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疑问句中语气词“啊”的语用功能研究

2015-03-19 08:23宗晓哲
关键词:听话者句末语气

宗晓哲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

一、引 言

语气词的研究在语法学界中始终是一个疑难问题。作为最为活跃的语气词“啊”,语言学家的说法更是众说纷纭,未成定论。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更多学者倾向于在语义和句法层面研究语气词“啊”,语用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薄弱,可以说语气词“啊”的核心语用功能至今还未得到系统的概括和提炼。基于此,我们主要从语用层面对疑问句中的语气词“啊”进行考究,意在指出其本质的语用功能。

二、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疑问句中语气词“啊”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语气词“啊”是否可以表示疑问和语气词“啊”是否可以缓和语气。

关于语气词“啊”能否表疑,语法学界中长期存在争论。《马氏文通》曾对语气词的意义进行过界定,即传疑和传信。其后吕叔湘[1]也认为用于无标记疑问句句尾的“啊”能够负载疑问语气。然而,朱德熙[2]、陆俭明[3]、孙如建[4]等学者 却 明 确提出“啊”可以用在疑问句里,但本身并不表示疑问。近来,邵敬敏[5]借助实验语音手段,再次论证了语气词“啊”具有承担疑问信息的重要作用。孙雁雁[6]从功能语法角度证明了语气词“啊”在话语篇章中具有“询问”和“调整”的核心功能。

至于语气词“啊”能否缓和语气,大部分学者都持有肯定意见。早期,吕叔湘[1]46、赵元任[7]、朱德熙[2]212、陆俭明[3]35都认为“啊”在疑问句中可以缓和语气。其后储诚志[8]、徐晶凝[9]、刘月华[10]、齐沪扬[11]等学者也从各个方面论证了“啊”具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然而屈承熹[12]则认为“啊”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没有充分反映实际情况。句末语气词“啊”应该表示说话人的个人介入。

我们认为无论是表示疑问还是缓和语气,都不能真正概括出语气词“啊”的本质功能。假设语气词“啊”存在传疑的功能,那么我们便无法解释以下的例子。如:

(1)你骑车还是走路啊?

(2)你想跟我们一块儿去啊?

在例(1)、例(2)中,即使去掉语气词“啊”,句子仍然可以表示疑问,因此我们很难断定语气词“啊”一定就负载疑问语气。

同样“语气词‘啊’可以舒缓语气”,这一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并不具有普遍性。如下例:

(3)你说我漂亮么?啊?

(4)你听见我说话了么?啊?

很明显在这样的句子中,语气词“啊”并不具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相反,当说话人迫切想知道答案时,还会加重语气词“啊”的音强,带有某种催促的口气。

语气词“啊”最常出现在会话语体中,因此只有将日常会话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它在语用层面上的表现,才可以真正考察出它的核心功能。正如冉永平所说“语气词从语义的表达上看,它们属于虚词,没有实际语义;从句法上看,他们出现在话语的末尾,并不对句法结构组合形成制约……但从语用角度,类似词语却体现出丰富的语境功能。”[13]

三、疑问语句中语气词“啊”的语用功能分析

疑问句中的语气词“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语气词“啊”独立成句,另一种是语气词“啊”依附于其他疑问句句末。下面我们将分别对此进行论述。

(一)独立成句时语气词“啊”的语用功能分析

在会话结构中,独立成句的语气词“啊”既可以位于邻接对中引发语的位置,也可以位于答语位置。首先,我们来看位于引发语位置上的例子。如:

(5)a.这东西到底是谁的?啊?

b.这东西到底是谁的?

(6)a.这话是谁说的?啊?

b.这话是谁说的?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例(5)、例(6)中a、b两句在语义上并无太大差别,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a句只能出现在会话语体中,而b句却不一定。这说明当说话人说出a句时,便已经预设(presuppose)具有听话人的存在。此外,a句中的语气词“啊”还是一个话轮转换的标记。当说话者想要转换话轮时,他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各种句法单位,而受话者则会预测说话者何时可能告一段落,从而判断是否可以接过话头,变听者为说者的机会。[14]在此,语气词“啊”的出现就意味着说话人将要把话轮转交给听话者,其目的主要在于邀请听话人对说话人的问题进行反馈。只有这样,说话人才得以了解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已经被听话者接受,从而决定是否继续说下去。正因为此处“啊”的主要功能在于邀请听话人,所以一旦这种邀请得不到回应时,结构中的“啊”便可以脱离原来的语句不断重复,直到听话人对该邀请做出言语或者行为上的反应。

除了以上这种情况,单独成句的疑问句“啊?”还可以位于答语位置。如:

(7)老师:“现在拿出纸,我们开始听写。”

学生:“啊?”

例(7)中语气词“啊”并未提供任何新信息,它主要表示听话人对刚听到的话感觉不理解或未听清,从而需要追加信息,要求说话人进一步澄清、重复或者补充。因此例(7)中的“啊”仍旧具有邀请的功能,通过邀请对方做出进一步解释,从而将话语权重新交还给话语的引发者,给予发话者一个继续话论的信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啊”这种邀请对方参与对话的功能概括为话语的“互动功能”。这种“互动”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啊”的出现意味着说话人已经预设听话人的存在,同时“啊”作为一个邀请的信号,主要用以把话语权交给当时的听话者,希望听话者可以参与到交际中,促进话轮的继续。

(二)疑问句后语气词“啊”的语用功能

通过对语料的梳理,我们发现带有语气词“啊”的疑问句既可以出现在真实类提问中,也可以出现在反诘类提问中。真实类提问是指发话人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希望对方提供真实答案或相关信息;反诘类提问是指发话人对认识到的现实提问,问句的提出不是真心期待对方提供有关探询信息的内容。

首先来看真实类提问,如:

(8)a.老百姓今天吃的是什么东西?

b.老百姓今天吃的是什么东西啊?

