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乡土文化的“半城市化”生存

2015-06-12 14:50乔贵平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城市化天津

乔贵平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乡土文化保护是传承和弘扬老天津卫文化的重要举措。“半城市化”模式对地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乡土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断裂, 乡土意识弱化陷入身份认同危机, 文化自觉的缺失导致破坏性建设的文化灾难等问题。面对乡土传统与城镇化建设相遇的种种纠结和冲突,作为传统文化之乡,天津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启动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和乡土历史文化研究行动,相关政策措施逐渐完善,投入不断加大,在继承与创新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

[关键词]天津;乡土文化;城市化;“半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30107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①。“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伴生现象,如城市生活方式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1]截至2012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②已达52.57%,城市化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半城市化”现象。根据《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户籍城市化率为35.33%。由此可见,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出的城市化率和按照非农人口计算出的城市化率两者之间的差值高达17.24%,涉及人口达2.32亿人。“半城市化”模式对于地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农村承载的乡土文化断流,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为此,应自下而上地观察城镇化建设的“落地”情势,直面乡土传统与城镇化建设相遇的种种困境和冲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守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天津遭遇“半城市化”挑战

“半城市化”是一种“城市化的不彻底”状态,或者是一种没有彻底融入城市社会的状态。从总体看,我国内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半城市化”现象,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差值被逐步拉大,“半城市化”现象愈发明显。“半城市化”强调的是一种城市化的过渡性地域类型,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这种“半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几乎没有享受到城市市民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各种权利,他们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不能和真正的市民对等,形成公共服务的分配不公,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显然,这是一种残缺的状态,意味着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不平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天津市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经济实力。近年来,天津市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搞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趟出了一条以“宅基地换房”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三区联动”的适合城市周边的城镇化新路子[2]。天津城市化发展中也存在“半城市化”问题。2012年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出的天津城市化率已达到81.55%,而按照非农人口计算出的天津城市化率仅为62.14%,这两者之间的差值高达19.41%。根据《2012年天津市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12年底,津城常住人口总量达1413.15万人,这意味着有近268万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及享有城镇居民待遇,这部分人就是“半城市化”人口。这部分“灰色人口”在制度上没有享受完全的市民权,没有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半城市化”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与商机,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整合、社会管理和融合、文化适应等带来了诸多挑战。高质量的城市化不仅包括城镇数量的增加和不同等级城镇规模的扩大,也包括了城镇经济、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扩散,这是一个与国家政治制度变革、经济结构转型相一致的社会转型过程。因此,“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基于传承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是将文化自觉融入城市并改变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过程。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建设,既包括保护与传承农村乡土文化,保留城市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也包括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发展先进文化,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精神,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作为传统文化之乡,老天津卫乡土文化魅力无穷,天津狗不理、泥人张、杨柳青年画、老美华服饰以及侯派京剧脸谱艺术等都是天津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它积淀在人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历史事件里,凝结在一处处老民居、老字号中,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传统农民由原来的乡土生活方式向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型过程,不单单代表地理意义上的变化,更代表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乡土文化要经历断裂、缝合、再造、创新等阶段。新型城镇化进程使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建设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城市化推进中老天津卫

乡土文化的生存境遇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打破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形式的共同体和文化的“原生”属性大大削弱。“纵观整个20世纪,政府对村落的介入给原有的乡土生态带来影响,但传承乡土传统的个体及民间组织,往往会有条件地选择与政府合作,将之视作改善自身生存状态的契机。乡村社会为适应时代而形成的‘新传统,久之也成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凸显坚韧的文化适应能力。”[3]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面临着破坏性建设的文化灾难,后继乏人、传承断裂,乡土意识日渐淡化,陷入身份认同危机等问题。

(一)文化自觉的缺失导致破坏性建设的文化灾难

城市建设的设计者和决策者缺乏对农村社会的地方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而导致破坏性建设的文化灾难。大规模的城市拆迁使一些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街坊和其他历史遗产无处藏身。还有一些老街古镇由于村民的离开,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原味的文化形态已不复存在,虽然保存了原貌,但由于破坏了其人文内涵和生存环境,其所承载的文化韵味也随之消失。城市建设发展中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就是要把反映一座城市发展脉络和历史的老街巷、老民居、老字号都保留下来,让人来到这个城市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底蕴和品位。但是,现在很多城市管理者一度把“城市历史记忆”当成是阻碍城市建设和取得更多城市建设资金的阻力拆除。这些短视行为导致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情特色工艺失传,民俗风情不复存在。endprint

