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象主义绘画中色彩表现的再认识

2015-03-21 19:02丁尔丁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明度画派

丁尔丁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19 世纪初,在光学的发展下,人们开始知道了原来光是由七色光波组成的,一个物体是什么颜色实际上完全取决于物体表面对光波是吸收还是反射。并从而建立了色谱、色环、补色、色相、明度、饱和度、色差等一系列光色新概念,这种新颖的观点与概念给了印象主义画家们在表现方法上新的想法与启示。印象主义画家们努力追求物体在光与色的影响下产生的无穷变化,将科学观点带入艺术创作之中,建立了以环境色和光源色为基础的现代写生色彩学。印象主义绘画让西方油画进入跨时代的阶段,是艺术界的伟大革命。

一、西方绘画中光的探索

说到印象主义画派,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印象主义画派最大的特点——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光开启了印象主义绘画,“在沐浴阳光的风景中,对象仿佛都被灰色笼罩着,学院主义的画家除了随处可见的白色光线之外什么也看不到,而印象派画家却发现它们被各种光线改变着,处在成千上万的色彩关系中,处在色彩丰富的分解中,而不是只存在于死寂的白光”〔1〕。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就开始对光进行探索,当然,在那个时代,画家对于光的使用还不熟练,很多细节的处理都很呆板。追溯到那个时代,首先对于光进行探索的应该是乔托,乔托使绘画摆脱了中世纪绘画的呆板,光色的运用使得画面有了生气,在安排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让绘画有了空间远近的对比。到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出现了印象主义绘画的先驱——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提倡对景写生,描写真实的大自然景色,对于印象主义画派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冲击力。

19世纪中叶,印象主义画派艺术家们对于光的应用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们将画架搬出画室,置于大自然中,描绘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而不是凭空想象,自然界中的一切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纷繁,一切都是真实而有空间感的。根据色彩学理论,光是色彩产生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绘画中通过色彩来表现出光,“没有光就没有色”,光和色彩是形影不离的,有了色彩,光就得以展现〔2〕。光的明亮或微弱,都与色彩的强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强光照射下的物体冷暖对比就更加强烈,反之,光线弱的情况下物体对比就更弱,色彩也更加暗,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轮廓会变得模棱两可。印象派画家将这些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去,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印象派画家改变了传统绘画里固有的色彩观念,汲取了自然科学家对色彩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光和色的瞬间效果,在反复实践中将对于光色的表现达到了顶峰。在绘画中他们认识到暗部不是黑色的,而是有色彩变化的,他们发现在绘画中光源色与环境色,以及固有色的关系,而光源色对于整幅画面的色调起着决定作用,使画面的色调统一,色彩变得和谐。汲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光学的方面进行分析,印象主义画家得出结论,即我们看到的色彩并不是物体本身的颜色,而是物体对光反射而出的色彩,光源和环境色决定了物体的颜色。第一个抛弃传统棕褐色调的是马奈,他将新鲜外光引入到绘画中去,直接描绘处于大自然之中的景色与人物,令画面变得明亮起来,马奈的绘画造型结实,同时在色彩方面明亮而鲜艳,整幅画面都充满了光照感,对于空间的表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画,通过将画面中的人物置于大自然之中,在树木茂盛的背景衬托下,人物显得很跳跃,远处一个弯腰低头的女子与近处三个人物形成典型的三角形构图,从而使画面展现一个空间感,在外光的照耀下,女人的皮肤显得白皙,在深色背景的映衬下更是突出,马奈在这幅画中对于色彩作出了一些新的尝试,从而变现了远近空间。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表现能力上善于利用丰富并且变化微妙的色彩,在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着精妙绝伦的色彩表现。

正是因为印象派如此重视光线,印象主义画家们才会主张在室外绘画,强烈的室外光线与色彩使他们的绘画有了前所未有的明亮和鲜艳。这不但打破了当时官方所认同的褐色调子,更是革新了色彩服从于素描的守旧观念,并且丰富了绘画的色彩领域。

