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力

2015-05-30 10:48唐佳梅
对外传播 2015年7期
关键词:驻外新闻媒体共同体

唐佳梅

中国媒体报道国际新闻的困境,不仅是记者层面的问题,也是生产常规、媒介环境维度的问题。提升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力要从微观层面提升从业者职业素养,通过思维转变与职业认同建构完成从驻外记者到全球记者的转型;从中观层面完善报道机制,优化国际报道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从从业者与机构制度两个维度探讨完善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问题。

一、从驻外记者到国际记者的转型

在新闻全球化时代,驻外记者不仅需要外语能力与报道经验,还应具备全球的新闻视野与行动能力,完成从驻外记者到国际媒体人的转型,主要目标包括转变思维模式和建构职业认同。

思维模式转型首先需要推动驻外记者对于全球视野的认识,熟悉国际报道的发展态势,了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如何影响跨国、跨文化报道。随着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界限逐渐模糊,中国记者不能固守国内与国际报道操作与思维模式的分野,而要逐渐形成新闻报道的全球视野,并在实践过程中将本土与全球互动付诸行动。具备全球视野和思维,了解不同新闻观念与伦理原则,明白跨国、跨文化报道的客观性是具有国际视角的客观性,国际报道者具有跨国的报道责任,力求促进全球公共空间的理性协商,才能超越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界限与生产模式,超越国际新闻“本土化”“国内化”的制约,分辨不同的国际报道类型,既能发掘国内新闻议题的国际视野,关联国际事件的涉华角度,也能更有效地报道去本土化的、全球话语的国际事件,提升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通过加入国际报道的实践共同体,建构“国际媒体人”的职业认同,完成从驻外记者到全球记者(global journalists)的转型。社会学家温格(Etienne Wenger)的实践共同体理论对于驻外记者建构职业认同具有启发意义。温格认为,认同本质上是在各种关系上建构发展的,参与实践是人们在学习中建构认同的基本过程,“实践共同体”是为了共同目的而形成的团体,共同体成员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参与、互动、协商、学习产生连续不断的认同建构,形成动态发展的过程。温格提出实践共同体的三种归属模式:参与(engagement)、想象(imagination)与结盟(alignment),参与模式直接经历共同体的实践,想象与结盟模式则突破时空限制,想象尝试建立新的共同体关系并从中构建自我认同,结盟通过合作进入某一更宏观的结构和事业。①

对中国记者产生影响的主要实践共同体,为其工作所在的媒体机构共同体和海外报道时形成的各国记者共同体。中国记者在这两种共同体的实践模式都包含参与、想象与结盟方式,在各自单位的机构共同体中,通过在国内编辑指导下工作直接参与共同体,通过对记者职业角色、功能、价值等不断变化的动态认知建构职业认同。同时在国际报道期间通过与各国记者竞争与比较,对“中国记者”的身份认同进行区别、想象与构建,通过加入国际记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icfj.org)等全球记者合作交流平台,对“国际报道记者”的身份认同进行区别、想象与构建,在实践中逐步完成从驻外记者到国际报道者的职业身份认同。通过上述实践共同体的学习与互动,了解自身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足,建构新的国际报道者的职业认同。

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受到国内化、本土化的制约,需要通过转变思维模式,参与实践共同体建构职业认同,促进从业者从驻外记者向国际记者转型,这是提升中国新闻媒体国际报道力的从业者路径。

二、优化中国媒体国际报道机制

机构化偏向需要制度革新来改善,解决国际新闻生产常规与媒介环境方面的问题,需要优化国际报道机制,即报道生态与报道机制的完善与建立。

报道生态环境的完善,有赖于预算与报道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国际报道规制的专业化、技术支持的普及化。较之全球范围内国际新闻的缩减趋势,中国新闻媒体的海外报道逆势增长,在媒体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记者们也通过企业赞助、机构邀请或组织合作等方式解决报道的经费问题。但是,目前的经费来源结构仍未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跨国报道需求,经费困难导致国际报道的生存危机与质量问题。另外,部分机构赞助、邀请和合作的国际报道,又存在特定诉求或商业因素影响报道客观性的伦理争议。解决经济因素给国际报道带来的生存风险问题,扩展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是完善经济环境的路径之一。

