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真相——试论危机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破解

2015-03-19 21:38文/白
传媒 2015年2期
关键词:碘盐食盐谣言

文/白 皓

我国当前正处在转型期,自然灾害、疾病瘟疫、社会冲突等公共危机越来越多,在公共危机来临时,往往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更加重了危机的危害性。因此,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消除谣言恶劣影响,成为专家学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危机事件一般可分为自然灾害(如地震等)和社会危机事件(如战争等)。危机会带来恶劣的影响,可能带来对社会制度基本结构的危害,或者带来具体行为规范或价值观的危机。对于发生危机事件的主体而言,可分为组织个体危机,如砸“大奔”事件,公共危机如“非典”事件。以上分类虽然各有侧重,但在实际情况中,其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显。

一、谣言的起因

危机事件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一类的危机,均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意外性。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如美国“9·11事件”发生时,纽约世贸双子大楼内各公司组织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工作着,在第一次撞击时,大楼内的许多员工都毫无反应,许多人仅经历了短暂的恐惧就葬身于此地,短时间内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电视屏幕里播放的撞击图像是真实的。二是不确定性。危机事件发展的态势、规模等信息无法确定,容易造成谣言流行。三是聚焦性。突发的危机事件总是很容易受到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四是破坏性。危机无论大小,都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或社会破坏。五是紧迫性。危机是突发的,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会急剧恶化,故留给组织突破危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上述危机事件的特点决定了谣言传播总是伴随着公共危机的出现。谣言作为流言的一种,有其传播的规律与法则。涉及危害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信息不畅,必然谣言四起。

二、谣言止于真相

日本2011年“3·11”9级大地震与海啸之后,福岛的核电站连续发生氧气爆炸与铯核辐射泄露事故。事件发生一周内,媒体报道出现怪现象:中国媒体说日本区域吹的是西风;美国媒体说吹的是东风;俄罗斯媒体说吹的是北风;韩国媒体说,风吹不到韩国。

一个月后,日本核电站放射物质泄露已从5级事故升至7级事故,传言中夹杂谣言四起,如“核污染影响空气与太平洋,会影响中国沿海”,等等。

2011年3月16、17日,中国全国城市发生抢购食盐风潮,17日上海市所有食品商店与超市的食盐全部被抢购一空,还出现哄抬盐价的商贩。人们为何抢购食盐?其一,为了抢购未受核污染的盐;其二,是听信了“碘盐能防核辐射”的谣传;其三,是为了预防盐涨价与盐脱销。

3月17日,中国抢购食盐、哄抬盐价的商贩将碘盐出售价涨了10倍、乃至20倍,与从容应对灾难的日本人民形成了鲜明对照。连日本灾民都对中国人抢购食盐感到“不可思议”。

事实上,这种抢购风由来已久:2003年“非典”暴发时,抢购板蓝根、白醋等,一瓶2元的白醋哄抬至100元。而结果证明,这些东西无法抵御“非典”病毒。

网上流传的“盐可以抗辐射”“食盐可能被污染”等,这些缺乏常识的谣言,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羊群心理”(“从众心理”)、缺乏安全感,同时反映了他们对政府、对媒体的不信任感以及国民素质中缺乏此方面的知识、理智与科学判断力。

这一次“盐可以抗辐射”“食盐可能被污染”等谣言的传播被迅速止住,得益于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与措施有力、主流媒体及时传播事实真相,可以说谣言传播止于了事实真相的传播。

以上海市为例,2011年3月17日出现大量谣言与抢购食盐风,3月18日政府部门与《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即作权威信息传播,在传播中从以下方面来辟谣。

1.政府说话。3月18日上海市市长韩正讲话,谈到盐自古是国家大量储藏品。国家规定,每个省份至少有3个月的盐储备,市民完全不用抢购、囤积,希望市民理性消费、合理购买,并表示严打囤积居奇、哄抬盐价行为,有一例处理一例。当天执法部门即处理了几个哄抬盐价的商贩。

2.数据说话。上海成品盐储备2万吨,市场一天销量约250吨;全国储备非常充足,中国盐产量每年8000多万吨,而年销量只有800多万吨。

3.事实说话。日本福岛核物质不会通过海流进入我国沿海,自然不会影响到沿海盐场;我国食盐产量巨大,分为海盐、矿盐(井盐)和湖盐三种。80%以上是矿盐,上海90%的盐是矿盐,海盐量只占10%,完全没有必要去抢购。

从加工过程来看,海盐生产周期在半年至一年,而矿盐从岩层汲取加工,一般8个小时即能生产出来。

4.科学说话。制盐需经过多次结晶,完全能把铯等放射性物质排除掉;多吃含碘食盐无助预防辐射,反而增加高血压、肺水肿等症状;正常人不宜多食碘盐,会产生多种副作用;碘盐在家中贮存时间过长,碘会大量流失。

通过上述有效的揭示事件真相与本质的信息传播,加之3月18日大量食盐补充入市场,这场公共危机很快平息。

三、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责任

在灾难面前,大众媒体是保障社会稳定、民心安定的“稳压器”,是调适社会各系统动态平衡的“协调器”,还是启发社会思考、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器”。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危机公关,都必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稳压器”“协调器”“推动器”的社会功能。

及时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是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天职,在危机事件中尤为如此。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带有很强的突发性色彩,事件发展也处在极度不确定之中,变化之快甚至可以用分秒来计算。危机有开始,有进展,有高潮,有结果,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过程,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而在危机爆发的初期,事件中的人为影响因素是最弱的,这个时候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暴露其内在本质,也是记者介入采访的最佳时刻。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即使是带有负面本质的危机事件也不例外。危机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信息传播。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及其记者,报道危机新闻更重要的是为了履行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告诉公众危机真相,告诉公众应该怎么办,告诉公众危机要如何才能过去,并督促有关组织切实着手解危。

在危机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家、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先,力求增强报道的科学成分,以冷静、客观、理性的方式看待危机现象,剖析危机的本质,探讨应对方法,使公众信服,帮助社会与政府渡过难关。

本文系上海市民办高校重大项目“转型期新闻媒体运营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AASH1218)的阶段性成果。

[1]丁柏铨,夏雨禾.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关系研究[J].当代传播,2012(2).

[2]我国内地因非典损失179亿美元,香港120亿美元[N].中国青年报,2003(11).

[3]廖建国.危机事件的舆论国际化趋势及应对模式转换[J].新闻界,2012(11).

[4]杜骏飞.流言止于传媒的公信——透析“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传媒危机[J].新闻记者,2003(3).

猜你喜欢
碘盐食盐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低钠盐”和“无碘盐”选吃有学问
巧称食盐
新修订的《食盐专营办法》相关表述之探讨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食盐PK风疹块
“碘”亮人生共享健康
谣言π=4!
四招识别真假碘盐
四招识别真假碘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