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下的临时性词汇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2015-03-27 19:06杨晓丽
关键词:话语语境交际

杨晓丽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人们在进行言语沟通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受语言系统和规则的限制,而是有意识地创造并选择不同语言形式以满足现实语境下的交际需求。临时性词汇(nonce words)即发生在即时语境中,说话人出于表意需求或为了产生某种特定的交际效果而临时创造并使用的词汇。它不仅承载着说话人所要传递的语言信息,而且反映说话人的心智世界、话语双方的亲疏关系,以及说话人所期待的交际效果等。对于临时性词汇的研究由来已久,如今它不单是词汇学涉及的领域,更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词汇语用学及动态词汇学的发展,更为临时性词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注入新的活力。在该领域研究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是P.Hohenhaus[1-3]、L.Lipka[4]、C.Weckenmann[5]等,他们从词汇能产性及创新性、语用功能、社会文化特征等角度分别对临时性词汇加以研究。这三种研究倾向分别代表了近几十年来临时性词汇研究的主流视角。同时,在语用学研究领域,语用综观论的诞生使国际语用学理论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变化。[6]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临时性词汇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元语用功能及语用功能,并运用Verschueren[7]的语言顺应论考察临时性词汇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是如何被交际双方选择和顺应的,以此探索语言现象背后的本质。

一、临时性词汇相关研究

(一)临时性词汇及其形态结构

用于表述nonce words的术语纷繁驳杂,如“杜撰词”“仿词”“新词”[8-10]等。本文认为,临时性词汇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说话人为产生某种效果而临时创造生成的新词汇,既包括具有新形态、新意义的词,也包括语义拓展了的原有词汇,并具有共时性。临时性词汇的产生原因众说纷纭,如表意需求、经济原则、博人眼球等,但它并非完全杜撰,也有很多是旧词新用。共时性是临时性词汇的区别性特征之一,即它只发生在即时语境中,且绝大多数词汇会随着语境的消失而消亡。临时性词汇有别于那些“年轻的、被人们广泛认可并进入相应词库的新词”[4],故本文将其称为临时性词汇来突出其共时性,并用于区分新词(neologisms)。

临时性词汇造词方式十分灵活,形态结构复杂多样。它可以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如“瀑布汗”“出租车司机家”“a jobjob”“apple-juice table”等。这些词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如词义模糊性(即词汇本身包括缺省信息,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听话人无法理解),语境依赖性(即词汇只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语境因素是其语义提取的重要来源),语用突显性(即临时性词汇往往是整个话语的核心,对推动整个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语用意义和功能)。临时性词汇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决不能单纯依靠解码获得,只有要求说话人进行语境化的推理,包括必要的消除歧义、充实语义等,才能获得其语用意义及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二)临时性词汇的分类

作为一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变异”现象,临时性词汇具有特殊的语用意义。因其自身携带“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所以其语义是不完整甚至模糊的。如上文提到的“出租车司机家”,若不结合语境,其意义很难被听话人准确把握。因此,临时性词汇具有高度的语境依赖性,常常被称为“语境词(contextuals)”。P.Hohenhaus曾按照不同的语境依赖程度将其归纳为相应的等级,[3]国内也有学者用“高语境词”与“低语境词”对其进行划分。除了语境划分法之外,一些学者[10]还从词汇构成角度按照不同的构词方式将临时性词汇分为七类。本文从临时性词汇意义形成的方式出发,将临时性词汇分为两大类:具有新形态、新意义的临时性词汇和语义拓展了的原有词汇(即旧词新用)。[11-12]

二、临时性词汇的功能分析

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表述某一概念或意义,说话人会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和方式来传递信息,这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选择策略。与规约化的表达方式相比,临时性词汇是说话人一种特殊的选择。我们以日常会话当中出现的临时性词汇为例,从临时性词汇的元语用功能和语用功能两方面探析临时性词汇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

(一)临时性词汇的元语用功能

临时性词汇的元语用功能或纯理功能(metafunctions)至少应包含以下几点:

1.指称或命名

指称或命名是词汇的基本功能,在现有词汇缺乏时,说话人有时会利用一些对听话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物体来指代另一物体。如杨树楼、苹果桌等词的出现都是以现实语境中的物理语境为触发点,通过转喻、仿拟等认知方式,用易于区分的或显著性的物体来指代另一实体,以此达到命名或指称的目的。这些词汇必须建立在双方的共有知识之上,按照认知省力原则,听话人稍加推理便能释义。对此,本文不再进行赘述。

2.情感的宣泄或不满

在冲突性对话中,当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表达批评、反对、不满等情绪时,说话人会选择特定的话语形式或策略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临时性词汇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语用策略。

例1 A:well?

B:Don’t well me!

例2 A:Do you mind?… I can’t hear a word he’s saying.

B:Don’t do-you-mind me!