除了增加媒体的海外报道预算,尝试更多渠道,如由专注于传媒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等提供报道经费,但必须保持报道的独立性。例如,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报道中,国内的非营利性组织“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会”招募并资助多家媒体的记者赶赴尼泊尔报道,并在加德满都建立媒体报道大本营,为前去报道的中国记者提供各种采访报道协助。报道结束后,该组织在成都举办尼泊尔地震灾难报道记者工作坊,探讨公益组织资助媒体记者、协助国际新闻的有效模式。②

国际报道规制管理的专业化则是完善报道生态环境的另一保证。当国际新闻既受到“国际”因素(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又受到“国内”因素(国内各种规定与限制)的影响,报道内容、角度和立场被制约,新闻生产的品质与专业度受到影响,导致信息发布延迟或缺失、新闻采集的限制及报道内容的偏向,最终将影响中国媒体国际报道的传播效果与国际公信力的建立。如何使国际报道享有更合理的管理环境,保证信息公开、透明与自我纠错,同时又遵循必要的新闻规范,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在经费与规制环境改善的同时,普及和投入对国际报道的技术支持,加大投入提升装备,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和传播手段以达到最理想的生产和传播效果,改善报道的技术环境。

国际报道生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包括报道形态与题材的多样化,以及报道机制的项目管理化。形态和题材的多样性意味着扩展国内新闻生产的国际化视野,关注被机构化生产所忽视或遮蔽的国际新闻议题。实际上,拓展国际报道的经费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报道形态与题材的多样化。因此,推动国际报道形态和题材的多样化,不仅意味着媒体自身的改变,还应当发展多样化的报道类型作为传统国际报道形态和题材的补充,形成国际报道的立体化生产格局,通过差异化、多样化的战略布局提升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生产力。

经费来源的多样化、报道主体的多样化、报道形态的多样化与报道议题的多样化,丰富了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生态。鼓励报道形态与题材的多样化发展,为驻外记者的国际报道区别于通讯社的国际报道,为解决生存风险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值得思考的解决路径。中国新闻媒体要开辟自己的领地,避免同质化、保持独特性的方式之一,在于深度挖据本土新闻、国内新闻,站在国际的视野上去对比、分析和调查。超越“国际新闻国内化”的同时,重视“国内新闻的国际化”,即以国际的视野来报道国内新闻议题,融合本土与全球,不仅是国际报道发展的一大类型,也使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具有独特价值。

国际报道生产机制的建立完善还包括报道机制的项目管理化。报道重大突发国际事件时启动项目化的管理机制,成立专门团队负责报道规划,对报道过程提供管理支持,事后进行分析总结。无论是突发、常规或是策划国际报道,跨国、跨文化报道的特殊场域都意味着记者面临比国内报道更多的挑战,需要更全面的协助支持,团队工作与项目管理机制更加适用于国际报道。在记者自身的专业能力之外,报道机制创新能够提升国际报道的效率与质量,以团队和管理的力量帮助中国记者克服国际报道的多重困难。

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实际是本土新闻实践在“全球”与“本土”、“国际”与“国内”两种语境的碰撞、冲突、互动中不断调适与变化的过程。从“本土”记者到“国际”记者的转型,从长远来看是职业技能、职业伦理、职业观念等多维度的转变。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还包括新闻实践如何更好地从“国际”关联“本土”的问题,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如何区别于同质化的、全球化的通讯社报道,如何具有差异化的本土相关性。但是,中国记者的国际化转型与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机制完善,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媒体国际报道力的必要基础。

「注释」

①刘熠:《叙事视角下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职业认同建构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6页。

②NGO资助记者能否成为趋势?2015,安平基金微信公共账号:05.27

猜你喜欢
驻外新闻媒体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丁雪松: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
浅析高校驻外研究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困境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晚清八旗子弟出身的驻外公使群体述略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