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构建研究

2015-03-17 15:15潘利红黄文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特色

潘利红,黄文勇,林 可

(华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642)

农林院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构建研究

潘利红,黄文勇,林 可

(华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642)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教研实践,在“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基础上,形成了符合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实际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即把教材内容分解为学习要点、理论拓展、典型案例与资料阐述、经典阅读与课外实践4个模块,充分实现“马工程”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简称“思政课教材”)的目的性与教学时效性的提高。

“马工程”;“思政课教材”;教学内容;构建研究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6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建设,最近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把统一使用“马工程”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简称“思政课教材”),作为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从整体上全面了解、准确把握“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的精神实质、框架结构、概念提法和重点难点,把“思政课教材”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发挥作用,是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厘清“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构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和基础,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是为实现课程标准服务的。“马工程”编写的4本“思政课教材”从整体上体现了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理论创新,也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的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原理、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和宣传,使当代大学生最终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的最新文本,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导向性。能否使“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内容和精神进入大学课堂和大学生头脑,是关系到能否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地位问题。

“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本科教材包括4本,每一本教材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观点和命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理论体系,但整体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吸取当代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的理论观点,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系统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工程”2013年新修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发展、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等问题的论述,对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也是“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内容体系的灵魂。2014年新修订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本科4本教材中最重要的一本,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道路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融进到教材的各章节,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改善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基础性教材,有利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2013年新修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4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的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要内容是指向过去,涉及中华民族命运的宏大主题,主线是4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教材一方面通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突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述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中国国史、国情的认识,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线是培养“四有”新人,以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目标为切入点,一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为一体。“马工程”2013年新修订的教材根据中国梦对于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和法律修养两方面要求进行了调整,着重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民民主与法制、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新的论述,重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中国梦”与个人的理想和个人修养结合起来。

“马工程”编写的4本“思政课教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4本教材中的基础性教材,是由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其它3本教材内容的理论源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纽带,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涉及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人民对各种救国方案的尝试和马克思主义的最终选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践行。“马工程”编写的这4本“思政课教材”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养成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满足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需求。因此,“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最新的成果的教材已完成编写并投入使用的情况下,当前,最艰巨、最核心的任务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折不扣进课堂、始终不移进头脑”[1]。

二、以“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为蓝本的教学内容的构建研究

“马工程”编写的4本“思政课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很难适应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学需求。早在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发文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教学要以教材作为基本依据,要研究教材,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实现“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的教育教学目的,关键的是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根据各自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政治性很强,教学内容需要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行调整”[2]。目前,教育部列出的全国农林类本科院校大约有49所,自2007年以来,全国农林院校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研讨会,其中如何把“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研讨是重要议题之一,各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内容。现把华南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近年来对“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做法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梳理基本知识点,构建“学习要点”模块,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

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求智欲望强烈,正处于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价值观不断成熟的阶段。但是,他们的学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3]。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体的71.8%。青少年网民规模还在快速增加[4]。显然,新增青少年网民的主要群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网络化,使其接触信息量多而且速度快,但相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习惯于记要点、记重点、记特点。“马工程”编写的4本“思政课教材”内容多而且涉及的学科多,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章节体系,对教材上所有的知识点向学生逐一讲解,灌输基本的结论和规律,一方面会降低课程的讲授质量,同时也会使当代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的情绪。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和“马工程”编写“思政课教材”内容量大、高度整合、理论性、概括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校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统筹把握内容、熟悉驾驭教材体系,并根据各门教材的重点和学生基础知识的情况,梳理教材每章的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要点,构建“学习要点”模块,明确教材每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知识结构。从宏观上理清每本教材整体的编写思路和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分工,在微观上把握教材每一章节的主题,基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的逻辑推理的关键点,用结构图的形式展示教材每章节的知识点,把教材的内容观点化、图表化,让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突出教材重点内容,在教材的众多理论中找出核心理论和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服从于“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的根本目的和总体要求,充分实现“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有用性、有效性的目的。

(二)阐述重点、难点理论问题,构建“理论拓展”模块,彰显教材的理论性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用知识传递价值、引导当代大学生知行合一,特色在于理论教育,把“理”讲清楚、讲透彻。“马工程”编写的4本“思政课教材”理论体系严谨,对理论问题的阐述规范正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教材知识要点和逻辑框架,凸现教材的理论性,强调问题意识、需要意识,高度关注意识形态的最新动态,结合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突出各门教材的特点,注重理论的逻辑力量,从理论上帮助大学生对重点的理论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和逻辑推论,帮助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最新的理论、破解困扰他们的理论难点,彰显教材的理论性。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着重从理论上重点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着重讲清楚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使当代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 深刻领会历史和中国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教师不仅仅停留在对“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层面进行简单的事实描述和空洞的政治说教,而转向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层面的透彻的分析和科学的价值引导,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内容,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和精髓,不断解决当代大学生各种理论困惑,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内涵等重点难点理论问题,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重点讲授当代大学生疑虑的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如何坚持为人民服务、如何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中国梦等重点和难点理论问题,吸引当代大学生探索自身成长成才的规律,把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理论。通过对“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理论问题的系统阐述,把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做到解疑释惑,拓宽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他们的理论思维,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和信念。