例1、例2中 B 回答的“well”和“do-you-mind”显然基本脱离了词汇本身的字面意义或字典释义,是B的一种情感宣泄,以此表达自己对问题的反感或不满。与外显性话语方式相比,这种话语选择方式所蕴含的内隐性意义同样能够被听话人获得,并且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表达更为直接,并给交际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此时,临时性词汇所携带的字面意义只是其语用意义的一种指导或线索,而实际的语用意义只有结合即时语境才能识别。

(二)临时性词汇的语用功能

临时性词汇作为一种语用策略,不仅仅体现了指称命名的概念功能和用于情感宣泄的人际功能等元语用功能,还具有以下语用功能:

1.吸引注意或突显功能

由于临时性词汇在形态语义上有别于其他一般规约性词汇,所以带有一定的“标记性”,极易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因此,临时性词汇的处理也需要听话人付出较多的认知努力。

例3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鸡。

耳熟能详的例句3来自某年春晚小品,其创作者为了能够达到一定的幽默效果,仿拟已知词汇“战斗机”并生成和语境极为契合的“战斗鸡”。该词既隐喻了下蛋公鸡战斗机般的勇猛,也暗示了此鸡非同一般的“才能”,诙谐幽默,让人不禁莞尔。认知处理的多与少是认知心理学中判断认知突显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是惹人注意的表达,越需要较多的认知处理,也就越具有认知突显性。“战斗鸡”具有新形态新意义,带有一定“标记性”,因而极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观众只有依语境进行相关因素及相关百科知识的认知处理,方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因此,临时性词汇往往处于整个句子的突显位置,极大程度上吸引了听话人的注意,并传递出“非常”效果。

2.信息的压缩或简化

经济原则是话语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很长的语言片段,人们越是经常使用它,就越会将其简化。受经济原则的驱使,在会话中频繁出现的信息,说话人会倾向于使用双方所熟知的一些临时性词汇来避免话语的啰唆或冗长表达。尤其是在日常会话中,这样的用法比比皆是,如前文中提到的杨树楼、苹果桌等,这些词往往要求较高、较为具体的语境信息,并建立在双方共知的基础上(即已有一排前面长着杨树的楼或一张苹果形状的桌子),通过压缩或简化信息来实现其交际意图。

语言的选择发生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可以是语言的、词汇的甚至是句子的,临时性词汇就是说话人在词汇层面上的一种语言选择,有一定目的性。

作为说话人的一种语用策略,临时性词汇是实现说话人交际意图的一种手段,反映了说话人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结构和与特定语境特征相联系的能力。在诸多的语言选择中,说话人选择临时性词汇来表意,而不采用其他语言方式,体现了选择与心智过程发生的不同意识突显度。临时性词汇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意识性和目的性,体现了一定的顺应性。

三、临时性词汇的顺应性解释

(一)语言顺应论

语用综观论认为,语用学是一种与人类的语言使用相关的,且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7]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7]其中,顺应性是语用综观的核心,即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进行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顺应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任何层面,语音的、词汇的甚至句法的选择也会牵涉其中。语言顺应论秉承意义的动态生成观,而词汇作为意义形成的重要部分,是在和语言外“现实”构成互动的认知原则的基础上,既根据词汇内部的语义结构又根据词汇间的语义关系而完成构建的。[6]因此,词汇语用意义的构建绝非其单纯的字面意义,而是与认知、语境、世界知识等因素相结合并寻找关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在探讨临时性词汇语义构建的动态过程的同时,重点考察临时性词汇在交际过程中所体现的顺应性。

(二)临时性词汇的顺应解释

临时性词汇语义提取高度依赖于语境,作为说话人传递隐含义的一种手段,临时性词汇的创造性利用对话语意义的动态生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言顺应论为临时性词汇现象的语用解释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即临时性词汇不仅是交际中说话人的一种语言选择,更是说话人采取的一种策略,它处于话语中最突显的位置,并对交际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它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顺应:

1.临时性词汇语用功能的语境顺应

语言顺应论认为,语境是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与“客观外在”的现实相联系的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创造出来的。[7]结合语境因素,包括交际的语言语境、物理语境、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及心态等方面的语境成分等,说话人会做出相应选择,而这些语境成分一旦被选定,即服从于语言的变异性和协商性。交际事件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有可能成为顺应的语境相关成分,像物理语境、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及心态等。

例4请评选出你心目中的“最美乡村教师”!

“最美乡村教师”顺应了大多数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情感需求,在整个话语中处于中心的位置。“最美”在当今社会中俨然成为规约化的词汇,其外延较宽,而“乡村教师”将“最美”语境化,消除了部分歧义。读者结合某些社会因素(如新闻媒介中反复提到的建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等社会相关背景),便可获得该临时性词汇的确切含义。

一般来说,临时性词汇的功能发挥受制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物理因素等三大语境因素。在某些新闻报道中,记者将某些特定人群的读者设想为听话人,就需要顺应新闻交际的语境因素,如顺应该类读者的阅读习惯及情感需求等,有时也会选择临时性词汇的方式以便在有限的空间里传递更多的信息,并达到吸引读者眼球、成功销售新闻的目的。

2.临时性词汇体现的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语言结构和结构构成原则的选择(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成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的选择及话语构建原则。[6]说话人的语言系统对其词汇的创造及使用有着制约作用。当他创造一个临时性词汇的时候,会倾向于使用他所熟悉的构词方式,但也不会完全局限于语言系统,这还要顺应语境及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新创造的词汇表征不断变化发展的新鲜事物,淘汰烦琐的、过时的词汇,使语言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体现了对语言系统的一种顺应。

例5 A:Have you thought of bringing them together?