(9)a.白马是不是马?

b.白马是不是马啊?

(10)a.我们的导弹、核武器要不要搞下去?是马上搞还是放一段时间?

b.我们的导弹、核武器要不要搞下去啊?是马上搞还是放一段时间啊?

在会话结构中,例(8)至例(10)一般都位于邻接对中引发语的位置上,因此我们觉得无论是a句还是b句在会话中都是为了把话语权交给听话者,让听话者对自己提出的信息来进行回答,它们都具有互动的功能。那么“啊”在句末起什么作用呢?这需要我们把以上的句子放到一个更长的语段中来进行检验。如:

(11)a.老百姓今天吃的是什么东西?这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b.老百姓今天吃的是什么东西啊?这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12)a.白马是不是马?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却涉及到了一个哲学问题。

b.白马是不是马啊?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却涉及到了一个哲学问题。

(13)a.摆在面前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我们的导弹、核武器要不要搞下去?是马上搞还是放一段时间?

b.摆在面前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我们的导弹、核武器要不要搞下去?是马上搞还是放一段时间啊?

从例(11)到例(13)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a句并不一定要求听话者对问题作出解释,它甚至可以出现在独白语体中,不要求听话人进行互动。然而当句末加了“啊”以后,我们就会清晰地发现带有语气词“啊”的句子只能出现在会话语体中。这意味着说话人在说出b句时一定认为具有听话人的存在。其次语气词“啊”在此作为一个邀请的信号,希望听话人参与到会话中,对自己的提问作出回答。所以,我们认为在真实类提问中,语气词“啊”是一个互动标记,具有邀请和互动的功能。

语气词“啊”除了可以出现在真实类提问中,同样也能大量出现在反诘类提问中。如:

(14)a.难道他会去当保姆?干家政?

b.难道他会去当保姆啊?干家政啊?

(15)a.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谁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

b.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啊?谁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啊?

(16)a.如此教育,悲剧不悲剧?

b.如此教育,悲剧不悲剧啊?

在例(14)至例(16)中,a、b两句都是反诘类问句。何自然认为“反诘类一般不要求对方进行直接回答……这类问题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信息的强调。”[15]也就是说,反问疑问句在会话语体中已经失去了问询的功能,说话者不一定会将话语权交至听话者的手里。这样推理,我们应该认为上例中a、b两句在会话中都可以不得到听话者的回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此进行测试。如:

(18)a.当我听说阿明要去当保姆,我很难相信。他高高的,壮壮的,瞧上去很憨厚。难道他会去当保姆?干家政?他回头冲我笑笑:“怎么?不相信?”

b.当我听说阿明要去当保姆,我很难相信。他高高的,壮壮的,瞧上去很憨厚。难道他会去当保姆啊?干家政啊?他回头冲我笑笑:“怎么?不相信?”

(19)a.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你我的梦,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有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谁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歌曲以此立意而创作,从美术的视角,别出心裁地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b.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你我的梦,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啊?谁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啊?歌曲以此立意而创作,从美术的视角,别出心裁地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20)a.孔明当年舌战群儒的时候曾耻笑所谓“江东豪杰”:“咬文嚼字,世之腐儒也!”时过境迁,还是不能跳出教育和文字构建好的文字牢笼,断章取义、痴迷于固定答案的考试。如此教育,可悲不可悲?

b.孔明当年舌战群儒的时候曾耻笑所谓“江东豪杰”:“咬文嚼字,世之腐儒也!”时过境迁,还是不能跳出教育和文字构建好的文字牢笼,断章取义、痴迷于固定答案的考试。如此教育,可悲不可悲啊?

同理可见,上例中a句可以不出现在对话中,但是b句却只能出现在会话语体中。a句可以不要求听话者进行回应,但是b句则表现出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参与到对话中的意愿。我们认为语气词“啊”在此的主要作用是将反诘问句所强调的信息传递给听话者,希望听话者对此信息做出反馈。所以我们认为在反诘类问句中,语气词“啊”同样作为一个互动标志,标志着说话人邀请听话人参与到会话中,并且期待听话者可以对发表的言论做出肯定的回答。

四、结 论

本文通过对不同形式的语气词“啊”进行考察,发现无论是单独成句的语气词“啊”还是附着在其他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啊”都表现出了相同的功能,即邀请听话人参与会话并将话论转交给听话者。我们认为,语气词“啊”在语用层面是一个显性的互动标志,在实际会话中承担着“互动”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指疑问句中语气词“啊”要求听话人的存在,同时“啊”作为一个显性的互动标记用以引导听话人参与会话,将话语权转交给听话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互动”交际。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陆俭明.陆俭明自选集[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4]孙如建.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邵敬敏.论语气词“啊”在疑问句中的作用暨方法论的反思[J].语言科学,2012(6):569-603.

[6]孙雁雁.句末啊的交际功能分析—以《家有儿女》语料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3):99-105.

[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储诚志.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39-51.

[9]徐晶凝.语气助词的语气义及其教学探讨[J].世界汉语教学,1998(2):27-34.

[10]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

[11]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2]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1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郭伏良,高娜.《日出》人物性格及相互关系的语用学审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0-122.

[15]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听话者句末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语气不对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注意说话的语气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