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粉丝》开启真人秀新时代

2015-03-19 21:38文/王
传媒 2015年2期
关键词:真人秀规则能量

文/王 丹

《百万粉丝》开启真人秀新时代

文/王 丹

2014年11月28日,号称全球首档台网联动社交真人秀的《百万粉丝》亮相天津卫视,12位选手来到封闭的能量城中,一边在微博上吸引“粉丝”,一边召集粉丝帮助自己完成任务,获取能量值,争夺百万年薪。24小时、360度、无死角的密闭拍摄,90天的真实生存体验,节目力图打造一个国产版的“楚门的世界”,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电视真人秀制作团队来说,是个大胆而又充满了改革意义的实践。

CSM34城市组收视数据显示,首播第一期收视率为0.86%,微博话题量却突破7.1亿,“跨屏互动”的效果得以显现。话题的关注点并不仅是节目的娱乐性,而是引发了诸多网友对“社会生存”的思考,使节目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真实”气质。本文拟从角色、情境、连接、规则、叙事五个方面对节目的真实性特征进行分析和解构。

角色真实

“人”是真人秀节目的核心,真实的、真正的人是真人秀区别于其他形态电视节目的关键所在,也是吸引观众接受、喜欢并认同真人秀的根本原因。如何塑造角色真实,《百万粉丝》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

生活真实。无论是“最美村花”赵美蓉,还是亿万富豪沈东军,抑或是明星老师周思成以及拳击明星洪宏星等,作为选手的他们,身份早已在大众媒介里曝光,并获得了相当的“粉丝”支持。这种真实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不是因为节目需要而创造的。角色的生活真实是创造节目效果的基础,受众对他们的判断,也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

身份认同。观众在对选手的身份认知中,去寻找与自己相同的体验,这就是身份真实的魅力所在。《百万粉丝》第一期节目,以短片的形式对12位选手进行了立体化呈现,甚至包括很多隐私问题。通过这些细节,观众对选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产生喜爱、反感、期待等真实感情,并影响到自己的下一步真实行为,比如添加对选手的关注,帮助选手完成任务,持续观看节目等等。

情感延展。身份的认同,让观众与选手之间建立起了一定的相关性。一方面是正向相关性,也就是说选手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取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同;另一方面是负向相关性,即选手的外形身份、性格特点等得到了观众的负面反应。无论是何种情况,观众对选手身份的认同,就会形成自我体验,也是对自己的认同,能够带领自己走进节目,融入到节目中,并通过观看、参与节目的行为,来表达和释放这种情感。

情境真实

2014年,野外生存类真人秀成为创新的主流。但《百万粉丝》反其道而行之,它将场景从室外搬到了室内,搭建了一个封闭的能量城,12位选手在这里真实生活90天,所有的故事都将在这里上演。为此,节目尝试通过搭建生活、虚拟和情感三个交错的立体空间,从而构建一个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真实情境。

真实可感的生活空间。作为国内电视节目中规模最大的实景封闭录制场地,能量城占地8000多平方米,历时两个月建造而成。内部构造共分为5层,一层是生活共享空间,有餐厅、KTV、健身房等,二层是集装箱区域,为选手生活的独立空间,五层是超市采购区域,全触摸超市。能量城有一套完整的货币体系,除了呼吸是免费,其他都需要能量值。从选手来到这里的一刻开始,就成为站在同一起跑线、互相竞争的游戏参与者。宛若太空舱般的能量城,在以往的电视节目中从未出现过,是一个具备生活真实和演播真实的全新生存环境,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视觉体验,并引发自己对其内部生活体验的期待和渴望。

社交互动的虚拟空间。新浪网作为《百万粉丝》的网络合作平台,为节目的社交属性提供了独特而又专属的基础平台。新浪微博设有《百万粉丝》栏目的官方微博,每一位选手都开设了“百万粉丝选手XXX”的实名认证微博。节目在天津卫视、新浪网

两大平台同步直播,公众可以边看节目,边在微博上与选手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屏互动。制作团队尝试建造一个以虚拟平台为介质的真实互动空间,选手通过这里与外部世界实现互通互联,而公众通过这里实现对节目的介入和参与,社会属性在游戏化的进程中得以体现。

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号称“为生存而战”的《百万粉丝》,有着残酷的竞争规则,选手每天都要面对走还是留的单一问题。为了让自己留到最后,12位选手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复杂的情感关系也随之产生,时而共患难,时而冲突不断,利益与情感的交织,让选手之间的相处敏感而微妙。比如选手李迪生日,大家一起刷“能量值”为他庆祝,但面临淘汰,每位选手又有着自己的打算。将节目称为真实版的“饥饿游戏”,有着充分的理由和证据,也正因此,观众在其中看到了真实生活的多维映像,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且变幻多样。

连接真实

天津卫视与新浪网的台网联动,使《百万粉丝》真正实现了跨屏互动传播,既保留着电视内容制作的高品质追求,也使其拥有了强烈的互联网精神气质。可以说,“连接方式”让《百万粉丝》有了独具一格的节目特色,不仅仅是台与网的连接,还有选手与“粉丝”的连接、虚拟与现实的连接。“连接”让过程变得真实,也让结果变得真实。

台与网的连接。《百万粉丝》被称作是一档真正意义上的台、网融合节目,新浪网首次参与到综艺节目的投资、制作、销售环节,制作上将门户的资讯优势和大数据融合打通,销售上实现视频内容联合售卖的新模式,未来还将携手建立“平台+内容+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秉承着“开放分享、极致体验”的互联网精神,天津卫视与新浪网的深度合作将台网联动提升到了新的境界,也宣告着跨屏时代的真正到来,跨终端的无缝连接体验将成为台网融合发展的主潮流,《百万粉丝》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很有价值的开始。

