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基础课程模式创新探索
——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学教学为例

2015-04-10 05:15段学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基础课教材职业

肖 凌, 段学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a.办公室; b.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高职人才培养基础课程模式创新探索
——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学教学为例

肖 凌a, 段学红b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a.办公室; b.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高等职业教育对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课程开课率低,产学研融合难度较大,缺少量身定做的教材,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立体思维,需要提高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建议在课程模式的建构方面进行创新,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团队,创新“章元素”的教材编写体例,开启“引动式”和“六契合”教学内容组织新视角,创新学习效果评价机制,采取N次动态提升法。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基础课程; 创新模式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各级院校无不注重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近年来,高职院校立足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整体方案、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进行了系列改革,对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的研究、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方面的探索就稍显逊色。近十年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类课程行政管理学在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的不断尝试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对基础类和通识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一、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课程开课率低

前些年,在简单化理解实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引导下,高职院校强调专业课程建设,忽略了通识课和基础课教育及教学质量研究。现在,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得到重视,对高职基础课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行政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

行政管理学又称公共管理学,是培养高职学生了解国家事务,感知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管理类课程中,与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相比,行政管理学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开课率低,师资少,教学成果少,缺少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职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院系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中,没有给予行政管理学课程一定的地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专职教师缺乏,有些教师又因为该门课程的内容与政策变革和社会发展联系过于紧密,而且变化太快,存在畏难情绪而不愿意接手;高职学生不愿学,认为研究政府管理的学说,与自己的专业相距甚远,毕业不考公务员,对就业和职业发展均无意义。

(二)产学研融合难度大

制约高职基础课改革的重要因素,就是难以找到产学研融合点。高职专业课是以直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大多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很容易找到与企业改革的契合点,企业也乐于与学校合作双赢。但基础课多是讲授政策运用、规律认知、方法研究等内容,很难凸现与企业的显性结合点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企业合作意愿不强,更没有可以共同研发的项目。因此,行政管理学与其他专业基础课一样难于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平台,这一直是制约高职基础课走产学研课改之路的瓶颈。

(三)缺少量身定做的教材

受高职建校时间短和办学层次低及师资少等因素制约,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基础类课程相似,早期开设这门课程的高职院校一般使用本科教材。本科教材体系完备,理论性强,适合研究型人才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知识够用,应用为主”即可,但无论在学科理论体系、内容组织和体例构架上,很少有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制的行政管理学教材。近年来,行政管理学教材开发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高职行政管理学教材领域,理论够用、实用实证研究、模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仍有待于进一步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立体思维

目前,许多基础课教学设计依赖的依然是传统的基础课教学空间维度和线性思维模式,即注重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利用简单案例分析说明问题,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设计的维度,对于开放环境下,理论接受能力有一定局限的高职学生来说,过分依赖定义、基本理论和简单案例的教学设计,很难适应高职层次主体多元化、信息载体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成长需求。

二、基础课程创新模式探索

(一)提高对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基础课通识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等方面作用尤为突出。1945年哈佛大学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首先将学生教育成民主社会中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那一种教育”。提出了“通识教育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个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专业教育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1]。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考虑职业技能,更要关心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关注如何使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和个人。行政管理学应该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应与企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形成高职文科类专业教学“三足鼎”的课程体系,以便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实现教学目的和进行课程改革的组织保证。构建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和学生组成的“五位一体”的教学团队,以职业人与职业需求的视角开发专业基础课程,发挥“多元、立体、互动” 效应,把课程置于政府、职业、行业背景下,为应用型人才目标培育尽可能真实的行政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与企业环境。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课堂,在社会资源调控、职业人经验等方面的职位优势明显,分专题为高职学生开课,实用实证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自觉性和提高职业责任感,还可以帮助学生创业就业;教师进政府、进企业、进市场,可以拓宽视野,感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以及职业和行业前端信息,进而提升应用型科研选题、案例实证能力;教学团队中吸纳学生,学生对提升课程建设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校政企行学”五位一体联动,增强了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谙熟政府管理政策、行政许可程序和要求,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进而打开学生看社会,走人生,闯市场的视野,提升他们职业发展驾驭力和竞争力。

