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言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15-03-19 04:03杨振华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言能力教育

杨振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大学语言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杨振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语言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特殊作用。但是,目前的大学语言教育总体上效率不高,影响了人才素质教育的推进。根本而言,大学语言教育应该母语与外语教育并重并凸显母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提高文化素养为目标;语言教育的内容要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应建立一种师生互动的教育模式。

语言教育;教育理念;母语教育;语言应用;主体性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各类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格、办学类型等方面都趋于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或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或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或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论哪类人才,素质的高低常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因而语言教育也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

语言教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教育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使语言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使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凸现。我们的语言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使用语言的能力,但实际中语言教育的重点却是语词识记和语言规则及结构的理解,教育评判更是围绕着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进行考核,很少关注学生对语言实际应用的能力。在当代大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中,错别字、标点、语言逻辑等方面的错误频繁出现,指导老师的工作便成为修改这些大大小小的语言错误。在这方面,属高层次精英教育的博士生培养情况也频出问题,任继愈先生坦言:“国家图书馆的‘博士生文库’中,不少论文语法不通、标点不对。”[1]可见,语言教育的不足与缺失值得重视,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语言教育。

一、语言教育理念的转变

我国目前的语言教育总体上效率不高,根本问题在于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陈旧。如何正确定位语言教育,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并重

近年来,当英语成为普通升学、一般就业与职称评定的重要评判内容时,英语教育便成为大学、中学,以至于小学的重要内容。应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各种英语学习资料、各类英语培训中心便大量产生,英语教育被社会推崇到了极点。与此同时,汉语教育却不断弱化。中学的汉语教育在逐渐淡化语言知识教学;大学语言教育中,《大学语文》被设为一门选修课,有的专业甚至已取消了这门课程,这对汉语的使用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大学教师们经常发现,有的同学英语过了六级,但是用母语说话和写文章却常常词不达意。

尽管教育界非常注重英语教育,学生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学了十多年,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并不多,且真正能够应用英语的学生也很少,英语教育投资、个人精力投入都远远超过了所获得的效益。而我们天天使用的是汉语。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语言教育的观念,将汉语教育摆在第一位,同时重视外语教育,这不仅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和促进汉语在本土和国际上发展的需要。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高校大学生掌握了许多语言知识和理论,读了很多书,考试取得高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用语言顺畅地表达思想,写不出漂亮的文章,不能快速而又准确地读取、整合和表达信息,其实这些都是语言能力不足的体现。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文字语言智力居于首位,美国的语言教育也把语言文字能力放在首位,这种能力不是呆板的语言识记能力,而是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正是在这方面,我们的语言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如何,最直接的表现是表达词语是否丰富或遣词用语是否恰当、得体,说话有无条理,而这些也往往成为一个人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强弱与文化教养高低的标志,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进行思维、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言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不仅仅要使受教育者学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能正确熟练地使用这种工具,所以,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言语交际能力。

(三)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育不等同于教学,并不仅是简单地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是“传递社会经验并培养人的活动”。语言教育既是一种技能教育,又是一种素质教育,前者注重语言的表达功能,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后者注重语言的教化功能,注重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陶冶思想,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指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文化和由这些知识、文化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指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质。[2]语言本身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多凭借古代书面语言得以保存下来,由于时代久远,这些文献材料中所用的语言变得相当复杂难懂,要充分接触和继承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就必须了解和学习古代语言。当今的许多文化现象也充分地反映在语言文字中,如网络文化。因而,语言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让受教育者理解、消化人文知识和民族文化的过程,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得到改变和丰富。因此,语言能够保持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属性和特点决定了语言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二、语言教育内容的革新

语言教育的中心环节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语言理论知识,再加上文学课中阅读的大量语言范本,学生就对这门语言很精通,并且能自如运用了。事实上,这样获得的语言能力只是一种虚假的语言能力,可能在课堂上还管用,一旦离开课堂进入社会便无所适从了。因此,在语言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真实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地运用语言。要培养出这样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对语言教育的内容进行更新。

(一)知识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相结合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将语言和言语区别开来。语言指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而言语指的是运用语言所进行的交际和思维活动中的各种变异。[3]人们的言语活动固然需要语言材料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言语活动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和规则组词造句、积句成章。根据这一原理,我们不难理解,如果只传授语言知识和理论,而忽视言语运用实践,那语言教育是很难达到目标的。所以,在语言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又要注重实践训练。

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一种语言,不仅是简单的模仿,而且还要了解所学的语言是什么、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即学习一定量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系统自身的知识,以及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种语言。同时,这也为语言实践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语言知识的传授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