(三)阐述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构建“案例与资料”模块,彰显教材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内容有着明确的现实问题指向,通过理论学习使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有所认识、有所认同、有所践行,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能否解决“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的现实指向问题,如何保证教学立足于“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思政课教师把教材体现的重点、难点与大学生平时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加以对比,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原则,选择新颖、真实、时效性强的案例或资料作为阐释“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内容的途径,极大地延伸了教材内容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于信息时代,多元、易变,思想认识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不断增强,强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但是他们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分辨能力欠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些理论和现实问题不理解甚至反感。“当今时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不会终止,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将会长期存在”[6]。思政课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当代大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案例引导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彰显教材的实用性,而且也可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首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困惑,围绕绝大多数学生对教材观点普遍存在模糊认识、尚未形成统一价值共识的思想理论问题设置教学案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都是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造成的困惑而选择。因为,历史虚无主义在当前的表现,是“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最为典型的是3个方面:一是否定革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说成‘只起破坏性作用’;二是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诬之为‘误入歧路’,是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上‘一系列错误的延续’;三是否定中央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7]。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最为核心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引用了“中国地理条件的优越性”、“英国、法国、美国殖民扩张”、“时局图”等主要典型案例或材料回击在谈论西方国家时言必称“普世”、谈论中国时言必称“劣根”的错误言论;了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回击美化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错误;剖析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使当代大学生学会在理论上论证“告别革命”论调的谬误。因为,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解开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和心理困惑,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他们讲清楚,使理论内化为他们的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其次,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思想理论问题设置案例。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与实践结合得越紧密,理论学习的效果越明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有针对性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过程中出现社会热点问题,不但可增强当代大学生辨别是非、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而且可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引用了“上海的早晨”、“解放之初,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等典型的案例材料,主要向当代大学生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最佳选择,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而不是“搞早了”、“搞糟了”。再次,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国之路,将个人的梦想实现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紧密结合,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增强教材的时效性。

(四)构建“阅读经典和课外实践”模块,彰显教材的真理性和指导性

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载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达到思政课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学内容真理性最有说服力的保证。“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理论性强,引用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论述。出自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述,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遥远和陌生,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经典原著从源头上对教材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一方面从思想产生的历史轨迹中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体会到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整体性特征,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从经典原著中感受到思想产生的过程,加深对教材基本原理的理解,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马恩列等经典著作外,还引导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经典著作,让当代大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在跨越历史与时空中与经典作家对话、交流,让当代大学生习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逻辑思维,增进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认识。从2007年开始到2011年,华南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主要开设了红满堂思政系列讲坛,每个学年在全校学生中开设8~10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辅导报告,每学年参与学生约4 000人。从2012年开始,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的“六个一工程”书记项目开设“研读一部经典”,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马克思主义原著辅导报告会。如2012年在全校开设了10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辅导报告,参与学生人数达到3 500人次。2013年开设了8场马克思主义原著辅导报告,3 000余大学生参加了报告会。2014年在各学院业余党校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开设了12场马克思主义原著辅导报告。

课外实践活动就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内容转化为大学生信仰,促成当代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勇于表现自我、实际动手能力强,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每章教材的内容,围绕有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日常生活等主题,精心设计了一些实践项目,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项目,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能力,如第一章实践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践类型“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南岭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突出当代大学生的运用历史观,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第一章实践题目“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实践类型“参观虎门销烟纪念馆与虎门炮台”。这些实践项目主要让学生在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完成,如校内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到农村、社区、企业调研、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课外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使当代大学生了解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高了认知、判断鉴别能力,锻炼了毅力,培养了品格。

总之,以上教学内容的构建是我校思政课教师以“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为蓝本而形成的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只有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的价值才能实现。因此,增强对“马工程”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内容的认知、认同和实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之一。

[ 1 ] 李卫红.认真总结经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刊,2013(12):6.

[ 2 ] 李卫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新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示范性培训班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导刊,2013(9):5.

[ 3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2014-07-21.

[ 4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t20140611_47215.htm,2014-06-11.

[ 5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 6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微博:市场呈集中化趋势 微博客走向成熟[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fxszl/fxswz/201502/t20150213_51675.htm,2015-02-13.

[ 7 ] 李方祥.“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特定的政治概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61-65.

(编辑:杨建肖)

2015-04-17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与研究”(编号:NKJ201202014)的最终成果;2013年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亨课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果之一。

潘利红(1965-),女,广东兴宁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现问题。

G642

A

1008-6927(2015)03-0020-0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