷,保障后勤服务实体的资金管理安全、收费规范,有效地预防公款私存、资金截留现象的发生。

四、引导观念转变,再造财务管理流程

无现金结算的推行,除了财务运行层面的保障,更需要有观念、技术、制度等多方面的环境支持。现金结算是一种被长期运用的结算方式,要让全体教职员工自觉接受无现金结算这种新的结算方式,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许多高校,教职工对近几年财务管理的新改革不断已有不适反映,认为“财务人员越来越像安检机器,报销越来越困难”,从思想上根本性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全校上下必须统一认识,从加强高校廉政建设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并通过采取廉政教育、政策宣传、业务培训等举措,引导广大师生转变观念,内化为行动,自觉遵守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要树立技术促服务水平、软件促工作效率、网络促信息沟通的意识,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给师生提供安全、便捷的无现金收支结算服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网银支付的平台,再造财务内部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营造良好的财务结算环境。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逐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预决算信息公开等多项改革,这为有效治理和遏制“小金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要抓住外部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无现金结算这种新型的收支结算方式。通过无现金结算实现资金的安全管理和动态实时监控,提高预算支出真实性,有效地避免“小金库”问题的产生,形成“小金库”防治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工作的理念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营造严谨、规范、务实的内部控制环境,不断完善高校惩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中国.关于高校无现金结算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7):107-108.

[2] 赵宇飙.从货币资金控制角度谈“小金库”的防治[J].现代商业,2013(2):248-249.

[3] 曾潮洁.实现无现金结算,推进财务管理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10):179-180.

[4] 吕志学.信息时代下高校实行无现金结算的探讨[J].管理现代化,2012(3):115-116.

猜你喜欢
小金库高校
堵!“小金库”不能放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新时期经济学视角的“小金库”治理对策探析
论“小金库”的违法性及治理对策
小金库为何屡查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