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策略研究

2015-05-30 10:48何立楠
中国市场 2015年6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大学生

何立楠

[摘 要]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群体,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存在许多误区和问题,因此,社会各方面必须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和社会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理性消费;策略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6.041

1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大学生消费观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其消费状况存在不少问题,但非理性消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也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注重符号消费,忽略实用消费

很多大学生的消费从本质上说是对符号本身的消费,也或者说,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只是一种作为群体成员感的满足。大学生是一群极具敏感性和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高智商群体,他们的竞争意识强,无论做什么都不想落后于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其他同学作比较以寻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攀比的心理使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超前超标地进行符号消费,从而便忽略了实用消费。

1.2 注重物质消费,忽略精神消费

大学生重视物质消费主要体现在追求品牌、新颖、时尚。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已超越生存型消费的社会条件下,日益关注的是展现自我价值,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名牌消费。选择名牌,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品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达到表现和炫耀自己的目的。大学生在重视物质享受的同时,却极大地忽略了精神消费。现代大学生不仅满足于吃饱喝足,而且越来越追求吃好玩好。谈恋爱、玩网游、买名牌花费了他们的大量生活费用,而用在书籍、辅导班上的钱却只占很小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学生精神消费意识的淡化和精神消费的缺乏。

1.3 盲目高消费和生活低消费的严重不协调

当代大学生以追求时尚和新潮作为消费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甚至于以极大满足虚荣心为价值取向。他们过分追求时尚,片面崇尚超前消费,出现价值扭曲,进而导致恶性循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以生活费用、购买学习资料和用品为主。但从消费比例看,目前大学生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休闲娱乐、感情投资等其他方面的费用过高,已明显偏离了学生消费的正常轨迹,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2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

2.1 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

当代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现象与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超前消费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地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纯净的“象牙塔”。社会规范功能丧失,使得大学生思想涣散、鉴别善恶的能力弱化、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例如,在大学校园中处心积虑积累各种所谓“关系”,视“朋友为手足”,大手大脚,“慷慨”挥霍,而不管自身的经济条件如何。

2.2 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以良好品德的培养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为根本任务,是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基的第一基础阵地。然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及我国素质教育转型期所带来的痛楚和迷茫,当下很多高校仍将学生的学习视为工作的重点。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直接培养和矫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但由于消费以及消费价值观方面内容的缺失和不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出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对大学生现实情况的真切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目的。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由于科研条件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等主客观原因,从调查实践开始的教学教研风气仍未形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仍未成体系。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国情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却缺失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不能及时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我国的消费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仍停留在观念的灌输上,忽视了大学生方法和能力的教育。很多大学生为消费问题而困惑,他们也想科学消费、合理理财,制订自己的消费计划,完备自身的消费价值观,但在高校中却很难找到这方面教育的踪影。消费知识、理财能力虽然不是生而知之,却可以通过反复长期地实践而慢慢获得。但消费价值观如果不经过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就十分容易失控和扭曲,从而使当代大学生丧失理性、缺乏规划、随心所欲、盲目消费。这些正是我国高校教育中所缺少的。

2.3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离开父母走进高校开始独立生活,其消费行为也必然带有家庭消费特点的烙印。首先,家庭经济状况制约着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家庭所属社会阶层决定着他们的消费观念、需求层次和消费习惯。其中后者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制约和影响更为直接。其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来自于对家长消费行为的模仿,而消费行为又直接影响到消费观念的形成。文化背景、家庭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最后,家长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大部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一代”,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严重缺乏生活独立性与自理能力。尤其部分在溺爱与放任型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由于父母缺乏消费教育的知识和意识,对其教育不得法甚至忽视导致他们从小便任性、自私、好逸恶劳、为所欲为,极易形成好逸恶劳的享乐消费观。

3 理性消费的引导策略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需要懂得去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而不应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为了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大学生理性消费价值观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行为不仅关乎自身的未来,也关乎民族的未来。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高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不盲目消费,不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理性消费并不是不让消费,适度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大学生可以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适度消费。

3.2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首先,净化校园内的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把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规范教师的消费行为,高校教师应身体力行,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消费环境和氛围。最后,净化社会消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尚。

3.3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理财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经济中的生存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提高运用金钱和掌握金钱规律的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应该形成自己的理财观,理智对待消费,杜绝奢侈浪费,彻底改变乱花乱用的不良习惯。

3.4 充分发挥家庭的督导与影响力量

家庭在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价值观的教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二者双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矫正其不良消费行为,促进其合理消费观念的形成。一方面,父母树立良好的消费榜样。家长要为子女树立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和合理消费的良好榜样,把握爱而不溺、宽而能严的教育原则,培养他们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和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合理供给大学生生活费用。父母的溺爱是导致大学生养成奢侈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以及教育方式不当,部分大学生从小便自私自利、任性妄为、过分依赖父母、严重缺乏独立性。因此,家长应将“无私奉献”的经济供给原则改成“适度提供”,在满足子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又要避免子女不良消费的余地。

3.5 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消费

科学消费是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的,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高校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分析高校学生心理的变动趋势,牢牢抓住影响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如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等方式,进而使大学生日渐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赵剑辉.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刘素娟.对消费观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2(6).

[3]武小莉.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2).

[4]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2(6).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