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积极心理学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新突破

2015-04-10 13:40姜利波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心理学辅导员

姜利波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试析积极心理学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新突破

姜利波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辅助,除在制度、政策上予以规范和引导外,大学生教育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还需运用心理学知识,以积极心理学的视域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优势,积极关注个体的内在潜能,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积极心理学;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

2013年1月,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生陈生领衔的“大学生猪肉倌”正式亮相上海12个菜市场里的“壹号土猪”柜台,这些出身高贵的猪肉倌,被市民戏称为“大学生猪肉倌”。据悉,基于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强、沟通能力好、市场嗅觉灵敏等突出优势,“壹号土猪”业务发展迅速,如今在珠三角的专柜已超过1000个。当然,“大学生猪肉倌”的成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的缘由值得深思。但我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就业心理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积极的就业心理,创业行为就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以一种积极的就业心态开始“卖猪肉”的生意,并把其做大做强,是高校辅导员应该认真关注的亮点。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在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主张研究人的内在潜能和正向品质的学科,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它的研究要点是人个体本身的积极肯定因素,主张用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来看待一些心理现象,提倡用包容、开放的眼光看待个体,并对个体内在潜能持以肯定态度。具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自身所处环境和现状的积极体验及认同感,包括主观幸福感、满足感、快乐、希望等。二是个体层面,主张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重点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的能力、交往技巧、美德、宽容、毅力、勇气、智慧、关注未来等。三是集体层面,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和关系良好的社区等,主张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1]。

(二)就业指导工作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盲目自负与过于自卑

根据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热情开放与沉默孤僻相依,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充满个性化。而这种心理特征在就业上极易带来自卑和自负的就业心理。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具备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与评价能力,对未来充满希望,有冲劲,在求职中容易出现自负心理。但是现实往往不尽如意,在遭遇挫折后,强烈的自卑心理随之而来,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他们有了很大的就业压力,消极的心理和不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表现在行为上是竞争和恐惧并存,强烈的依赖性使“校漂族”和“啃老族”多有发生。同时,一些家庭或者个人条件较好的学生也会心气儿高,对就业的薪金、地区等要求挑剔,错失就业机会。

2、意识淡薄与随波逐流

据了解,当前大学生普遍满足于自己的学习现状,在校学习期间不能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制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有甚者,迷茫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直至毕业仍徘徊不定。实习时也缺乏相关职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不能得心应手。还有学生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时随大流,不仔细甄别,盲目跟从别人。此类毕业生往往在校综合表现一般,没有特殊技能,家境一般,无社会资源优势。

他们在就业时往往顾虑较多,对用人单位的招聘持一种犹豫观望心态,对自身的素质和现状缺乏正确定位,求职择业的最佳时机也常常在他们驻足观望与茫然徘徊中贻误与错失。[2]

3、缺乏定位与目光短浅

此类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就业需求了解甚少,同时缺乏恰当的自我职业定位,把“环境好、待遇高、地位高”的岗位作为选择目标,一心想着进一、二线城市发展,盲目追求实惠,形成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职位却空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也有学生在择业时选择成为“草签族”,“骑驴找马”虽然会帮助大学生找到更理想职业,但毁约对企业有不小损失,对毕业生自己也是一种损失。从一家单位到另一家单位都要经历试用期的低薪阶段,如果一家公司的试用期是3个月,换一家公司就又要经历3个月试用期,再加上一定的违约金,“草签”成本也很高。[3]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可行性

