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研究

2015-04-17 12:32王晓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优质

王晓华, 赵 蕾

(北京工商大学 国有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48)



国内外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研究

王晓华, 赵 蕾

(北京工商大学 国有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48)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提出,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得到了持续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名校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区域共享、跨区域共享以及远程信息化手段共建共享等多种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研究,在对国内外高校资源共享开展情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国内高校可从转变共享意识观念,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建立共享运行机制方面入手,以促进优质资源朝着共建、共享、共赢的方向良性发展。

高等学校; 优质资源; 资源共享

0 引 言

优质资源共享是一种新的运行模式,是高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国内外高校的资源共享已做了比较全面的实践与探索,特别是国外高校在资源共享方面更为全面深入,既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又使有限的优质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促进了各校之间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对高校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外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模式

国外高校资源共享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城、大学联盟、学术共同市场及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慕课”,其共享内容、共享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是比较成功的范例。

(1) 大学城模式。国外比较著名的大学城主要有英国的剑桥大学城和牛津大学城,美国的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等。大学里的各类资源既向所在社区居民开放共享[1],各大学之间也相互共享教育资源,如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资源,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研究生互相保送等。这类共享主要是大学教育与所在区域的社会全面融合,且区域内的大学之间实现共享,对地理空间上的要求比较高。

(2) 大学联盟模式。比较著名的大学联盟主要有美国的“CIC大学联盟”、“常春藤联盟”,澳大利亚的“八校联盟”等。联盟汇集的都是研究型大学,共享合作的起点比较高:致力于提高学术水平,具有良好的跨学科渗透与交流氛围,通过相互合作使参与高校获得最佳利益。如美国的“CIC大学联盟”[2],各学校在校生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较高层次的学术水平。他们采取的是自愿合作,共同发展,学生可在成员校内流动学习,共享实验室、图书馆,学分互认,不必增缴学费;教师亦可在成员校内交换互聘等。这类共享主要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实行强强联合,能够突破空间上的限制,相对灵活。

(3) 美国南部高校“学术共同市场”共享模式。“学术共同市场”是由美国南部教育委员会、各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及所在州内高等公立院校共同协办和发展起来的,高校之间在课程资源方面实行共享。主要是以专业共享形式达到输出高校、输入高校和学生三者之间互惠互利共赢的状态[3],即成员校内如没有设置学生所需学位专业,则可申请以本州所缴纳学费比率进行跨州、跨校地选择所需的学位专业,以降低学业成本,同时还可以避免各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好地支持已设置专业的学校继续保持优势特色,为更多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这类共享是在学科专业上保持特色,优势互补。

(4)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知识共享模式。这种开放式的在线网络免费教育学习方式,追溯起来最早发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2001年春季,该学院在互联网上开放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约1 800门在线网络课程,供全世界求知者免费使用,其共享设计涵盖了所有课程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一创新之举给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4-5]。2011年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门在线课程《人工智能导论》使这种学习方式出现井喷——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学习该课程,引发了全球在线学习浪潮,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网络课程(简称MOOC),随后全美顶尖名校纷纷共建在线免费课程。学习者不分地域、国家,登陆MOOC就可以注册并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按照观看视频、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讨论与考试等进程,可获取证书,一些课程甚至获得美国教育理事会学分推荐计划,即学分可获大学承认[6]。这类共享是典型的知识共享,完全不受地域空间、不受国籍的限制,是比较彻底自由的共享模式。

2 国内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模式

国内高校资源共享相对国外来讲起步稍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香港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计划

该计划由两部分组成:①香港7校研究生可跨校修课,互认学分;②7校中的3校组建联合研究中心,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以期产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7]。

国外高校有很高的办学自主权,各项事务管理与运行均由学校自己决定,其资源共享一般遵循自愿合作、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属于“自然发展型”,共享高校建立常设机构负责各类共享事务日常管理与运行,各成员校遵守,运行有序,政府介入少[14]。

从图2来看,沙湾特色旅游小镇的自我就业者的收入与经营情况可观,收入挺好维持现状的商家高达79.17%,另外还有6.25%的商家还打算扩大经营,由此可见特色小镇的发展给了自我就业者就业的机会和较大的收益。但由6.25%的另谋职业的与8.33%的放弃回家去别的地方寻机会的自我就业者可知,获益群体仅仅针对本地的自我就业者。究其一个原因是62.5%的商家是拥有相关的技术自我就业的,如自家制作当地美食“姜埋奶”、当地人制作的手工艺品,相反,当地非技术类型商家收入并不多甚至想另谋机会。

结合本文比较研究的国际经验及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自贸园区发展战略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逻辑上推导出如下启示或建议。

国内大学城基本上是在政府、高校、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参与下,在某些特定地域规划建设而成,是政府主导下带有共享教育资源特征新的教育组织形态。区域内各高校办学层次参差不齐,办学类型多样化,彼此之间在实验室、专业课程及管理方面实现共享,如广州大学城、重庆大学城和沈阳北部大学园区等。