二、印象主义绘画中冷暖色对比的认识

从西方绘画史上可以知道,在古典主义绘画中,重视素描,强调线条感,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贬低绘画中的色彩与笔触表现,不注重画家的主观感受,使画面变得没有生气,同时画面处于传统的棕褐色调,压抑了画家的创作冲动。到了19世纪中期,印象主义画派大师们大胆对色彩进行改革,抛弃了原有的“酱油色调”,运用冷暖色对比,开辟了色彩表现的新世界,彻底改变了之前的绘画面貌〔3〕。印象主义画家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固有色的观念,引入环境色,在光的照耀下,各个物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映衬,因此在颜色上必然会相互影响,而不是保持原本的颜色。蓝紫色的天空,金黄色的阳光,绿色的山树,相互映衬对比,不仅使画面变得生机勃勃,更以冷暖色之间的对比使得画面空间感得以展现,环境色的使用让画面实现了丰富斑斓的色彩效果。

在印象主义画派之前,绘画常以固有色来表现物体的亮面,以深褐色的暗色来表现暗面和阴影,导致画面颜色单调。而印象主义画派,根据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物体颜色的相互影响来灵活运用。在同一个物体中,冷暖色的对比使立体感更加强烈,譬如在冷色光源下,将暗面处理成暖色调,与亮面的冷色形成鲜明对比,或者是在暖色光源的照耀下,将暗面进行冷色处理,使之与亮面强烈对比,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整幅画中,近处与远处的物体之间又通过冷暖对比来表现空间感。在画面中暖色会使画面充满热情,有运动感紧张感,而冷色会使画面显得安静,给人寒冷的感觉,在色彩里最冷的颜色是蓝色,而橙色最暖,所以绘画时使用蓝色和橙色对比最为强烈,红色和橙色、蓝紫色和蓝绿色对比最弱,我们仔细观察梵高的代表作品《夜间咖啡馆》,从画面中可以看出画家使用蓝色和黄色两种补色,使得画面近处物体明亮绚丽,室内的灯光用暖黄色描绘,屋外的鹅卵石路也显得明亮,夜空以深蓝色描绘,天空中点缀的繁星仿佛一朵朵灯花,远处的房屋处于阴暗中,也用深蓝色和黑色调和来描绘,与近处的咖啡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近处的咖啡馆很好地衬托出来,空间效果自然就推出来了。在画面中使用颜色时,不会运用纯色,而是强调物体在光源色下的微妙变化,阴影部分的暗色用蓝紫色来表现,而光照到的亮面则以暖黄色来表现,用此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空间形态,使得绘画的艺术思想与表现手法相互一致。

我们可以从印象派许多大师的杰作中发现这一点,如众所周知的莫奈的《日出印象》,莫奈最善于捕捉瞬间即逝的光色变化,他曾为了研究不同时间不同光照条件下光色的变化而画了很多幅同样角度同样的景色,而《日出印象》一画将他对于光色的捕捉与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莫奈敏感地捕捉到晨光中景物之间的微妙变化,整幅画色彩丰富〔4〕。以人的视觉感觉作为出发点,运用色彩把自然界中景色的空间感呈现出来,冷暖景物的对比使得画面呈蓝紫色调,呈现出淡紫色、橙黄色、绿色等色调,通过冷暖色变化来表现空间,远处的景物依稀可见,小船与人物隐约与海水融为一体,近处的水波清晰、生动地表现出海边充满雾气的清晨之景。

三、印象主义绘画中色彩三属性及笔触的认识

色彩三属性通常是指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印象主义画派之前的画家所描绘的画面明度很低,不敢用明亮鲜艳的色彩,画面总是处于很灰暗的棕褐色调,没有视觉冲击力,而印象主义画家认为光是色彩产生的前提,自然界的一切颜色都离不开光,而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也会产生明度的变化,所谓明度,即物体的明暗程度,在素描中以黑白灰表现,在色彩中则以颜色的明暗来表现。明度高的颜色譬如柠檬黄,蓝色和紫色属于明度较低的颜色,同一色系中也有明度的变化,如柠檬黄的明度相比较土黄就比较高。印象主义画家用颜色之间的差别取代之前的灰暗色调,主体部分或位于画面前面的部分用高明度的颜色,显得明快、抢眼,而衬托主体物的部分则用明度较低的颜色来描绘,从而显得阴暗,辅之以中明度的颜色,使得画面色彩的黑白灰空间感得以表现。

