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15-03-17 15:15曹慧群毛近菲
关键词:学生党员志愿党员

曹慧群,毛近菲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曹慧群,毛近菲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现已成为高校开展党员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其思想境界、精神面貌以及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本文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探讨了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生活化的志愿服务、网络化的志愿服务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以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服务精神、理性精神和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

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78

伴随物质文明的进步和行政体制改革,以“奉献、友爱、互帮、进步”为内核的志愿服务在我国得到快速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指公民自愿献出个人的知识、技能、时间、精力等资源,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旨在提升人类幸福、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自身完善的活动。在已开展的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形式。它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强化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1]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奉献社会、完善自身、提升自我价值的公益事业,将其融入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

志愿服务以奉献为精神内核,这与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一致。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密切联系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中思想积极、行动活跃的先进群体,他们的言谈举止、党性修养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他们能否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有效方式,是引导大学生党员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可行途径。

(二)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契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障

高等教育以培养面向管理、服务的一线人才为目标,产学结合已成为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应紧密围绕学校育人模式和目标来展开。开展志愿服务必然成为产学结合的理想选择。如爱心捐助、阳光助老、活动协管等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大学生党员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过程,是逐步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是由精英毛坯到人才成品的社会化过程,是社会责任感提升的过程,是知行合一、自我提升的过程,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2]。

(三)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入党后党员持续教育的有效载体

目前,高校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以及发展党员的程序,却轻视了学生入党后的持续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入党后的党性教育,成为学生入党后持续教育的新途径。在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党员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0.1%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内心感受总是很快乐,自我价值感受度很高。56.5%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留意志愿服务信息,并把它当作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机会。61.8%的同学将志愿服务看成是一种责任和自我成长。因此,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开拓大学生党员的视野,增进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同时有利于强化党员服务意识、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二、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现状,掌握一手资料,笔者选取我校500名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包含志愿服务认知、动机、能力和效果四个方面。问卷共发放500份,有效问卷493份,有效回收率98.6%。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此外,在开展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笔者还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采访志愿服务对象、志愿服务机构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收集社会各界对我校业已开展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看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志愿服务认知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基于自愿的利他行为,具有自主性、无偿性、公益性和利他性的特点。在问卷调查中,问及“你对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仅有7.8%的学生表示“十分了解”,23.6%的学生表示“很了解”,68.6%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75%的同学认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服务”,有10.2%的同学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应获得一定的报酬”。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员们对志愿服务的内涵仍缺乏深度理解和认知。志愿服务不仅需要奉献爱心、热心和诚心,同时也需要学生们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运用到实践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很多志愿者往往忽略了对志愿服务内涵的全面解读,同时也缺乏对自身素质的深入认识和对志愿服务中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充分重视。

(二)志愿服务能力分析

由于大学生党员对志愿服务缺乏深度认知而造成的志愿服务整体水平不高,这是目前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调查样本中,仅有11.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60.5%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培训。同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校也缺乏持续动态性监管,志愿者们仅仅怀揣一腔热血参与志愿服务,缺乏后续的精神、技术支持。久而久之,造成志愿服务工作认识不到位,志愿服务质量不显著,社会影响力也难以提升。此外,有56%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关注志愿服务活动并学习志愿服务技能,这表明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志愿服务动机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大多数的学生表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结交朋友、扩大交际圈”(72.2%)、“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68.3%)、“多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75.7%)、“表达对社会、他人的感恩”(52.3%),但也有30.7%的同学表示参加志愿服务的目的在于“期望获得学校的德育评分”。由此说明,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中存在利己和利他的多元化倾向。此外,调查显示,85%的学生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通过学校党团组织统一安排参加”,仅有13%的学生是“自发性地参与群体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可以看出目前各高校志愿服务更多的是由学校党团组织负责组织实施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活动,而且大学生党员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存在“多被动、少主动”、内动力远逊于外动力的现状。

(四)志愿服务效果分析

当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主要围绕节庆日、大型活动以及社区公益等方面来展开,表面上看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也能实实在在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实则存在着“短、平、快”的特点。他们都是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服务时间短、同时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党龄不长,学生党员们难以将志愿服务中的所得所想与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相结合,加之部分志愿服务活动是临时开展,缺乏稳定持续性,且并未形成前期培训——过程监督——后期激励的完整体系,有“为志愿而志愿”的嫌疑,从而造成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动力不足。

三、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创新思考和探索

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与志愿服务的宗旨相契合。鉴于此,针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现状,提出开展生活化的志愿服务、网络化的志愿服务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党员的服务精神、理性精神和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以端正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动机、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和效果。

(一)开展生活化的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服务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大学生党员应不断着力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此可开展校内外生活化的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服务精神。如在校内开展大学生党员与困难学生的结对帮扶志愿活动。我院开展了“两个结对活动”。一是学生党员与困难学生结对。各党支部根据各系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生活中有困难、思想上有困惑的学生进行帮扶,学生党员与困难学生自愿结对,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难。二是学生党员与新生结对。学生党员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新生班级、深入寝室,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帮助新生尽快适应角色。校外依托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基地,面向社会开展生活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我院与杭州市企事业单位、旅行社、社区、景区、福利院、老人院等部门长期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孤寡老人、景点接待与服务等社会公益及便民生活服务。最为典型的是旅行社管理系的党员学生在黄宝辉老师的带领下,三年时间里帮助493位残疾人实现了旅行的梦想。通过参加校内外生活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党员以实际行动温暖了人心,在助人中自助,在乐人中乐己,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了党性修养。

(二)开展网络化的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理性精神

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真正走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青年网最新调查显示,201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98%[3]。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须品。网络的普及需要更多的网络志愿者,网络化的志愿服务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我院开展了网络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党员组织起来,结成具有理性和自由精神的网络志愿者联盟,借助大学生常用的社交网络(QQ、微信、飞信、微博、人人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线免费为他人提供信息、解答问题等。我校大学生党员网络志愿者联盟,在虚拟的空间,借助真实的社交网络,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的同时,历练自身的理性思维,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三)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形势下,志愿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为适应该趋势,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时,高校应密结合学院的专业设置,充分利用并发挥学生党员的专业优势,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4]。为给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技能化服务,突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技能化,提高学生党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会展专业师生联合党支部,秉承“奉献在身边”的理念,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大学生党员志愿者为杭州各大展会提供口语翻译、展馆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工商管理系学生党员志愿者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环保酵素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向市民宣传环保酵素和环保知识。旅游规划系学生党员志愿者在杭州西湖景区开展志愿服务,为游客提供介绍景点、引导路线、应急药品等服务。学生大学生党员通过参与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外语系与美国迪斯尼公司合作,组织开展了国际化的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国际性文化交流。外语系学生党员组成迪斯尼文化使者赴美国向世界各地游客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在感受国际化工作氛围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新的社会形势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唯有立足实际,将理论教育不断融入社会实践中,拓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形式和渠道,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才能更好的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素养,塑造其先锋模范形象,将志愿精神发扬光大。

[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 2 ] 于群华,黄羽新.以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 创新高职高专党建工作[J].高教论坛,2013(3):8.

[ 3 ] 邢金根.大学生手机市场份额:移动约占七成[EB/OL].http://news.youth.cn/gn/201404/t20140403_4969997.htm,2014-04-03.

[ 4 ] 周燕.志愿服务机制与高职院校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126.

(编辑:王雅娇)

2015-05-01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建专项课题:“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014DJYB03)。

曹慧群(1989-),女,硕士,现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G641

A

1008-6927(2015)03-0053-03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志愿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志愿……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