DR的发生发展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各因素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DR通过各种介质或通路影响细胞微循环,并与各种细胞因子(VEGF、HIF-1α、PLGF、ET、BDNF、IL、NO)存在关联;此外,多元醇通路和醛糖还原酶对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影响也是DR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31];细胞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及IL的多种调节均是形成DR的危险因素,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导致DR的发生。目前,对DR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在继续。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成熟模式的广泛应用。积极心理学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学、管理学、临床医学、个人发展等多个方面,成熟度高、实践性强。在求职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高校解决就业问题亟须引入积极心理学,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发掘自身的内在潜能,确立科学合理的自身发展思路。二是研究层面的契合性。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主观层面、个体层面、集体层面三个方面,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就业理念的树立、人格特质的培养、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十分契合。通过结合方式的采用,可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统一化整合,从主观、个体和集体等多方面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已被有效运用于多个领域。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导入积极心理学,从战略高度进行科学规划,从主观体验、个体发展和外在环境多维度切入,可以充分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明确个体自身的发展目标,凸显个体自身的特色优势,内化价值观念,强化他人的认同感,努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体系

(一)主观层面:树立积极的就业理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因素、优秀品质和内在潜能,看重个体潜能的积极发挥、积极品质的内在培养、自身价值的充分挖掘,目的在于提高个体的生活品质、获得人生的幸福感。[4]基于此,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之间存在良好契合点,主张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初入社会,在求职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不以积极的思想意识面对,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反应,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的就业理念,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毕业时顺利走入社会夯实基础。

(二)个体层面: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90后大学生充满个性,在就业创业中也有新想法、新观念,但是在创新中也会有一些扭曲或不正确的就业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及时关注学生个人特质,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质进行相关的就业培训和教育,并通过这些培训,将积极的暗示传达到每一个个体,使个体情绪安定、充满自信,有勇气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同时也可以通过积极就业的典型事例,如上文提到的“大学生猪肉倌”等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组织系统,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的建立,有益于个体内在潜能的发挥和正向品质的培养。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发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与资源。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积极向上的就业案例,宣传积极的就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父母可以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要给孩子灌输“非大城市不去”等不适当的就业观;此外,高校辅导员也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相关的用人单位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与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体系,通过就业指导工作的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使学生能借助就业指导,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培养自信、积极的理念,强化学生了解现实、筹划未来的能力。同时,也要及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解决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过渡期或提前适应期的心态对待实习,从积极的层面引导大学生的工作。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途径

(一)发布政策与收集信息

政策信息的收集与发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情况,就业信息发布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就业信心,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毕业生只有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才能更好的促进就业。高校辅导员可与相关专业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关注并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同时要做好“传声筒”,通过班级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体和公告栏等方式传达国家或者学校的就业政策以及就业信息,使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及学校的相关政策,同时给予学生更实际性的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费时间走弯路”的问题;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平台,将毕业生个人简历等相关求职信息提供给用人单位,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和学生参与到平台中来,同时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确保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和就业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分析就业与规划职业

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前的就业信息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分析和心理疏导,发挥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多、关系近的优势,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并建立相关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心态,针对不同心态进行不同的疏导,以积极的就业心理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及时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规划。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心理咨询座谈会,单独引导学生,或者通过相关的视频学习帮助学生制定更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

(三)培养能力与树立观念

高校辅导员可以针对学生个人能力及所学专业,以读书心得、模拟面试、就业指导讲座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还可以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回校讲他们的成功就业经验;借助支教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以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如以“大学生猪肉倌”的例子,打破学生心目中对工作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看法,鼓励、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就业心理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而奋斗。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该依靠他们先进的知识、理念,较强的综合素质,以积极的就业心态克服困难,最终做到“行行出状元”。“壹号土猪”业务的迅速发展足以说明积极的就业心态对大学生良好就业、创业的重要性。现如今“壹号土猪”在珠三角的专柜已经超过1000个,“大学生猪肉倌”不仅解决了学生们的就业谋生问题,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为当前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提供了良好典范。

四、结语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面对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培养内在的正向品质,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优势,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充分人才保障。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林春晴.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8).

[3]李希.大学生“草签族”盛行[EB/OL].http://epaper.ts.cn/ftp/site1/xjdsb/html/2012-12/17/content_ 211516.htm,2012-12-17.

[4]吴琼.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后进群体教育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责任编辑:韩清恩)

G647.38

A

2095—7416(2015)06—0119—03

2015-09-09

姜利波(1980-),女,山东莱西人,教育学硕士,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心理学辅导员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