(三)创新“章元素”的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基础课教材要适应高职学生“知识够用为度”原则,必须解决本科教材体例构建单一、理论性强的问题。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课改成果——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行政管理概论》,历时10年,经过蓝本构建、讲义和案例库形成、编写和进一步探索几个阶段,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在全国25个省市普及应用。教材编写过程中,分模块建章,章内设计10个元素,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时数、课堂教学内容、教材知识体系与体例结构等因素设计的结构单位。章元素虽然是教材每一章内相对独立的小模块,但不是孤立和静止的,每个章元素担当的角色不同,形成本课程与边缘学科、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辅相成的课程模式,以及闭合与开放、自主与接收、课内与课外循环互助的教学体系。这种新颖的“章元素”打破了传统章元素单一而平面的设计,切割了传统教材枯燥冗长的理论阐述,使知识体系立体化,适合现代青年“微阅读”习惯,受到使用者好评。

(四)开启“引动式”和“六契合”教学新视角

教学内容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步骤、教学效果做出实证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类的学习有多种类型: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可以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如何将教材及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效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奥苏伯尔认为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渐近分化原则,让学生先学习一般的、包摄性广的知识,然后逐渐分化,直至具体的细节;二是综合贯通原则,即要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新学习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调整和组合[2]。教学理论体系和知识内容集中体现于教科书,但教科书要有教师的再加工,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基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论,进行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改革,教师在教学内容组织或者教学设计方面,遵循“六契合”原则:契合需要、契合成语、契合热点、契合区域、契合网络、契合边缘学科。在教学形式上,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给学生一个乐学的课堂,尝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100分钟为上课时段,以“3+1”为主体结构,以“讲、读、问、解”为基本活动方式。其中 “3”是指学生的“讲、读、问”,“1”是指教师的“解惑、释疑和引动”(“引动”一词,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些集会里,有农会的地方普遍地举行了政治宣传,引动了整个农村,效力很大”[3])。这种课堂“引动式”模式和“六契合”组织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及教师的引动效应,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创新学习评价机制,采取N次动态提升法

传统教学注重“教”与“学”,对“考”与“评”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美国知名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策略通”首席执行官安东尼·伍维克在成果导向式创新法中曾要求施动方要把重点放在收集受动方想要达成的渴望成果信息上。基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新三论”的方法,创立“因材施评”的动态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与机制。汪洋和胡维平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在大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 “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符合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本导向和能力导向,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些方法在大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体性”“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涨落性”等原则的贯彻落实上[4]。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评定的成绩不满意,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继续丰富完善,提升后可以二次评分,直至可以N次动态提升,这种N次动态评分方法,打破了一考一评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将“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的认知规律纳入教与学的评价过程中,对提升学习的自主性、认知思维方式养成和实践能力培育,已经教学实证产生了较好效果,也确保学生有尊严地学习。

[1]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EB/OL].(2014-09-15)[2015-05-18].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4-09/15/c_1112489386.htm.

[2] 洪显利.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3.

[3]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

[4] 汪洋,胡维平.“新三论”的系统方法在大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3(12):149-151.

责任编辑:张文革

An exploration of models of fundament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XIAO Linga, DUAN Xue-hongb

(a.Office; b.Department of Management,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Shijiazhuang,Hebei 050081,China)

The coursebooks are old and incompet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Besides that,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designing is monotonous,and therefore,they need be promoted.This thesis proposes innovative efforts should be made,in organizing “5 in 1” model of the fundamental course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cultivation; course; innovation

2015-05-06

肖 凌(1961-),女,河北秦皇岛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和女性就业; 段学红(1962-),女,河北沧州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和传统文化.

1009-4873(2015)03-0008-03

G718.5

A

猜你喜欢
基础课教材职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