语言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语言实践训练。语言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目标,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知识储备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张卿指出:“通过知识的传授而获得的观念是作为表象系统或言语编码系统的形式保存在大脑中的,观念不能直接转换成正确无误的行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反应的不断调整而最终获得正确的反应。[4]这种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语言教学中就是实践训练。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训练,语言知识才能内化为言语交际能力。因此,语言实践训练是语言教学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语言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必须是语言知识与实践性内容并重,在教学实践中,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中心,知识的传授要为实践训练服务,实践训练是对语言知识的消化吸收,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并高度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我们以语言的方式了解世界,人类的事物、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经过我们的语言编码贮存下来,进入语言,我们间接地参与过去人类的生活经验,从而拓宽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而在此基础上将生成新的生活经验。其实,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进入一种生活方式,语言教育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语言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语言范本的过时,使得受教者习得的语言成了“哑巴语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也使受教者兴趣减低,产生抵触的情绪,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负担加重。可以说,语言教育一旦与现实生活脱节,也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大学语言教学中,可以对一些优秀文本进行再加工,使之贴近生活,从而获得学生的喜爱与关注。现代汉语与外语教学中,应当删除较为陈旧的内容及与中学语文教学中重复的内容,增补一些新的知识板块,注重吸收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与成果等;古代汉语教学中,应该做到将古代汉语知识与现代汉语接轨,通过现代汉语中存留的古汉语知识去引导学生理解,既能以已知启发未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又能对现代汉语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讲,学习古代汉语,不但不是培养学生现代语言能力的负担,而且还是培养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要理解一个语言概念,不仅意味着接受概念现成意义,而且要通过情感介入、文化介入来重新接近认识对象,孤立的词语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词语与语言环境的整体思维中,意义才能确定,理解才有可能。因此,语言教育中应当提供给学生鲜活的语言,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参与到语言教学中,才能发挥其主体性。

三、语言教育模式的转变

学习一种语言,即便是学会了关于这种语言的所有知识,也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这种语言,就能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运用语言知识造出来的句子也不一定能达到交际的目的。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需要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具有公共性和主体间性即交互性。[5]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在使用中发展,也要在使用中学习。语言学习是决不能通过单一的行为即传递所能达到的,而只有通过交往行为才能达到,那么,这就要求语言教育必然是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的双向过程。

传统的语言教育中,教师以传授知识、制定标准和评价为主要职责,而学生的责任是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单一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传递关系,这虽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派指责传统的这种教育模式,主张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教师的作用被放在次要的地位。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课堂设计,没有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具有盲目性。那么,如何让语言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过程,便成为语言教育中最关键的问题。

语言教育中,教育双方的关系应是对称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要参与到语言社会交往之中,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行为达到目标。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很好地发挥,“教”体现教师的主体性,而“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双方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也正是由于主体之间的互动,师生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语言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所面对的共同客体,这又构成了“主体——客体”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学生又互为对方的客体,如学生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单一接受者时便被客体化了。所以,语言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交往的内容是具有主体间性的语言。理解、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主体间(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协同活动与相互配合和促进的过程。因此,要建立一种“师生互动”的教育模式。

“师生互动”模式就是要求处理与协调好“主体——主体”与“主体——客体”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合理恰当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法的参照点。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应针对教学内容选取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大学语言教育中的外语、大学语文,以至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每一门语言课都要求教师考虑师生关系,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与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当然还是大学语言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最适宜于知识性内容,只要内容的设计有启发性、灵活性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古代汉语中的音韵知识,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做一些方言材料搜集与调查,在讲授时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各自方言中的异读材料来帮助理解相关知识,或者用一些有关的音变规则去阐释一些语言事实或现象,这样就会使那些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音韵知识变得相对有趣、容易,也便于学生接受与掌握。知识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内容可以运用讨论法,教师设计一系列学生共同关注且可以深度参与的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选代表陈述组内成员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体点评。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不同的教学内容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似,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实践性内容可采用论文写作、课外调查、口语测试等考核方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总之,“师生互动”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启发者、知识的传授者与评判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技巧的培训者,不仅要做一个讲解者,而且要做一位听众;而学生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者,而且还是活动的参与者、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个体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思维和交际的需要,就必须终身学习语言,而大学不可能为学习者提供所有知识和技巧,知识是无穷的,也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一门课程、任何一门教材都不能满足学习者对未来知识的需求,因此,学习者必须学会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主动地自己学习,还要学会如何学习。学习者一旦学会如何学习,就知道课后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四、结语

大学语言教育的改革应该从语言教育的目标、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语言教育的模式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是一系列的改革。大学语言教育中,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应该将汉语教育摆在第一位,同时注重英语教育;不仅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为目标,而且还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教育的内容必须是知识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并重,且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注重语言材料的更新,及时吸收鲜活的语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教育中。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配合教师,双方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建立一种师生互动的教育模式,语言的理解、学习便在师生的互相交流、协同活动中获得。大学语言教育既是语言教育的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性要求个体必须终身学习语言,学习者在大学语言教育中获得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其课后语言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1]任继愈.博士生论文质量下降[N].光明日报,2005.09.01

[2]王恩建.古代汉语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150.

[3]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40页.

[4]张卿.学与教的历史轨迹:20世纪的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285-286页.

[5]旷剑敏,刘明景.大学语言教育的进场与退场——以语言游戏说为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8(1):77.

(责任编辑 史素芬)

H191

A

1673-2014(2015)06-0079-04

2013年长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Y201301)。

2015—09—26

杨振华(1981—),女,山西忻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及语言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语言是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