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失眠40例分析

2015-04-03 15:0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100045李洁新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阴血百会太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100045)李洁新

失眠症是由于长期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强烈的思想情绪波动,久病后体质虚弱,使得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失于平衡,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形成睡眠障碍。失眠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在临床治疗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药物治疗,西医的药物治疗副作用大,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另一种是非药物治疗如心理疗法、针灸治疗。心理疗法见效慢且不太稳定,容易反复,而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治疗失眠上的独特方法,通过针刺穴位,促进内分泌平衡,改善血液微循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趋于平衡。笔者采用针刺治疗于我院就治的40例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15~54岁;病程1个月~16年。其中有神经衰弱病史者19例,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者5例,脑血管病者5例,慢性胃炎者5例,中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失眠者6例。

1.2 治疗方法 主穴:百会、三阴交、内关、神门、足三里、安眠穴。配穴:心脾两虚型配脾俞、阴陵泉;心肾不交型配心俞、肾俞、太溪;肝阳上亢型配太冲、阳陵泉;病久加关元。每次选主穴6个,配穴1~2个,除肝阳上亢型用泻法外,其余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在治疗中暂停服安眠止痛药。

2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着床后顺利入睡,每晚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睡眠时间延长3~4小时,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睡眠时间延长不足2小时,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本组患者中治愈25例,占62.5%;好转12例,占30%;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为92.5%。其中经针灸10~20次治愈者10例,好转6例,无效2例;经21~30次治愈者10例,好转6例,无效1例;经31~40次治愈5例。

3 典型病例

邢某,男,54岁,2008年4月20日初诊。患者诉失眠10年,近1年加重,伴头痛、健忘、神疲乏力、多梦、心悸、耳鸣、腰酸,长期服用安定,夜间睡眠时间仅2~3小时,舌淡红少苔,脉细。证属心肾不交,取百会、三阴交、内关、神门、足三里、安眠穴、心俞、肾俞、太溪、关元。每日1次。经治疗1疗程后,病情改善,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夜间能睡4~5小时。经治疗40次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每日睡眠7小时,随访半年未复发。

4 体会

本病无论何型,均由阴血暗耗,血伤则阳亢、精亏,心失所养,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因此,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化生阴血,调养心神。主穴中,三阴交、内关、神门养心调神;百会穴系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具有温养诸脏,安神健脑,镇惊熄风等作用,明代《针灸大成》中有“思虑劳伤心脾,灸百会”的记载;针灸足三里、关元以鼓振元阳,化生阴血;安眠穴属经外奇穴,针刺之能镇静安神。诸穴相伍,针灸并施,使阴血得生,心神得养,共奏良效。

猜你喜欢
阴血百会太溪
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探析卵巢早衰的中医病机治法
女性护血养阴,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三才逆灸法”干预高血压前期即刻效应临床观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7例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我家秘方
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