(1)设计阶段。该阶段包括智慧物流园区重点项目方案设计、各分模块的设计计划和功能实现、时间进度安排,智慧物流园区信息化设备的选型、设计图和综合布置详细施工图,以及包含后续采购和实施过程的所有设计选择方案。

2.3 高校联盟模式

根据百度搜索可知,我国高校联盟模式可谓丰富,有以自主招生联考的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有以行业或业务领域联系的中国法学“常春藤联盟”、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还有以地域为纽带的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等等,但主要限于研讨、座谈,会议交流等形式。

具有资源共享合作意义的“C9高校联盟”,即由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批 “985工程”的9所大学,2009年10月组成联盟,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坚持互派交换生、开办暑期课程班等活动[8],并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联合举办国际博士生论坛。

2.4 高校与地方共建模式

国外普遍持开放合作态度,理念超前,深谙通过共享能够取得教育整体共赢的道理,在观念上他们更重视共享资源的质量,力求将自己最好的、最成熟的资源提供给使用者,表现得相对成熟大度,体现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有利于共享全面、深入推进。

(2) 高校与地方社会共建。这类共建主要是“985工程”高校紧密联系所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优势及特色,调集各方资源,彼此促进相关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如华南理工大学为国家重点布局的下一代平板显示产业——广东OLED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支持,在全球首创了用全印刷法制备OLED全色发光显示屏的新技术新工艺;辽宁老工业基地在科研、人才等方面也促进并影响着大连理工大学,使之不断提升力学、土木、水利、化工、机械等传统学科优势,以适应省市产业结构调整[11]。

流通渠道的末端多是C类以下传统小店。对百雀羚新品来说,这种小终端既不能有效传播展示百雀羚本草属性的品牌形象,又不能与目标消费群实现紧密良好的接触,因此,传统流通渠道已成为百雀羚必须突破的一道瓶颈。

3.2 资源共享形色单一

这种模式是由北京市教委主导,学院路高校参与并发起,其他高校逐步加入,以资源共享为途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形成的有机整体。共享内容是各校具有特色的优质素质教育跨校公选课、跨校辅修专业及共同体辅修专业等,共同体内各校学生可跨校选修,互认学分[12]。

3 国内外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模式比较分析

3.1 共享观念薄弱

(1) 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共建。这类共建是由部属高校带动地方高校提升相关学科建设的办学水平与优势。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电力学院在智能电网、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同济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结合中国大城市迈进老龄化社会、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短缺等重大前沿问题,合作共建康复学院[9]。2009年,北京市教委牵头实施在京11所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双培”共建的战略,主要是由共建高校在同类的特色学科领域开展共建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双方还通过共同承担重大教改课题,共建优势特色专业,互聘导师,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学生等多种方式,以及实施互派优秀教师访学、相关管理人员挂职等共建内容,以实现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的共同发展[10]。

国内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封闭保守,自我意识强,“一枝独秀”、“一家独大”的观念比较普遍,仍对参与共享会削弱自己、助力别人存在担心忧虑,缺乏开放接纳的大度包容心态,通常吝啬于优质资源的共享,进而影响共享质量。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的劲松,就做一棵山谷中的小树吧!但务必要做一棵溪边最好的小树……成败不在于大小,只要你做最好的自己。”(美国诗人道格拉斯·马洛奇诗句)“正常人”的人生追求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而不好高骛远,自吹自擂。

2.安抚公众,求得谅解。企业在遭遇舆情危机时,首先应该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与劝说,对此次舆情事件的直接受害公众,进行真心实意的道歉,弥补他们的损失,并给他们以精神上及物质上的补助,求得他们的谅解。与此同时应该给参与该舆情事件的公众一个交代,告知公众企业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方法,以及最后的处理结果,安抚公众的情绪,缓解公众因为移情作用而引发的不安感。新媒体的高度互动性可以弥补企业生硬的非人性化形象缺陷,以人性化的形象、亲切平和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拉近与公众的关系,并进行解释和说服,缓解危机中双方的矛盾。

心功能衰竭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上除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外,液体管理十分重要。临床医师对于心衰患者液体入量多抱持谨慎态度,常严格限制入量。针对休克的治疗则往往要求补充液体以确保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保障组织器官灌注。一旦心衰合并休克时,两者治疗上的矛盾使液体的精细化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利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进行精确液体管理对心衰合并休克患者治疗效果。

2.5 北京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模式

“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可视化,将思维的过程和特征记录、固定下来,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传统复习课主要针对中档学生,学困生畏难无趣、学优生不屑一顾,枯燥低效,绘图让人人参与,需要更深层次的思维拓展,激发了学困生的兴趣、学优生的潜能,取得多赢的局面。

国内高校开展资源共享则相对时间较短,共享资源因地域、内容、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等因素影响而比较有限,共享内容普遍不具备学科特色,共享形式单一,优质资源的提供和组合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机制[13]。

3.3 共享体制建设划一

2.2 国内大学城共享模式

国内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管理模式相对封闭,其资源共享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导或者参与[15],高校处于从属地位,属于“规划建设型”,在共享模式的设计与组织机构中都能看到政府的身影,共享推进的深度也往往视政府介入的程度而定,共享各方无法形成明确而稳定的预期,这也是由中国高校资源的主要投入来源于政府所决定。

