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2015-03-19 21:38文/刘
传媒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民族

文/刘 杨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征程,铸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分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创新,散发着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艺术气息。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艺术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市场一体化趋势的演变,各领域交流日益频繁,新媒体在国际上不断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主流的文化传播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呈现出新的蓬勃态势,传播之广泛,发展之迅速,形式之多样,给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点。

一、民族音乐的文化解读

民族音乐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民族音乐,是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及文化变迁下,经过各民族文化、古今文化、世界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形成的多元一体化音乐艺术形式。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民族音乐是本民族文化与民俗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古琴艺术是基于汉族古代“琴、棋、书、画”的文化体系特征传承下来的古老音乐形式,贵州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生产活动中传承下来的具有侗族文化特质的音乐形式。贵州侗族依山傍水,在大歌的创作中以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为主,具有强烈的自然之感。它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

民族音乐是几千年历史文化下的产物,同时民族音乐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群体团体甚至是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实质是一种人文行为文化,包括形态文化、民族行为文化以及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从狭义的消极保护到传承发展等一系列的文化复兴工程。民族音乐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是民族及民俗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人文行为文化一样同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3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达10项以上,如昆曲、古琴艺术、西安鼓乐、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福建南音、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等,其中少数民族音乐占绝大多数。

三、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促动因子

1.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的含义是指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数字化、互动性是其本质特征,其外延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新媒体给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新媒体技术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比如在新媒体技术下,萨顶顶第一张专辑《万物生》赢得了英国BBC世界音乐大奖亚太区最佳歌手大奖,在欧美的镜像中,因为藏文和梵文的歌词,以及藏族、蒙古族佛教音乐和民乐的使用,加上她东方神秘主义的造型,在世界流行音乐大舞台上,萨顶顶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代表。

2.非物质文化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掀起了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各国纷纷争取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期待民族文化得以传播与发展。基于此,我国各地纷纷挖掘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在此过程中民族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继承发展。

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背景相对封闭,经济上也相对薄弱,然而在其内部却蕴涵着极富感染力、生命力的人文艺术资源。因此,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的推动下,各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陈哲的针对于兰坪民间文化传承而实施的“土风计划”,陈哲通过新媒体及政府建立严密系统的结构体系,通过传习小组、中心设施及机制建设进行方案的实施,其中传习小组最为关键,主要是邀请本地著名的老艺人采用原汁原味的民间技艺进行传播、教习,达到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播与发展。

3.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带动了音乐领域的多元化拓展。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重组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在注重本土文化以及自身内在优势对其的推动作用外,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核心,将艺术文化推向了世界,形成了世界性的传播趋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族音乐基于创作上的广泛取材,优秀的词作,戏曲还有原生态民族音乐,再加之少数民族及各地区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今天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化发展特色。

比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演绎中,以我国传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表现《梁祝》的主题,结合我国戏曲中摇板、散板等手段进行演绎,加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通过与二胡的演奏技法的结合,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词曲演奏是借助国外的乐器,但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无处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风韵”与“灵韵”。

四、新媒体环境下促进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对策

1.公共管理机制与民族音乐产业相结合。加强公共管理对民族音乐产业及文化传播的促动作用,保证在新媒体环境之下民族音乐健康有序的传播与发展。公共管理主要通过网络及政策手段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引导,运用当代公共管理手段对民族音乐产业发展进行管理。以贵州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公共管理手段搭建网络宣传平台,提升侗族大歌及其周边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完善公共管理机制,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为民族音乐产业的发展及文化传播提供政策保障与引导;三是壮大产业的发展实力,拓展传播空间,结合公共管理新媒体技术的虚拟空间中的便捷功能,提高发展创新水平。通过以上方法与民族音乐产业相结合,促进民族音乐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不断的发展。

2.以民族性为根本,实现民族音乐的世界性传播。任何民族的音乐艺术形态都根植于其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性文化发展的产物。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种类玲琅满目,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艺术,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情感沟通和思想抒发的载体。它真实地体现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发展变迁和生产方式演变,它是人类社会各民族生活进程的基本文化信息。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本是民间声乐文化,在民间声乐文化的长期孕育下,中国民族音乐才得以成长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形态。向民间音乐不断地汲取营养,继承和挖掘传统音乐的精髓,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要手段。

任何一种艺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它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民族音乐也应该在保持它民族性的同时,走向世界,走向更高更远的艺术境界。

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各民族用自己的声音和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特质,用特有的民族精神代码跨越时间和空间,它是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在当今多元化音乐世界中,各国的音乐都是平等而独立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用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法衡量我国民族音乐的价值。我们必须要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用交流切磋的手段来丰富和向世界传播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即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以交流合作为手段,实现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传播。我国民族音乐要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集众家之长,融合各民族的艺术精髓,创造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体系,使其屹立于世界的音乐之林中。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世界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无法被取代和复制,更无法被征服,只有彼此互相融合碰撞才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民族音乐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产物也是如此。世界各国在寻求自身民族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克服和防止出现过激的狭隘的民族观,又要抵制极端崇洋媚外的“西方音乐中心论”。

五、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随着世界多元化格局的确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中国本土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时代的大背景下,得到了长足性的发展,逐渐从本土向世界延伸。在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下,以及人们对自然及人文本质的诉求,促使民族音乐得到广泛的传播,向着更为广阔、更为多样的方向蓬勃发展。

[1]魏文娟.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鼓在世界音乐中的传播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0(11).

[2]王莹.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3).

[3]杨皓晖,曾遂今.传播生态学与电视音乐文化传播[J].求索,2007(7).

[4]雷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6).

[5]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6]李建军.音乐组合视域下的民族传统音乐转型——以蒙古族音乐组合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2(6).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与文化遗产相遇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多元民族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