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

2015-05-30 10:48李璐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构建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李璐

摘 要: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既能起到积极作用,又能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防范新媒体的漏洞,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网络环境等多重路径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通过“三个倡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到战略性高度,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能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高校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如何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内心,并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促进着全球化的进程与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与虚拟交相辉映的丰富世界,也不可避免地渗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使高校在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中会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主要表现为新媒体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内容势必导致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这种开放性的价值体系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武装学生的思想,但也可能因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冲击大学生的“三观”。可以说,新媒体是把双刃剑,需要我们认识它、解构它,继而才能掌控它,为我们所用。

二、新媒体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机与挑战

1.契机——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结合

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契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拓了新思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为理论灌输或课堂讲授,学生容易感到单调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地去探索知识的真谛。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身份关系被淡化,师生之间完全可以平等互动,双向交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新媒体的出现还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明确。网络是彰显个性的地方,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借助网络自由的表达思想,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无限创造力。同时,网络也是尽情释放情绪、抒发情感的场所,内向的学生能够找到出口获取帮助,重拾自信;外向的学生也能尽情展现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新媒体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有助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另外,新媒体对全球化的实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互联网拉近了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距离,使“地球村”的梦想照进现实。当代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世界、认清局势,有利于培养其国际意识,接触多元文化,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挑战——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冲击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因其是高科技的产物,加之商家的渲染,使之披上了科技、时尚、潮流等华丽的外衣,也就迎合了诸多大学生的心理。但是,盲目对新媒体的追逐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首先,频繁且又广泛地使用新媒体,容易造成工具主义倾向,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计算机、软件,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其次,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虚假信息、色情信息等,严重破坏了媒体空间的健康环境。一些大学生如果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或者缺乏自控能力,很容易被这些信息误导,导致价值观的混乱或扭曲。在虚拟的新媒体世界里,许多大学生过于追求“自我”“自由”,却不具备辨别力,极易迷失自我,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再次,高校通过新媒体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虽然多数高校设立专门的网站或网页开设“红色教育”,但其网站内容和教材上的内容没有太大区别,多数学生依然感觉枯燥乏味而不去浏览,使之形同虚设。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尚存在难以接受新媒体、不会使用新媒体等现象,这就造成教学方式的落伍、教育方式的陈旧,也就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传递。

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

1.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学生为本。新媒体时代下,教育者不能再像传统教育模式下那样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仅强调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只是简单单向的输出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接收。而是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思考为主,教师则是起引导作用。以学生为本,还要做到真正关心学生、贴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尊重他们的合理意愿,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自觉自愿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甚至激发他们提出更多更新的优秀理论。另外,应借助新媒体致力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辅导等,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流于形式。

2.配合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

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喜爱的信息传播方式,本身就具有形式多样性,所以它完全可以成为高校教育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工具,如可以开设微博、论坛,吸引大学生参与;可以开发一些课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课外时间相结合的办法施行;通过微信、QQ等互动模式探讨校园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等。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新媒体形式必能吸引多数学生参与,无形中就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但是仅仅依靠新媒体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需要从整体上架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配合采取多种教育模式使学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组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主旋律开展的高雅校园文化,借助新媒体开展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或集体表彰大会等,多种渠道并行,才能使大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内化,确立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构筑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存在随意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而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之高校在对网络舆论监管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使得网络舆论环境很难受到强有力的监督制约,甚至存在一些真空地带。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监管力度,采取科学技术措施,旗帜鲜明地防范和抵御网络腐朽思想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第一,高校应建立规范的、可操作的网络管理制度和办法。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对网络监管的根本保障,高校应当制定网络准入制度、论坛管理制度、信息审查制度等网络管理制度体系,学校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将制度落到实处。

第二,高校要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要确保网络秩序空间的健康发展,除了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依据,更要有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手段对其监管。加强对校园网、局域网、个人网页链接的审查,对学校网站中的一些论坛实行实名登记,利用防火墙和数据加密等技术方法,从源头上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

第三,高校要对校园上网环境进行有效治理。校园内寝室是学生上网的主要阵地,其中不乏一些学生通宵上网打游戏,高校网管要严格控制校园网络开放时间,使其与学生作息时间相一致。校园周边的网吧也是网络环境整治的重点,对于那些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引诱、误导学生登录不良网站的网吧,应及时配合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依法取缔。

第四,高校要引导舆论主题,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空间。除了要建立专门的网站传播党的政策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搭建主题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自由发表意见,畅谈时事,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言献策,培养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编:一 萧

猜你喜欢
构建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的构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