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结果的归因及改善对策研究

2015-03-26 06:21沈连梅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归因体育锻炼体育

沈连梅

影响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结果的归因及改善对策研究

沈连梅

1 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特殊群体的学生,他们由于先天原因造成生理上的残疾,那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有一部分学生虽然生理上很健全,可是由于自身内在的原因(动机、态度、能力和努力)和外在原因(环境、任务的难易程度、奖罚、运气以及项目本身的特点等)导致他们对体育活动渐渐远离。在国家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构和谐校园体育文化也孕育而生,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是面向校园中的所有学生,但长久以来校园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内外原因被慢慢的淡忘了,造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不和谐,因为在大家活动的同时总有一部分人变成了看客,长此以往,这部分人就变成了所谓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了。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民生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建设的重点之一,其中“和谐社会”建设是重中之重。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创建“和谐社会”,首先应从弱势群体入手。而具体到我们学校的体育教育,就是要把原来狭隘的体育教育扩展到覆盖全体学生 (当然包括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这种体育教育的目的同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一样,都是为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掌握运动健身知识和培养锻炼习惯等,以便为他们“健康工作五十年”打下坚实的基础[1]。1995年国家提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全部国人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在学校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智育忽视体育教育的层面上提出来 “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因为在现代社会环境的压力下,体育能诱发人勤奋进取,合理的宣泄人的不良情绪,满足人的成就欲,体育具有群“育”性和群“娱”性特征,能极大的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和教育需要[2]。体育的这种作用对于弱势群体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所以倡导和帮助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把弱势群体应有的体育锻炼权利还给他们,挖掘与发展体育弱势群体潜在的运动能力,为他们“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今构建和谐校园所不容忽视的。

2 影响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归因分析

2.1 学生自身内在原因

2.1.1 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容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指向行为的动力。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3]。由于弱势群体自身生理残缺,身体体型太胖或瘦弱,体质较弱,身体素质较差等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同龄人面前有明显的心理自卑感,对体育的学习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成就动机较低,如若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失败总把原因归结为自己身体外界条件的原因,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把一切不满情绪都归谬于教师或其他人,没有一点成就感,总感觉别人是在羞辱自己,拿自己寻开心,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开导,长此以往在这部分学生心中就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毫无学习的欲望。

2.1.2 学习的态度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性格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扭转困境。对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他们大多是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与他人交往,比较孤僻、胆怯和害羞,不愿与大家一起锻炼,害怕同伴、老师嘲笑、讥讽,有一种想而不敢的感觉,处于矛盾心理,态度不坚决,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态度消极,不与教师配合,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再怎么努力也不如别人[4]。学习的态度完全处于消极的状态。

2.1.3 能力和努力程度

影响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康复锻炼的最重要因素是弱势群体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的程度。实践中弱势群体学生认为学习一些运动技术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会让他们出丑,引起别人嘲笑,还有部分学生担心会在有的运动项目中出现安全事故。这些现象的出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恐惧感,甚至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运动学习能力,在运动中表现为害怕、紧张,从而直接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5]。纠其原因是他们没有充分的肯定自己,没有努力的去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对所学内容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产生逃避心理,不愿主动表现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和同学在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方面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2.2 外界的原因

2.2.1 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难易程度

弱势群体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生活在同一个大环境下,当今社会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可想而知。他们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到身边的环境让他们难为情,对于一些项目总是想尝试但由于自身的条件而不敢,因为怕自尊心受到打击。体育课上感觉别人能轻而易举完成的任务如果自己很努力也完不成就认为课的难度太大,自己没有那个能力。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首先从心理上就否定了自己,输给别人。

2.2.2 教师奖罚、运气以及项目本身的特点

大部分体育课上,教师的表扬一般与弱势群体无关,但教师的批评却大部分又都是他们,这样他们总认为是自己的运气不佳,下次再也不参与这样的运动等原因,当他们在某项运动上出现安全事故时,教师又会埋怨他们,所以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不适合某项运动,给老师添麻烦,是教师讨厌的对象,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渐渐远离体育运动,体育课上仅仅是看客而已。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项目时总害怕出事,不敢参与活动,由此,在他们心理埋下了阴影,渐渐的把自己应有的参与体育的权利也放弃了。

3 改善“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不良的归因对策

3.1 对“弱势群体”教师应区别对待

体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要以宽大而博爱的胸怀接纳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对他们不冷嘲热讽,不大声训斥。针对学生体质的差异应细化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弱势群体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应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保健、康复、养生练习愉悦其身心。所以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多样化和人性化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2 培养体育兴趣,提高认识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促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强有力的内在动机之一。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体育的健身价值、健美价值、娱乐价值、教育及教养价值及与团队荣誉的关系等产生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而此种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正是促使其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 (对体育活动意义的兴趣)转化的良好基础。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乐于接受参与锻炼,并能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改善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6]。

3.3 考核标准的进一步界定

对弱势群体的课程考核,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与体育课的参与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考核评价只是评定学生最后成绩所达到的程度,而不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体育教学效果首先是一种教育评价,即必须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评价,使其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各种变化,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持续不断地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7]。对体育弱势群体侧重进步幅度的评价,目的主要是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把平时评价作为重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总之,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可行目标,调动他们内心的积极因素,改变其消极的自我认识,逐步树立自尊心、自信心。

4 结论

针对影响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多方面原因,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个性弱势群体,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1)从改变他们学习动机和态度方面入手,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充分意识到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一种手段和方法。2)课上教师分配任务要因人而异,给他们分配任务时要考虑到只要他们努力就能基本完成,达到锻炼的目的即可,不过分追求动作质量。3)课上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多进行语言上的鼓励,哪怕一丁点的闪光点也不可放弃,及时给与肯定的认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教师要引领全体同学适时地帮助他们,让全班形成一种互相认可的学习氛围,考核标准不能统其划一,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只要有进步就给与高的评价,提升学习的自信心,这样课堂才能逐渐减少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帮助他们真正达到体育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最终目的。

[1]张春华,叶孙岳.论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

[2]何劲鹏,柴 娇,姜立嘉.体育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沈伯娟.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分析与教学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7(6).

[5]尹洪兰.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及转变对策[J].考试周刊,2008(40).

[6]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李志明.新课程背景下体育弱势群体原因及对策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9(3).

Affecting Vulnerable Groups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and Improve the Results of Attribution Countermeasures

SHEN Lianmei

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反映他们自身对体育健身的需要,也反映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强烈欲望,从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影响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归因分析、改善“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不良的归因对策方面进行研究,挖掘与发展体质弱势群体潜在的运动能力,为他们“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弱势群体;体育活动;归因

Resultsof disadvantaged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activities,reflect theirown needs for physical fitness,but also reflects their strong desire to participate in fitness.We study the necessity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from disadvantaged groups,the reasons affecting vulnerable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activities,mining and develope potential of physical exercise capacity of vulnerable groups,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healthy work five years","happy life forever".

vulnerable groups;physical activity;attribution

G812.4

A

1003-983X(2015)05-0385-02

2015-01-22

沈连梅(1978-),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安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 滁州239000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uzhou Anhui,239000

猜你喜欢
归因体育锻炼体育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