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策略的实施

2015-05-04 01:08陈以军
关键词:教育公平可行性必要性

陈以军

摘要:作为教师,不仅要从宏观意义上了解教育公平,也应该从微观意义上研究教育公平,更要在班级管理中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播下公平的理念。因此,笔者选取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教育公平的必要性、可行性,本文在此略谈笔者践行教育公平策略的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教育公平;班级管理;必要性;可行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21-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目前,学术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的,比如,强调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注重教育形式的公平问题等。其实,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离不开一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实施教育公平的策略。

一、班级管理中实施教育公平策略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义务教育的本质,是要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种公平的教育环境。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宏观层面实施教育公平。如:“划分试教区,就近免试入学”,“义务教育均衡合格县(区)创建”,“教师在集团内、城乡间流动”等,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的教育公平。目前,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硬件、师资条件、薪酬水平等已基本均衡。我们倍感宽慰的同时,也深深感到校内教育公平,尤其是班级教育公平的微观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的结果,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发现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不公平现象。笔者梳理如下:宠优冷差,重份内轻份外,重人情趋功利,活动参与机会不均,资源享受不平等,班干部任用机制不公平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就像人体内的顽疾一样,无论外因多强劲,内在的病理都无法触及,始终是劳而无功,内在不堪一击。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教育的公平,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班级管理中实施教育公平策略的可行性

直面班级管理中的这些不公平现象,冷静思考,笔者觉得有以下五个利好因素可助推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策略的实施。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已对教育的均衡和公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为扎实推进教育公平采取了许多实实在在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是育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学校自身深化改革,推进校内教育公平成了改革的一个较好的突破口;三是现有的师资条件一般能满足推进班级管理公平的需要。现在一般老师起码是大学专科学历,甚至有少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都达标,都是正规院校毕业,有一定的道德素养、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四是都有带好一个班,教好一群学生的强烈愿望。要带好一个班,教好一群学生,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挖掘班级内部每个成员的潜力,达到共同优化。五是学生自身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的内在需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无论出身、家庭、喜好、兴趣等的差异,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被老师尊重,理解和重视,都渴望成长和发展。

因此,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和社会,都期待教师从班级层面推进教育公平,把教育公平落到实处。无论从宏观环境、社会需要来看,还是微观环境、个体需要来看,班级管理中实施教育公平的策略,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策略的实施

1.杜绝三个因素

有人将班级比着一个小社会。笔者时常感到悲哀,因为校园是净土,班级是净土中的一方乐园。要想做到这样,我们教师在班级建设中必须要杜绝三个因素。一是功利因素。有教师把学生的家长职业登记得清清楚楚,他的目的不是了解学生的家庭,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而是用功利的眼光来审视,进而给学生贴标签。如:家长有钱的,有权的,可以加以利用的,就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以获得额外的资源。二是人情因素。教师要摒弃世俗的人情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他们是七姑八姨家的、领居家的、朋友家的、领导家的等,就享受特殊关照和待遇,应一律平等,不享受优待和特权。可悲是,有些老师做了,洋洋自得,自以为高明。殊不知学生看在眼里,鄙视在心里。三是权势因素。班级管理中,有些教师有较好的想法或创意,因屈于某些领导的意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回到最初人情优先,权势压倒意志的事,一些想法和创意自然而然地就夭折了。一个教师如想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必须杜绝或处理好这三个因素,使功利的、世俗的、物化的因素远离校园,远离班级,创设阳光、纯洁、公平、公正的班级文化氛围。

2.防止三种效应

班级管理中,影响师生情绪的负面效应很多,但最常见的三个一定要加以防止。一是刻板效应。它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优等生是睿智的,后进生是不聪明的;老年人是僵化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等等。二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就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以点概全”的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比如,依据“晕轮效应”,老师如果厌恶某一学生,那么可能会认为该学生所有的表现都不顺眼。老师见到学生就生气、厌烦,学生见到老师就排斥、反感,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师生上课的情绪和效率。三是情绪效应。当班主任心情愉快时,对待学生就比较和蔼,也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优点,而当教师心情郁闷时,可能就会情绪化地对待学生,也会造成班级气氛的紧张压抑,也会打击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家庭关系不顺、工作表现不佳的老师,常把家庭中的负面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学生就会苦不堪言,生怨沸腾。师生负面的情绪交替影响,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受伤的是一群人,包括班级其他无辜的学生。笔者常常

在进班级前,花两至三分钟收拾、整理自己的心情,将负面的情绪清零,以一种积极、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3.提升四个素质

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级资源的分配。他们的素质高下直接决定班级教育公平水平的优劣。要实现班级内部的教育公平,首先得提升他们的四个素质。一是提升教育理念。教育已进入新世纪,你的思想不能还停留在旧世纪。如果这样,你所做的一切都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要学生民主,你自己必须民主;要学生文明,你自然不能粗鲁;要学生守纪,你肯定不能违章要学生平等,你就不能高高在上。二是坚定自己的信仰。从事教育,你就得甘于清贫,耐住寂寞,要有献身教育的信念。如果一个视教育为负担、累赘、痛苦的人,一个热衷功名、享乐至上的人,一个没有梦想,混日子的人,可以预见他的工作业绩如何。三是提升自我素养。它包括道德素养、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素养决定高度,决定境界,更决定教育公平的水平。四要拥有一种情怀。教育是有温度的事业,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教师要有情有义,大度宽容。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情怀,很容易把自己阴暗的、仇恨的、狭隘的、低俗的一面呈现给学生,影响学生,既妨碍班级公平文化的建设,又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4.关注五类群体

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补充原则,体现在班级管理中,指的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要给与更多的照顾,尤其是以下五类群体:特异体质学生、留守儿童、学困生、农民工子女、残缺和重组家庭子女。这些学生心理比一般学生更敏感,更自卑,更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因此,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积极地引导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由于这些学生相对缺少融入班集体的机会和勇气,因此,对待这五类群体的学生,老师在教育和管理的时候要更加细心和耐心,用更温暖的爱消除他们的自卑和思维定势,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融入到班级中。还要在班级组织适合他们的活动,搭建适宜他们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绽放精彩。对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献爱心活动,必须建立在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的基础上,不能让他们因接受资助而失去隐私和尊严。如果这样,孩子们在接受资助后,必然会把自己的缺陷和弱点当成包袱,甚至成为其他同学的谈资和笑料,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5.捏准五种机制

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能大大提高班级的管理效能。参与管理的老师只有拿捏好这些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能。本人结合班级管理的实践,认为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拿捏好以下五种机制:资源均享机制、机会均等机制、表扬与激励机制、隐私保护机制、兴趣特长尊重机制。这些机制都是一把双刃剑,都有过与不及的问题。如:表扬与激励机制,对于优秀的、表现突出的同学,我们要表扬,但也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于张扬的、易翘尾巴的同学除表扬外,还要加以适当的暗示;对于后进的、表现滞后的同学,在激励他们的同时,要注意你为他树立的适度的标杆,太高,望尘莫及,望洋兴叹,激励只能变成失落。只有用跳一跳、踮一踮就能够着的目标来引导他,激励他,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也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老师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公平理论,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体会到公平感,不仅对于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学生的平等观念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可行性必要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