展现天津民俗、风物和民间文化是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塑造地区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过程是将文化自觉融入城市并改变城乡生活方式的过程,地脉与文脉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作用,标榜着一种基于传承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标榜着市民与城市在历史文化个性与其走向现代化、国际化过程中的共性、和谐与梦想,是城镇化走向‘深水区的重要条件。”[4]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效益和“看得见的”政绩,把传统文化资源当作发展负担和包袱予以拆除和丢弃。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方的历史风貌惨遭破坏和拆除,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多是些所谓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些城镇、村庄甚至都变成了“同一张脸”,建筑风格单调乏味,古朴风韵荡然无存,田园风光销声匿迹,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城市化塑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消解着乡土文化,城乡文化趋同日益明显。中国城市越来越欧美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城市化失去了文化自觉的能力,迷失了自我认同。“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刻意强调硬件方面的新型,例如新型的大楼、新型的立交桥、新型的交通工具等等。如果能够把‘人的因素引入到城市化里面来,并且成为城市化的优先考虑,那么就必然会产生方方面面的‘新型来。在城市化过程中,那些关乎人的因素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5](P204)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不再是“国际大都市” 的战略定位,而是逐渐替换为“宜居城市”、“文化城市”等。由于缺乏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长远规划,加速的城市化住宅场所没有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忽略对原始生态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自然环境渐趋恶化,对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二)乡土文化后继乏人,面临传承断裂危机

乡土社会无非就是农村社会,农村承载着对文化的孕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其根在“土”上。社会转型为农村人口提供自由流动的空间和条件,农民纷纷来到大中城市寻求非农的职业,传统的农村景象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消失,农民对真正的乡土社会、乡土情感越来越陌生,农村的文化传承功能变得不堪一击。从乡土文化传承角度看,乡土文化不仅面临着遗产后继乏人、传承断裂的危机,而且面临着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生存空间的挤占。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民间技艺,由于生产规模小,自我更新和发展能力弱,再加上生存和传承空间的狭小和破坏,陷入日渐萎缩甚至消失的境况。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离不开具体的传人来进行薪火相传。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玉成号画庄”今天的掌门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一整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卫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艺人,使得濒临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乡土文化无法自我复制,只能借助一定传承方式延续或再生。目前掌握和学习传统技艺的人才严重匮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学一项传统技艺少说也得两三年才能出师,要学有所成则周期更长,现在很少有人愿意付出这样多的精力和这么高的成本来学一门将来可能不会赚钱的手艺。特别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 现在的年轻人乡土文化意识越来越弱,考虑最多的是这些传统行业和手艺赚不赚钱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农村人来到城市生活, 乡村“空心化”,而生长于乡土间、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民俗民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乡土文化也正在加速消失。虽然乡土文化和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也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道路,传承了农村传统技艺,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是,大多数乡土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难以规模化生产、传承人才短缺等现实问题。

(三)乡土意识弱化,陷入身份认同危机

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人长期附着在土地上,具有不流动的特性。乡土文化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相对固定的,“乡土性”最根本的表现在人与空间关系的不流动性上。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乡村的封闭逐渐被打破,部分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进城务工。“近年来,村落中青壮年长期向城市的涌动和迁居(‘去村落化或‘城镇化),与村落生活的城市化转变(‘在地城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城镇化的基本特征。”[3]进入城市的农民已形成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庞大的新群体——“进城务工农民”。由于体制原因,大量进城务工农民无法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成为城市政治边缘人。在农村,因长期没时间参加农村的政治生活,成为农村政治边缘人。许多农业人口虽然在城市工作多年,但是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并在心理上获得认同,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过着迁徙式的生活。这些人既不能扎根城市,又不愿回归农村,依然游离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因为城乡差别、困难的生存条件以及种种不公平待遇,他们极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在心理上没有归属感,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片郊区变为城市,许多村庄转为城市社区,形成了失地农民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往往集中安置,形成了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上楼”对失地农民来说应该是件好事,然而,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农村文化的影响,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性的变化,导致他们一时无法转变社会角色,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茫然不知所措。在进入城市社区初期,失地农民的社会记忆依旧停留在以往农村生活的场景之中,其集中居住社区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失地农民在精神追求和生活模式等诸多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异质性,加上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居住社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导致其对所在城市缺乏归属感,好比是城市的“农村人”。因此,失地农民在初期可能存在不能良好适应城市的“陌生人社会”这一新的生活空间的状况,导致社区认同感较低,引发相对剥夺感、过客心理等社会后果,孕育着许多社会隐忧。

三、天津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乡土文化”的含义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但农村文化的传承是一贯的。作为传统文化之乡,天津市紧紧围绕“文化资源”等目标和主题,大力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在多措并举推进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和乡土历史文化研究行动,在继承与创新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endprint

