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元溥农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2015-03-17 15:15夏志学
关键词:直隶农学日记

夏志学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北保定 071001)

郝元溥于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毕业于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农科(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第二班,直隶省大城县抬头镇人。1912年被学校选送日本留学,1913年归国后任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更名而来)校长9年之久,提出了“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1]的治学理念,得到充分认可,办学实践建树颇丰,确实称得上是一位农业教育的大师。笔者通过《郝元溥赴日调查实业教育日记》和他为《农学月刊》、《学校成绩报告书》所做发刊词、十六周年校庆附展览会上的致词等,可以探究其农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一、为解决学理疑难和办学障碍而赴日考察

2006年4月,学苑出版社出版了李德龙、俞冰主编的《历代日记丛钞》,编录了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各类日记500多种,共计200分册,其中第176册第五部分(267页至512页)为“郝元溥赴日调查实业教育日记”,前30页是考察行程和内容的简要记述,后200多页是郝元溥校长考察归来后整理的详细记录,内容非常丰富。

郝元溥校长于民国六年(1917年)6月8日至8月6日,途径北京、唐山、沈阳、朝鲜赴日本考察农业教育,经上海、南京、济南、北京返回保定,历时两个月的时间。他在日记开头写道:“调查教育为溥之素志,机会不符,莫能如愿,仅以理想者施行于事。本年春季呈请赴金陵、山西等处参观专门教育,虽蒙批准在案,又以校内建筑事务每日必须亲自筹划,势难分身。”[2]他作为一校之长,早有学习考察他处教育的打算,一直未能成行。恰逢当年(1917年)5月下旬奉到省令,派他同直隶水产学校校长孙凤藻赴日本考察实业教育。郝在日记中说“斯时校内建筑事务未毕,离校实非其时,转念学校以教育为主,省令必须谨遵,于是委托农科主任张树澜代理校务,整装就道,仅备有行袋、皮包各一而已。”[2]

关于此次考察目的,郝元溥说凡举办一事必有一事之目的,况此行尤为重要。他在日记中列出“数年来学理上之疑难及校内行事上之障碍数条”,具体如下:“农业教育何以取信于社会;学校与农家联络方法;农业教育之真相(包括实习之教授及其种类,讲义与实习时间分配,暑假与实习之关系,训练方法,专门学校与甲种学校教授之界限,甲种教科书之如何);校内经费与教员学生等人数之比较;学生卒业后之职务;农校之新方法;关于农法农理之疑难等[2]”。6月8日当天日记写道:“以上各项或质问、或参观所见,总以完成目的为是”。郝元溥准备通过考察搞清的问题众多而具体,现在看来也不为过,包括:农业教育与社会,与“三农”的关系,农业教育办学层次的差异,学校内部运行的关联,学生就业,还有具体学术疑难等。可以说,他为了此次考察做了精心的准备,但在食宿行上简而又简,一袋一包而已。在后面的日记中,笔者看到他考察访谈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凑,既有因考察学校可学之处多而兴奋,也有与农学专家的“隆中对”,还有因经济拮据挨饿的时候,痔病复发稍愈坚持考察的经历,因水灾而不能尽早返校的焦虑。

二、考察内容详实,供全国实业教育参考

郝元溥从6月17日抵达日本下关,到7月7日再次回到下关准备回国,共计20天的时间里,走遍日本三分之二的国土,访问调查了12所农业学校,4个农事试验场、2家农会、3处苗圃,遍访专家学者,每到一处详细询问,仔细记录。在《历代日记丛钞》第176册第五部分“郝元溥赴日调查实业教育日记”中,有200多页是郝元溥校长考察归来后整理的关于朝鲜、日本实业教育调查报告。5万多字的报告不仅对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对当时中国的实业教育也影响深远,也基于此,民国政府把这份报告油印发行,供全国实业教育参考。

