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刺加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2015-03-22 08:37刘刚刚
淮海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筋针尖肱骨

刘刚刚,孙 钰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指肱骨外上髁、桡骨小头、肱骨桡关节滑囊处无菌性炎症。症状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无力进行性加重,伴伸腕、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属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因疼痛不能完成拧毛巾,扫地倒水等日常行为影响正常生活,且易反复发作。笔者2012年1月-2014年10月应用齐刺加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76 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 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10 例;年龄最大62 岁,最小24 岁,平均年龄45.2 岁;病程最短7 d,最长6年,平均病程7.1 个月。对照组男27 例,女11 例,年龄最大63 岁,最小23 岁,平均年龄44.6 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5年,平均病程6.8 个月。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1)多见特殊工种或有肘部损伤病史者。(2)肘外侧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拧衣服、扫地、端壶、倒水时疼痛,常因疼痛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3)肘外侧压痛,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密耳氏实验阳性。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能够接受并坚持针灸治疗,完成疗程,资料完整者。

1.4 排除标准 不能按规定疗程治疗,中途自行停止针灸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1)观察组:取穴:阿是穴、扶突穴。阿是穴位于患侧肘关节外侧局部压痛最明显处。操作:患者取坐位,将患肢放于桌面,掌心向下。阿是穴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30 mm×40 mm 的一次性针,针灸针尖与皮肤呈90 度垂直进针,深刺使针尖直达骨面,行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甚至向腕部及肩部放散。另取两针在第1 针左右各0.5 mm 处进针,针尖对准第1 针刺入,捻转泻法。取1.5 cm 左右艾条3 壮,分别套入3 针针柄处,点燃近皮肤端施灸,并在贴近皮肤处用纸片隔离,以防烧伤。每针每次2 壮艾条,燃尽起针。取0.25×40 的一次性针灸针,在患者患侧颈外侧喉结旁,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扶突穴处针尖与皮肤呈90 度垂直进针得气后令针感沿肩臂向指尖放射。留针30 min。(2)对照组:取穴:患侧阿是穴、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操作:取0.25 ×40 的一次性针灸针,局部常规消毒,针刺所选穴位得气后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3 次。以上2 组治疗均1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1.6 疗效标准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痊愈:肘关节外侧疼痛及压痛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且随访3 个月未反复;有效:肘关节外侧疼痛减轻,仍有压痛,关节活动好转;无效:肘关节外侧疼痛和关节活动无改善。

1.7 疼痛改善程度评价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目测类比法,VAS)进行评估,在10 cm 目视模拟标尺上,由患者根据自身和医生的检查情况记录相应的对疼痛的表达情况:0 cm表示无痛,10 cm 表示剧痛,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0 cm计为0 分;0~2 cm 计为1 分;2~4 cm 计为2 分;4~6 cm 计为3 分;6~8 计为4 分;8~10 cm 计为5 分;治疗后分值降至0 分者为优,1 分为良,2 分为可,3 分以上为差。

1.8 治疗结果 2 组治疗前后疼痛度评估比较见表1、表2。2 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2 组治疗对肱骨外上髁炎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说明观察组的镇痛疗效远高于对照组。2 组的优良率分别为观察组94.7%、对照组71.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表明观察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 组总体疗效,见表3。2 组综合疗效,见表4。

表1 2 组治疗前疼痛度评估比较结果(例)

表2 2 组治疗后疼痛度评估比较结果(例)

表3 2 组总体疗效比较结果(例)

表4 2 组综合疗效评价结果

2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长期劳累,伸腕肌起点受到反复牵拉刺激,引起前臂伸肌总腱部分撕裂扭伤、钙化、无菌性坏死所致。还可表现慢性肱桡关节滑囊炎。局部滑囊邹壁过度增生,桡骨头环状韧带退行性变化,前臂伸肌总腱深面的滑囊炎、皮下血管神经束的绞窄等病理变化。急慢性无菌性炎症,日久而至的肉芽组织形成、粘连、出血、机化和肥厚,使关节僵硬疼痛,运动受限而至功能障碍。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为口服消炎止痛药,如芬必得、双氯灭痛等或局部封闭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局封疗法虽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但不适合多次治疗,且部分患者在局封治疗后因局部结缔组织的水钠潴留,压力增大而出现疼痛加剧的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筋痹”、“肘劳”、“肘痛”的范畴。认为由于腕肘长期过劳,气血虚弱加之风寒湿邪集聚肘关节,风寒敛束脉道,流注关节,经筋淤阻,脉络不和所致。证属经筋受损的表现。《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认为长期劳累或不正确姿势是导致经筋疾病的主要原因。

从经络分布来看,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变部位在手三阳经筋。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分布于人体的四肢、头面、躯干处,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使四肢百骸相互联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而当经筋受损则产生经筋循形所过部位的肌肉关节转筋、拘挛、弛纵、强迫、牵掣、疼痛等症状。《灵枢·经筋》曰:“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夹背;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以上说明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变为手阳明经筋的局部转筋、拘挛所致。因此肱骨外上髁炎属经筋病的范畴。

关于经筋病的治疗,《灵枢·经筋》篇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腧”。明·张介宾《类经·十二筋痹刺》曰:“以痛为腧,即其痛处是穴也”,说明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的首选穴位。所以本方法取患侧阿是穴来引导经气,疏通局部经脉气血,以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研究表明阿是穴是机体内的病理状态在体表局部最突出最集中的高度机能外在反应表象,又是诊断治疗疾病的核心[2]。燔针即为火针,因考虑患者接受程度故改为温针灸,用艾条加热,不仅使针体温度可达150℃以上,针尖于穴内温度亦在45 至55℃,再藉艾之芳香透达,温经通络之性,以达化瘀散结,活血通经蠲痹之效。劫刺为深刺强刺,故在痛点深刺齐刺,使针尖直达骨面,再施以手法沿骨面捻转泻之,使局部针感强烈,甚至向腕部及肩放散,大大增强松解粘连之效。故齐刺加温针灸肱骨外上髁炎正是“燔针劫刺”的真实体现。

扶突穴出自《灵枢·本腧》位于颈外侧喉结旁,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属手阳明大肠经穴。《灵枢·经脉》曰:“是动则病:齿痛颈肿肩前臑痛”,故可治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疾病。解剖位置其浅层分布有颈横神经,深层分布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面神经、副神经。扶突穴中强刺激对本病的疼痛具有较好的即时止痛作用[3]。所以局部取阿是穴,远部取扶突穴。两穴结合起到疏通经气,通络止痛的功效。

齐刺法出自《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主治寒气稽留引起的痹症。肱骨外上髁炎证属阳明经筋痹阻不通故适用于齐刺法。齐刺法采用三针齐下,针尖直达骨面,并列而立,相互协同可增强针感,疏通局部气血,经脉通畅以达到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又可起到西医剥离粘连,松解挛缩,改善循环,使局部炎症、渗出吸收,疼痛缓解。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1.

[2]郭 健,李岩.浅述阿是穴的源流及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63-65.

[3]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83.

猜你喜欢
经筋针尖肱骨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针尖和笔尖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