纯度对比在色彩表现中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即颜色的灰暗与鲜艳程度,亦或颜色的饱和度,纯度高的颜色视觉冲击力强烈,而纯度低的颜色则低调暗淡,在一幅画中,主体部分以纯度高的颜色描绘,其他部分用低纯度,会使主体物显得更加明亮突出。梵高的作品中,色彩对比强烈,且喜用纯色来描绘画面,用强烈的色彩来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更主要的是使画面明亮、主题鲜明、空间感强烈。

色相的对比对于画面色彩空间表现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色相相近的颜色被称为同类色,对比很弱,如红色与橙红色,两种颜色在一起很协调,而色相对比差别很大的颜色为对比色,如红色和绿色,蓝色和橙色,紫色和黄色,把这几种颜色放在一起则显得很抢眼,对比鲜明强烈,视觉冲击力很强。它与冷暖色不同,比如淡黄和柠檬黄同属于一个色相,但柠檬黄属于冷色而淡黄则属于暖色,色彩之间的色相对比在画面中也经常出现,如梵高的《夜间咖啡馆》一图,就大胆运用红色绿色等强对比颜色,使画面产生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再如《星空》一画,大面积的蓝色天空中点缀着橙黄色的繁星,使得画面充满运动感,也通过色相的强对比使空间效果更好地表现出来。

印象主义画派之前的绘画,大都是在画布上画素描底稿,然后再使用一层一层上色的方法,在底色上通过一遍一遍的描绘来使画面呈现出光滑的效果,从而使画面达到逼真的程度,而印象主义画派多在户外写生,光色的变化随着一天阳光照射的不同程度而变化,如果一味要求画面的平滑逼真,则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因此印象派画家常使用直接上色而不是先打素描色稿的方法,来捕捉瞬息即逝的光色效果,他们追求的不是物体形体的逼真,而是画面色彩的逼真。时间的有限使得印象主义画派作画的表现手法更加生动自如,不刻意追求笔触的光滑,从而形成了大色块的笔触与保留并置的小笔触。

纵观印象主义画派一些作品,不难看出在这些作品中丰富的笔触变化与色彩变化融合在一起,远处的景物采取大笔触来描绘,同时配以暗色系,而近处的物体则以跳跃的小笔触,同时以亮色系来调色,在调色过程中不把颜色调匀,而让观众的眼睛进行视觉混合,近处与远处笔触的对比加之色彩的对比,使画面主体物更为突出,近实远虚的效果更加明显,从而使画面空间感得到充分表现。譬如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整幅画用大小不同的色点来描绘,印象派的光色理念与色彩分割理念使他的画面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空间感明确。

总之,印象主义画家们使绘画变得自由,不拘泥于物像的形体结构,重视画家的主观感受,以绘画表现画家独特的情感。“色彩存活于我们的生命当中,神奇的自然界饱含着五颜和六色,无休无止的日常和生活充斥着多彩和斑斓”〔5〕。印象主义画派是让色彩变得更加自由丰富的引路者,其在西方画坛的地位非常重要,印象主义画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对色彩的研究,通过色彩的对比等来表现最微妙的空间变化。强调外光感受,抛弃了传统固有色观念,将环境色、固有色、冷暖色以及光源色统一到画面中。注重写生,通过对大自然中真实物体的描写来表现画面的远近虚实,从而表现空间,展示大自然的无限风景。

〔1〕李行远.印象派画传〔M〕.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56.

〔2〕翟宗祝.外国美术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82:71.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43.

〔4〕薛永年.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18.

〔5〕傅晨阳.色迷印象派:经典印象派作品色彩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明度画派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基于Coloro色彩体系不同色深公式的颜色深度研究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
浅谈中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