报告分3类,第一类是学校,包括专门学校、甲种农业学校和乙种农业学校14所(含朝鲜两所),每一所学校的校史、目的、经费、学生、职员、讲义与实习、实验事项、校务分掌规程、职员服务规程、假期等均介绍的非常规整。第二类是农会,包括朝鲜农会和东京府农会。介绍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是农理与农家联络的枢纽。第三类是试验场,包括朝鲜总督府立劝业模范场、东京农商务省立农学试验场等5所。如:介绍东京试验场分土性部、种艺部、制茶部、烟草部、病理部、昆虫部的具体设备和工作开展情况,还从质疑问答、参观、讲习、经费等方面分别介绍。

考察中,郝元溥专门拜访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时期曾在校任教的日本农学家楠原正三、岩田次郎、指宿武岩等农学专家,每到一处都虚心请教,日记中有详细记载。郝元溥见到楠原先生说明来意后,先生欣然色喜,为郝介绍数处可取法的地方,还随即写介绍书多份,对其后来考察行程帮助很大。先生介绍的地方有:盛冈甲种农校、枝兴园艺试验场、静冈甲种农校、大阪甲种农校、东京农科大学、东京高等蚕学、北海道农科大学等。楠原先生说,此数处观毕,详为记载,自有裨益。

郝元溥在途径朝鲜时拜谒岩田次郎,岩田研究蚕桑已二十余年,富于经验,自离开保定后,日本农商务省派充朝鲜劝业模范场蚕科技师。郝与岩田先生进行较长时间交谈,溥曰“学校与农家应如何联络,始得美满之结果?”先生云:“学校只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农会与试验场有联络农家,改良农业之职责。”溥曰:“保定农校成立已经十余年,效果无多,应抱如何主意,方得速效?”先生云:“君宜抱定稳健主意,由秩序上入手,步步要踏实地,由简入繁之则自强,速效不可求,铺张非所宜……”[2]岩田还谈到一些日本教员几年前(1908年前后)离开直隶农业学堂的原因:“鄙人随楠原先生在贵校供职,其初颇蒙前袁大总统春愿,出于至诚,不得不以适当之教育施之。不料,久则生厌,一般人均以不合法责备楠原先生,鄙人等闻之,颇觉灰心,故作归国计,迁有朝鲜之职。”[2]从中我们看出当时直隶农业学堂急于求成所为和全国情况一样,即使在今天我们许多急功近利工程中依然能看到其影子。当天日记中最后写道:“谈次钟鸣十二,先生遂归宿。”一位不吝赐教、一位虚心恳切,精神实为可嘉。

在与指宿武岩先生交谈,先生问曰:“君视察目的如何?”溥曰:“生已办学数年,疑业颇多,况保定农校自先生去后,不十分发达,兹籍视察之机会特谒先生求教。”先生曰:“农校较他教育为难,君当毅力进行,久则自有进步。惟是先就地方之需要农业方法,着意提倡,是所谓投机之法也。”溥曰:“甲种教育与专门教育之界限如何区分?”先生曰:“此无一定界限,依据本国教育之程度以定其方针,惟是专门教育以高深学理为目的,甲种教育以实用为目的,无论何者总以熟练确切为是。”[2]

在赴青山农科大学参观,郝元溥面谒原博士,先生询及我国农业教育之现状后说:“学校多则人才出,人才多则学校兴,贵国农业自古驾于日本之上,至今仍不劣,施教育甚易,惟赖提倡者之如何?[2]”因其身体欠安,随后在其弟子带领讲解下,参观温室及特别植物园,试验场内普通植物和改良品种甚多,畜产部品种俱备。

从中可以看出,此次考察郝元溥态度诚恳,收获颇丰,对其农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帮助很大。回校后创办了五四运动时期在北方影响最广泛的农学类刊物《农学月刊》,举办了全国准农业博览会,举办了农科留法勤工俭学班,实习试验场所力谋扩充等,都应受此次考察影响。