国外高校资源共享起步较早,共享的资源相对丰富,基本实现全覆盖,各类教育资源全面向共享成员及社区居民开放,共享内容具有明显特色,形式丰富,既考虑到高校彼此间的优势学科发展,也考虑到高端学术资源的创新研究,还考虑到为师生跨校共享提供便利条件,真正实现了资源互补,共同受益,共同提高,更具开放性和常态化。

4 启示与借鉴

通过国内外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模式的比较分析,国外高校与国内高校相比在体制上、观念上及建设上都比较成熟,对于国内高校而言,由于国情不同,也不能一味模仿照搬,但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形成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

4.1 转变观念,提升资源共享意识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推行共享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尽可能享受到优质资源,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应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办学理念,打破校际间的观念“壁垒”,充分认识到优质资源对于办学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发挥特长、互惠互利、协同发展[16]。

2.收益相对稳定,但偏低。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一般包含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三类,其收益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的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和经营收入,其综合收益率通常要比一般经营性项目低,但收益稳定。

4.2 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政策导向机制

在当前政府财政、政府主导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开展资源共享,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财力的投入应根据各高校所拥有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等资源进行有重点的配置,使之保持优势,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军学科、专业,同时引导其他高校共享特色资源,而不是学模仿建。在推进共享方面,政府在任何一类的评估、检查、验收时都应将校际间的共享作为重点考察内容,逐步将高校从不愿、不会、不知共享的误区引领出来,使他们逐步从被动到主动参与共享。同时对那些积极参与共享,并取得实际效果的高校要给予奖励和支持,使之乐享其中。

4.3 建立优质资源共享运行机制

稻虾共作模式是近几年在湖北及周边省份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稻田高效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稻田水面、土壤和生物资源,发挥了不同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效应[1],实现一水多用、种植养殖结合[2],既促进稻田增产增效,又净化稻田养殖水体,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但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者为了追求养殖效益,过量地投喂养殖饲料,未被小龙虾取食的部分便分解残留于养殖水体中,同时小龙虾排放的粪便中亦含有一定量的氮磷营养元素排放到养殖水体中[3],导致稻田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及磷含量都高于单作水稻田[4],虽有利于水稻生长,但同时也增加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开展资源共享应建立相关管理机构保障运行,成员可由政府、高校及参与共享的其他方组成,主要是负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制定奖惩办法,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公正性和规范性;规划共享优质资源,协调解决共享过程中各类问题,对每一共享事项均要具体约定,便于操作实施;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化系统平台,确保共享高校信息渠道畅通,保障共享规范有序;建立共享监督考评体系,对共享资源评价偏低的、共享效果不佳的,及时予以调整,要确保参与共享的资源都是需求旺盛且广受欢迎[17]等。

5 结 语

综上所述,资源共享已是大势所趋,但国内高校受观念制约、制度体制缺失等因素影响,共享效果及前景仍不容乐观,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合力,在政策激励机制、制度保障约束、具体实施探索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尝试,在资源共享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妥善协调供需方关系,使优质资源朝着共建、共享、共赢的方向良性发展。

[1] 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

[2] 金 凤,朱洪镇,李延吉.美国CIC大学联盟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4):88-90.

[3] 许 悦.“专业共享”:美国南部高校“学术共同市场”的发展及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8(3):110-112.

[4] 黄亚婷.美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6):132-136.

[5] 王 峰,涂宝军,张仲谋.共建、共享与共盈:北美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8):92-94.

[6] 张 超.“慕课”MOOC悄然来袭[N].北京日报,2014-02-19:15版.

[7] 王成辉,李 靖,宋秋蓉.香港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计划述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68-71.

[8] 《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http://baike.so.com/doc/2866042.html

[9],[11] 杜 冰.向世界一流大学挺进——新一轮 “985”工程建设成就综述[N].光明日报,2013-02-04:16版教育时空.

[10] 彭 丹.北京市教委:11对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合作共建[N].北京考试报,2009-09-16:1版

[12] 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http://www.xueyuanlu.cn/

[13] 熊梦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共享模式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96-98.

[14] 朱 瑾,李捍无.从大学城模式谈高校资源共享[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93-96.

[15] 滕 琴,刘传先.校际间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153-155.

[16] 石小岑.论大学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17] 魏 红.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9):14-15.

Study on Excellent Resources Shar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WANGXiao-hua,ZHAOLei

(Department of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of excellent resources have got continuous attention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ory. In recent years, numer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realized excellent resources sharing through regional sharing, inter-regional sharing and remote information sharing patterns. By using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alysis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having compared analysi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 shared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ion, build the policy oriented mechanism as well as establish the common operating mechanism.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urther boost the quality resources to have a sound progress with joint development, co-sharing and win-win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cellent resources; resources sharing

2015-04-12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课题研究项目(JSWZ201307)

王晓华(197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副研究员,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主要从事教育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工作。

E-mail:wangxh@btbu.edu.cn

G 647

A

1006-7167(2015)11-0277-03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优质农资推介
优质农资推介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