选手与“粉丝”的连接。互动环节的设计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标准配置,缺乏互动的节目已经难以在当下的社交时代生存下去。《百万粉丝》中的主角是选手,也是每一位粉丝。这里的“粉丝”涵义丰富,既有普通网友,也有微博“大V”,既有特别人士,也有明星,他们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结果的产生。比如第三期节目的大任务是与明星“大V”实现互粉,李迪带领的黄队抽到的是与刘烨互粉,他们求助微博“粉丝”,并在“粉丝”的帮助下了解到刘烨当时正在国际航班上,尽管没有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这一任务,但“粉丝”的力量也可以窥见一斑。

虚拟与现实的连接。连接不仅仅发生在虚拟世界里,也在现实世界里得到延伸。比如配合天津卫视播出的《青年医生》,导演赵宝刚带领主创团队做客能量城,12位选手在微博里征集现场观众,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到能量城与《百万粉丝》选手一起录制节目。为了将虚拟世界的连接变得更加稳固,第三期节目设置了邀请“粉丝”实地参与三角拔河的活动,结果因为选手内部分歧,导致活动没有如期进行。类似这种意外的发生,才是节目最真实的体现,最有价值的看点所在。这种将虚拟互动变为实地实景的互动,也为节目增添了足够的吸引力。

规则真实

“国不可一日无法,城不可一日无规。” 能量城城主郭敬明在开播第一期就宣告,进入能量城必须遵守三大法则:一是能量值法则;二是大任务法则;三是人际关系法则。法则的设计与实践,为节目创造了诸多看点、吐槽点和悬念,成为衡量节目好看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规则设计的灵感来自现实世界。能量城生存的三大法则,可以归结为做事与做人,积极地做事才能赢得更多能量值,获取生存资格,成功的团队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理想,实现更长久的生存,而其中,学会正确地与人相处才能为生存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无论是抢夺队长资格,还是与其他选手的共处,抑或是完成任务时的小私心,观众从每个选手的行为中都能找到共鸣,并在真实世界里找到映证。

规则实施的严苛保证了节目客观性。规则遇上人情的事无时无处不在上演,比如选手沈东军面对无法与队友共享大餐的规则时,无奈地放弃权利等。为了保证节目的客观公正公平,每一个规则在能量城都得到了认真的执行。但节目团队也会根据选手和网友的建议,对规则进行补充完善,比如在经历选手“越狱风波”后,节目发布致“粉丝”公告,宣布选手原有能量值高低不作为淘汰标准,当周能量值排名作为参考标准。

规则结果的残酷启发真实人生。节目中,各种虐心戏码轮番上演,为情感、为利益、为生存,尽管《百万粉丝》里没有大圆满结局,但面对这些人生中的残酷问题,选手的处理方式和行为,也从一个侧面告诉屏幕前的观众,什么才是人生的美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目也试图在真人秀打造与传递正能量之间找到合适的路径,实现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目标。

叙事真实

角色、情境、连接、规则四要素的真实是基础真实和客观真实,叙事真实是发展真实和戏剧真实,具有不

可预知性,也是节目真正想获得的真实。叙事是指组织成前后相继的事件时,具有的起因、发展、高潮、尾声结构。从观众的角度看,就是节目讲的故事真实可信。为了做到叙事真实,《百万粉丝》努力让人物、故事、情感自然发生,为观众提供未经打磨的真实叙述感,拉近观众与节目的心理距离。

让人物自然生活。12位选手都或多或少有着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但即便如此,24小时生活在镜头之下,仍会有不适应。经过7天适应期后,选手们逐渐适应了能量城的生活,自然状态也得以逐渐呈现。比如选手刘妙的起床气,选手沈东军自己化妆,选手李迪打呼噜,选手张暖雅爱写毛笔字等,还有各选手房间的杂乱程度都在镜头面前真实呈现。在观众的“监视”之下,选手们会逐步放下“表演”的状态,而回归到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这才是真人秀真正的追求,也是观众希望看到的真实一面。

让故事自然发生。节目发布的每一个任务,都会紧随着一连串的故事发生,未为可知的结局让故事充满了变数,也让观众产生了好奇和期待。比如在讲述一个“中国梦”的任务中,选手沈东军选择讲述自己的坚持故事,但却遭到队友李迪的吐槽,其他队友对此也表达了不同意见。从人性角度来看,沈东军、李迪和其他队友的反应都是正常的,结果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让情感自然流露。不管是徐冬梅为答谢洪宏星而全力保他晋级,还是她为保护自己全力扶持王希维当上队长,抑或是选手郑美荣直言不知道如何与徐冬梅相处,等等,这些真实情感都没有被埋藏在内心,而是由选手面对镜头坦然谈出。节目中,选手会争吵,会翻脸,甚至会有肢体冲突,但这些情感的流露都是真实的,其合理性和适度性往往让观众乐于接受,并产生真实性感受。

“看见它真实地发生”是真人秀节目吸引公众的制胜法宝,当观众认为节目是真实的,就会对节目产生信任和依赖,从而建立与节目稳固的关系,成为坚定的忠实粉丝。泛真人秀时代,观众需要的不是真人秀的表现手法,而是真人秀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才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百万粉丝》在真实性解构与重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也将会为真人秀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样本。

作者单位 河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

猜你喜欢
真人秀规则能量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能量之源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让规则不规则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调查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开年就要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