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和论点的问题

2015-05-30 10:4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耻辱吴国论据

少洁同学问:

每次一让写议论文我就开始说明观点,然后就没有论据了,瞎写一大堆,再在结尾上莫名其妙地拐到论点上,而且作文时间不能超过半个小时,一到半个小时我就写不下去了。有次作文主题是讲努力和奋斗,但我在论据里写成了勾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在最后又把这个圆回来了。哈哈。

李梅答:(青年散文作者,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知名刊物“阅读写作”专栏作者)

谢谢少洁的坦诚,你发现了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许多同学的议论文,是画上去的叶子,只有形,没有心。观点、论据、结论简单拼接,粗枝大叶,貌合神离,说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认识。失去自己的看法,“人云亦云”是令人担忧的。

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我们的同学像是辛勤的小蚂蚁,常常挖空心思,四处捡拾,如同临冬之蚁,课内搬,课外移,材料堆积心头,“材料用时仍恨少”,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聊胜于无,而多等于无。对于那些材料,我们只是搬回来,大略地知道个生平框架而已,很少用心真正地多角度地去了解,就像茫茫人海擦肩而过的人,没有深入沟通,再见亦是陌生。

随着《平凡的世界》的热播,很多人提出要像孙少安一样奋斗,重拾奋斗的情怀。如果我们想积累这则素材,我的建议是,要真正地看一看原著,要真正进入人物孙少安身上那种有想法、能吃苦、肯担当的精神内核,与之产生深度共鸣,理解作家路遥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讲出奋斗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占有的是“伪材料”,对材料只是略知一二,缺乏深度认知,使用起来也是勉强而为之,因为知道不够,自然用起来生涩甚至无话可说,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感觉,信服力就难以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个信息时代,有选择地处理信息,加深与信息对接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只知皮毛。

那么,有了米,就可以写出好的议论文吗?(相信少洁同学也是有一粒米的)也未必。有时,“巧妇也难为有米之炊”呢。我近几年参加中高考阅卷,却发现不少考生所用材料,不能很好地为主题服务,貌合神离,似是而非。文章的材料和观点不能很好地契合,论证起来也显得苍白无力,文章看似洋洋洒洒,泼墨挥毫,却套路式、标签式呈现,不能扣合文章的中心,这就是我刚说的画上去的叶子,表面完整,却干枯无色,没有鲜活的生机。

我们来看:

冰雪为容玉作胎。是什么让他诠释着师德?是什么让她灿烂依旧?是勇气,爱的勇气奋不顾身,爱的勇气让她面向未来,微笑着面对生活,张丽莉,用高尚的师德,证明了勇气的力量。

这是考生用张丽莉老师的素材来写“勇气”这一议论文,他只是简单地搬几句颁奖词过来,看起来文句精美,既非源自于心,也无真诚的感动,更不能为主题服务。事实上,这个作者对张老师真正了解吗?她的苦痛,她的光环,没有这些了解,内心的敬畏又有多少呢?我觉得这样简单挪用式的写作是不够真诚的。

这是貌合神离,打材料运用的擦边球。有些词语,比如勇气、执着、坚守、奋斗等,这样的一些词语,在一些素材中是有交叉的,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观点,合理切入自己需要的部分,有的考生误以为,阅卷速度快,文章只要立意准确,内容填充满,即可得高分,从而忽略了对材料运用的准确度量,或者在材料数量有限时,就东拉西扯,生拼硬凑。这是极为不可取的。打考场作文的材料的擦边球,可是逃不过阅卷老师的慧眼的呢。

比如勾践卧薪尝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佐证不同的观点。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了不忘在吴国所受到的耻辱,勾践每晚都是在柴草上睡觉,吃饭之前一定要尝一口动物的苦胆。他的随从劝他不要这样,他说一个国君有两件事不能忘,便是光荣和耻辱。光荣人们愿意记住,耻辱却容易忘记。我这么做就是要告诫自己不忘亡国丧家的大耻大恨。就这样,勾践睡稻草堆,尝苦胆,不忘屈辱,终于战胜了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里取的是“勾践卧薪尝胆”,以此可以佐证“不忘耻辱”“苦心雪耻”这样的观点。

作为越国的王,他身上担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是整个国家的希望。当会稽之战失败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弃国家而不顾,给自己一个了断,也并非是错误,但他没有,为了自己的国,自己的子民,他终于采纳了范蠡的意见,决定去吴国为奴。一种特殊的使命,延伸了历史的光芒。

这段表述,是从越王勾践的“使命感”切入的,可以用来论证“担当”“不负使命”这样的观点。

舍弃,是重振旗鼓的豪迈之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吴越之战。战败的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咽下心中的苦水,重新审视自己,认清了自己,不甘心,不气馁,重振旗鼓。他放下了锦衣玉食,“卧薪尝胆”。他最终取得了成功,只因他舍弃了荣华富贵,只因他舍弃了帝王之尊,学会舍弃,就变得理智而不再迷惘,就变得豪迈而又强大,从而复国雪耻,创造了奇迹。

同样是勾践卧薪尝胆的史料,这里却被作者用来论证“学会舍弃”这一观点,恰如其分地告诉我们,舍弃,可以重振豪迈。

少洁同学,你在“努力奋斗”这样中心观点的文章里,陈述为“勾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不够恰当的,“十年”这一关键词,突出的是牢记耻辱,是雪耻有恒,材料的切入角度和观点不够吻合,不过聪明的你还是发现了这一点。关于努力和奋斗的素材很多,如果你真的喜欢勾践这个素材,我们试试这样写:

勾践不单单把国耻家辱记在心上,且每日警醒,发愤图强,努力强国。他安抚臣民,聚集贤士,鼓励生育,训练军队。二十年后,越国在他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强大,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军队也训练有素。这时,勾践为了报当年之辱,便起兵去攻打吴国,几次战斗后,吴国军队被打败,吴王夫差走投无路,只好选择了自杀。多年努力,数年发奋,终于有了雪耻的一刻。

少洁同学,请您仔细看看这几则材料在运用的时候,表述有什么不同,关键词的重心是如何落实的,你就会知道观点和材料如何做到契合,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耻辱吴国论据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吴国良花鸟画选
吴国平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真正的耻辱
耻辱戒
乌龙翻译的耻辱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