B:No,I’m not much of a bringer-together.

bringer-together是说话人利用自己熟知的复合构词方式,结合语境因素,在会话过程中新创造的临时性词汇,具有新形态新意义。而该词汇顺应了说话人的语言系统和语境因素,确切传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当此情此景重现的时候,说话人可能会重新使用这个词汇,并逐步被部分人群所接受,甚至有可能最终进入相应的词库。

临时性词汇不仅体现了说话人对语境的顺应,也反映了交际者对于语言系统的顺应。为了表达新生事物或信息,说话人为了避免重述信息,即表达省力,在已有语言词汇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生成词汇,不仅有利于再次沟通,而且有利于词汇系统的建设。词汇系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系统,是一个旧的、过时不用的词汇不断被淘汰、新生词汇不断出现的系统。

3.对自身表达需求的顺应

临时性词汇也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自身表达需求的顺应。为了博人眼球或表意需要,说话人往往会创造性地生成临时性词汇,以便为新事物新现象命名,或在其交际意图和交际心理的顺应之下,表达某种观点。相对于外显意义来说,临时性词汇限制了明说可能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一种策略性选择。

例6你呀,真是个“喝货”!

例7你又喝这么多,真是个“酒鬼”!

例6中的“喝货”显然是仿拟当今热词“吃货”生成的临时性词汇。在例6和例7中,说话人顺应一定的社会语境因素(如对方的地位、心态、年龄、与对方的亲疏关系),即时语境(如摆放了一堆酒水瓶的情景)或语言语境(如听话人刚刚谈到自己有多能喝)等,对对方的行为做出评价。但这两种评价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同的。与例7中规约化了的词汇“酒鬼”相比,例6中的“喝货”所预设的不满、愤怒等情绪略低于“酒鬼”,近乎一种委婉的表达,也更有效保护了对方的面子。临时性词汇是说话人语言选择的结果,是实现说话人意图的重要手段,具有隐性、间接的特点,并承载很强的语义负荷。这种为顺应自身表达需求而新拟的临时词,准确生动地传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并带来“非常”效果。

4.对人际关系的顺应

对人际关系的顺应也是临时性词汇所体现的一种顺应性。作为一种策略,临时性词汇充分回避了威胁面子的行为,降低了说话人的话语对人际关系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例8中,甲正在为新婚丈夫乙介绍自己的前夫丙。

例8甲:这是我前面那个。

乙:您好,前辈!

例8中的“前辈”这一指称表达式使交际双方都明白了对方此时的地位,有效避免了双方见面的尴尬,说话人不仅顺应了当前语境,也顺应了人际关系,维护了交际双方的面子。

四、结语

说话人在进行选择时为了产生某种交际效果,临时创造并使用的词汇体现了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选择是可能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的,说话人可能选择临时性词汇来表述一定的信息,也可能选择其他语言方式进行类似表述。但临时性词汇的选择体现了说话人更高层次的认知和心智。由于临时性词汇往往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并存在一定的信息沟,因而在整个话语中极具突显性。顺应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听话人在接收到信息之后,同样也会参照语境成分,并在变异性与协商性的指导下,对收到的信息做出解释,填补信息沟,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1] HOHENHAUSP.Non-lexicalizability as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nonce word-formation in English and German[J].Lexicology,1998(4):237 -280.

[2] HOHENHAUSP.Lexic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M]//STEKAUER P,LIEBER R.Handbook of word-formation.Dordrecht:Springer,2005:353 -373.

[3] HOHENHAUSP.How to do(evenmore)thingswith nonce words[M]//MUNAT J.Lexical creativity,texts and context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7:15 -38.

[4] LIPKA L.English lexicology:lexical structure,word semantics,and word formation[M].Tübingen:Narr,2002:ⅸ.

[5] WECKENMANN C.Peter hohenhaus's concept of nonce-formation——A critical analysis[M].München:Grin Verlag,2008.

[6] 〔比利时〕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o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 华先发.英语仿词及其修辞特点[J].外国语,1999(2):61-66.

[9] 任静生.论英语杜撰词的构成方式、修辞特点及翻译[J].中国翻译,2003(1):44 -45.

[10] 刘茁.杜撰词的分类及其语言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16-19.

[11] 杨晓丽,潘安.临时性词汇认知运作机制探析——以“出租车司机家”为例[J].唐山学院学报,2012(5):93-95.

[12] 杨晓丽.临时性词汇语用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3(11):94-98.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交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景交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交际羊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