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构建研究

2015-03-19 09:24王北阳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辅导员政治职业

王北阳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呼唤辅导员职业互动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方向。一般来说,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辅导员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要作用。但辅导员作为职业角色出现时,其主体存在是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与其他教育主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过程。因此,要想使高校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所从事的职业和自身所擅长的专业,不仅在工作中被动的承受教育和培训,而且更要注重主体在职业互动中的自我建构与彰显。[1]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所以,辅导员作为职业角色出现,如果不全面把握高校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的互动,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将无法实现。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立足点,倘若只是研究辅导员工作,不研究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和相关工作队伍,则必然会丧失辅导员研究所赖以发展的基本立足点。[2]正因为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角色出现时,其职业性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与其他教育主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过程,要全面把握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互动,就需要在宏观分析其社会互动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中,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教育主体的互动。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良性交流和互动,才能真正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类型

(一)高校辅导员纵向职业互动

高校辅导员纵向职业互动,主要描述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各层次之间的构成关系。主要体现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主要包括辅导员与国家等群体组织等的互动、辅导员与任职学校的互动、辅导员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3]第一,国家等群体组织是高校辅导员纵向职业互动的设计者与控制者。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首先在阶级利益,然后才在其他社会利益的标志下进行。实际上,政治就是指导社会首先朝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方向发展。”[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是受政治制度及理念制约的。国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从整体上,国家设计和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可以说,国家在高校辅导员纵向职业互动中,同样扮演着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承担者,高校辅导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辅导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不能以个人意志为主导,必须保持与执政党和国家意志一致,在主导价值体系的规范内进行职业互动。第三,高校辅导员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传统观念认为,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体,在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中以受动者、承担者的角色出现。但是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意识和能动性的人,因此,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主体,并且能进一步反作用于教育。

(二)高校辅导员横向职业互动

高校辅导员横向职业互动,主要描述高校辅导员与在同一结构中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排列组合情况,关系的双方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这些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横向职业互动应该包括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学校学生咨询服务部门(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资助贷款中心)、专任教师和党团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之间的互动。[5]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的开展与运行

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是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系统,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方面构成的立体运行的有机结构体系。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是一个立体运行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也从辅导员纵向职业互动和横向职业互动两个层面来探讨。

(一)高校辅导员纵向职业互动运行

高校辅导员主体角色是通过制度性规定和政策性计划设计的,而制定制度、政策的真正主体是国家。因此,作为代表国家意志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辅导员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其背后站立着整个国家体系。[7]因此,其主体性的发挥不能超越主导价值体系的规范。在高校辅导员与国家等群体互动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分接受国家给定的思想理论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将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转化为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作用于受教育者,真正实现国家规范性传递与辅导员个人特殊性人格特质的相互契合。由于高校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础载体,因此学校是所有群体组织中,大规模传送阶级意识、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最好和最直接的场所,也是国家最为倚重的途径。

高校辅导员与教育对象互动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出现,以平等、尊重原则,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递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主体间关系为联系作用方式的实践活动。换言之,这种实践活动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和学生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组织等为中介,通过平等交往、对话等信息传递方式,从而形成的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作用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良性互动关系。高校辅导员与教育对象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作为互动双方,均以主体身份参与到互动过程之中,形成了一种平等和共生的交往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要求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特点和情感世界,把学生当做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注重理论教育向实践教育的转向。坚持理论向实践教育的转向原则,不是要否定理论教育的独特价值,而是要强调理论教育的价值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的抽象价值,而是理论服务实践的具体价值。这种互动要求辅导员通过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活动方式、工作载体和环境组织,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传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三,高校辅导员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必须把握三种结合:即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之间的结合、实体建设与虚拟平台建设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结合。

(二)高校辅导员横向职业互动运行

1.高校辅导员与党政团干部的互动。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队伍,更多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规划、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与辅导员互动时,表现出权威性和服务性的统一,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他们既要通过制定规范、考核评价等工作对辅导员进行约束,又要通过业务培训等手段服务于辅导员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8]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和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主动性的同时,要积极主动联系和要求学校党团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担任相关指导,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论水平与规范意识。此外,高校辅导员应与学校党团与共青团干部建立定期交流与互动活动,实现对学生管理的交流与学习。

2.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互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两个课堂”之间的关系。伴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教育。[9]辅导员更多地承担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其方式大多是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谈心等,更多情况下是间接地、隐形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教育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直接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虽然各有其运行方式和工作计划,但是面对的是同一个学生群体,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和思想动态状况是两支队伍开展工作的共同基础和一致的着力点。首先,建立统一的领导体制,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课堂”在教育理念上总体上保持一致,有利于两支队伍围绕目标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围绕工作目标和中心任务,构建课内课外相互呼应的教育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主旋律氛围,取得深入的工作实效;再次,在高校统一领导下,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两支队伍的适当交叉兼职。

3.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工勤人员以及其他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教职员工的互动。从工作内容来看,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德育工作,其工作范围较广,涉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多数事务;专任教师主要从事智育工作,集中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工勤人员主要从事服务工作,更多是在生活中为学生做好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也承担着必要的组织和管理职能。这三者的职业活动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始终,且他们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中介进行的。[10]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这个层面的职业互动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反馈,通过建立定期交流制度,积极与专任教师和工勤人员进行交流和反馈,同时,针对专任教师和工勤人员的要求,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不断改革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实效性,真正形成互动合力,实现职业互动良性发展。

[1] 李忠军.高校辅导员主体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 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彭金富,周正.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问题探究[J].改革与开放,2009(5):155-156.

[4] 刘伟,陈金水.高校辅导员职业互动关系多样性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9(9):80-81.

[5] 高珊,关艳芳,朱明原.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培养与学工文化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1(6):189.

[6] 孙茂华,董晓波.以胜任力的研究视角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7(15):65-67.

[7] 刘帅.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问题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基于辅导员自身角度[J].当代经济,2014(8):100-101.

[8] 薛建国,屠宏斐,胡士平.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调查——以南京高校辅导员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72-75.

[9] 钟凯,张力.高校辅导员角色认知刍议——解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68-70.

[10] 徐方全,丁磊.立足《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2):158-159.

猜你喜欢
辅导员政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