三、办学理念明晰,不断取得实践成效

郝元溥从1913年开始掌校。1917年学校编辑出版了《直隶农业专门学校成绩报告》,报告了学校民国四年五年(1915—1916年)的工作,共分气象观测部、分析部、谷类部、果树部、蔬菜部、花卉部、蚕桑部7个方面介绍成绩。此时正是郝元溥校长踌躇满志、奋力探索、逐成理念的重要时期。他专门为“成绩报告书”撰写引言,在引言中提出了至今为学校一以贯之的农业教育理念,现将引言原文刊录如下:“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试观欧美东瀛农业之发展,日新月异,考农业教育家之论说,亦不外此也。元溥自承乏斯校以来,于兹三载,对于试验场所力谋扩充,加意整理,未曾专恃纸上空文,理想用事,只以财力不足,抱愧良多。凡于学生之实习试验,时时督察,以期周祥,问心似觉稍安。查各年级之进度,先后无不衔接,即如本年度校内之分析试验、蚕室实习,校外之果树剪定,蔬菜栽培皆属本年教案内最至要之课程。素日检其经过之事实,概与学科适相吻合用是。编辑成帙,付诸梓人,深望海内诸公互相研究,藉匡不逮,则农业前途幸甚幸甚,是为引。[1]”近300字的引言中,既提出治学理念,又从具体环节抓起,虽然环境条件不完备,但不抱怨,脚踏实地,尽力改善,胸怀国家农业,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1918年9月15日,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创办了《农学月刊》,共开设了论说类、著述类、报告类、农事丛谈、成绩报告类、调查类、试验类、学校行政类、农家余兴等10多个栏目,每期设5、6个栏目。校长郝元溥在发刊词中写道:“农学之设,欲人重农,法理既得,实施是从。越十数载,两不相容,高谈学理,求非所供,一般农者故步自封。思融水乳,耿耿心胸,编刊成绩,普增要冲。当业诸老,有所法宗,见诸实事,得利重重,庶几富力,造极登峰。[3]”《农学月刊》是当时全国农业高校唯一连续出刊的期刊,一方面强调法理结合,增强指导生产实践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开设学校行政类栏目,介绍和宣传学校的管理政策、制度、重大活动信息,探讨学校管理,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4]。

1918年11月1日至3日,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举办了16周年校庆纪念附成绩展览会。《农学月刊》第三期为校庆和展览会出版专辑,通过“校庆+会展+期刊专号”的特别形式传播科教兴国的思想,是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一个创造。校长郝元溥在开会词中谈到举办纪念附展览会的目的和意义:一为察觉经过之是非,规定未来之计划;二为鼓励各班学者振刷全校之精神,已在本校毕业诸君亦可藉此来校,与现在修业各生联成一体,互相讨论,有所发明;三将本校学生全年实习所得成绩品陈列各室,又征求各处农产物送校陈列,籍资比较,增长知识;趁此时机,邀集近保农民来校参观,互相研究,又附设农事讲演会,宣讲农学之新理,与农民联络感情[5]。

1920年6月,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举办了一期农科留法农业勤工俭学班,也是全国惟一举办过留法勤工俭学班的高校。宗旨是“预备留法勤工俭学,养成农业专门技术人才”。1921年6月,留法农业勤工俭学班学生在北京参加了赴法考试,31人参考共有29人取得赴法留学资格。他们乘坐法国游轮,漂洋过海,于10月到达法国,在那里一面做工,一面学习,开始了七年之久的法国生活。学成之后,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多成为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如:海洋动物学家张玺、化学专家周发歧、社会学家杨堃、植物学家齐雅堂等。

1913年至1921年,郝元溥掌校的近10年间,对于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来说是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培养毕业生400多人,播下了现代农业教育的种子。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和办学实力在当时影响广泛,也是后来河北农业大学形成以“太行山道路”为代表的鲜明办学特色的血脉之所在。

[1]郝元溥.直隶农业专门学校成绩报告[M].保定:保定印书馆,1917.

[2]李德龙,俞冰.历代日记丛钞(176)[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3]郝元溥.发刊词[J].农学月刊,1918(1):1.

[4]夏志学.从河北农业大学早期刊物溯直隶高等农业教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6):107-110.

[5]郝元溥.开会词[J].农学月刊,1918(3):3.

(编辑:刘伟霄)

猜你喜欢
直隶农学日记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清代直隶铸钱史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直隶、山东交界地带的八卦教研究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