(一)破除思想误区,在创新中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意义非比寻常,但它所面临的形势也是严峻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文化理念和价值判断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城市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把传统文化看作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毫不怜惜地拆除和丢弃,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传统文化面临的解构和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发展城市化不能丢掉传统文化,并且传统文化应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建设中保持其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这一思想意识的转变或将成为保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有效推力。天津老手艺泥人张彩塑,有着170年的历史,是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装饰、色彩、道具等形成了泥塑的独特风格。从2013年初,泥人张工作室将新创作的反映爱国、友善、诚信等时代主题的作品收集到一起,形成“中国梦,我的梦”系列作品,如今已经丰富到上百种。泥人张有一百六十多件优秀作品被中央文明办等采用,制作成公益广告,出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街头和地铁车站。除了泥人张彩塑,天津的“杨柳青年画”、“风筝魏”等传统民间艺术,也将传统工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时代主旋律。文物保护、古城古镇古村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软实力和助推器。利用好这个助推器,可以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在城镇化进程中蕴含着文化内涵,如农村人口聚集于城市过程中向城市文明的文化过渡问题,对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的人文考量等。如何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重建对优秀民族文化基本的判断力和日常化的亲和感,是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乡土文化贴近人民的生活,民众对它的感受真实而深刻,对民俗文化的运用通常是“常用而不觉”。享有北方“曲艺之乡”美誉的天津,相声市场为吸引年轻观众,在传统相声创作中融入大量时代元素和生活元素。在内容上,演员们精心改编,给传统相声加上富有时代特色的语言和“包袱”,听相声已经悄然成为百姓生活的新时尚。天津正大力扶持文化市场建设,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二)通过乡土文化教育提升乡土认同和培养乡土情怀

乡土,是民间智慧的宝库,是文化深藏的根系,是教育放生的沃野。乡土教育是新时期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手段和载体,是培养人们的乡土情感和乡土认同的重要形式。乡土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乡土文化的教育,它是多元文化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目前,乡土教育困难重重,乡土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乡土教育存在教师文化传承的实践自觉性不够,应试教育制约文化传承的积极性,系统的文化传承教材严重滞后,以及开展范围狭窄、形式单一、教材资料收集困难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乡土教育因其在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特殊作用,又逐渐回归到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播研究者的视线中,各种形式的乡土教育活动随之展开,一些乡土教程也应运而生。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课教学,传授技艺。同时可以借助校园、少年宫平台,将乡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开设一些与乡土文化有关的课程,还可以将乡土文化教材作为诵读内容。这样,学校通过把乡土文化引进校园,利用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走近家乡的各种民俗文化,感受体验本地的风土人情,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乡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通过乡土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让学生在与生俱来的文化土壤中逐渐成长,熏陶和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素养的文化自觉和爱国情怀。

(三)发挥对乡村社会组织性的引导与重建功能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新型社会文化组织建设,创新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让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组织体系的保障。要关注失地农民的需求,充分发挥新社区基层组织的功能,把处理好社区与家庭、人与社区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社区居委会和党组织的日常工作重点。在失地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中,聚居区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完成其角色转换的文化载体。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通过组织社区居民群众性的集会与交流活动,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模式,增强其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将乡土社区的发展权力逐步让渡于民,让乡土组织真正发挥其组织社区生活、管理社区秩序、勾连城乡关系的作用。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多采用集中安置模式,这部分社区既保留了原先的乡土型社区的传统特征,又开始逐渐具有新型城市社区的现代化特征。这一新型的城市社会尚未形成,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城中村”、社会治安等问题严重,亟须探索社区整合的新途径。“人的城镇化”的基础是人的社区化,民俗传统理应成为当代城镇化建设“社区落地”的重要构建因素。如何引导失地农民平稳地度过生存环境的变化带的来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文化震荡”期是一个事关社会稳定和社区和谐的重要问题。为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设计中,要给失地农民以文化关怀,培养对社区的文化认同。在新社区建设上,要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社区组织等,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动各类社区组织及协会组织,引导他们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以满足其精神诉求,增进相互信任等。同时,要看到厚重的乡土文化饱含了许多现代文明的基因,在社区建设中也要吸收传统乡土文化的精华和养分,如熟人社区诚信体系的构建等,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从而推动传统乡土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之间的融合,实现文化的升华。

(四)广搭平台形成乡土文化产业化的经营之路

走天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乡土文化产业,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具有老天津卫特色的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切实到位。政府不仅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力度,使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真正发挥引导、扶持、促动的作用,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同时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天津要深入发掘文化元素,做大做强以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品牌,培育戏剧脸谱、剪纸、面塑、泥塑等特色民间艺术,推动产业化经营运作,打造惠民产业。当乡土文化搭上产业快车,切实发挥传承人的领头推广作用尤为重要。发展乡土文化产业还是要以传统手艺、传统技法为核心。为切实发挥传承人的领头推广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对一些著名的民间艺人,以及带徒授艺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的传承人给予资金补助。政府也可对新入行的年轻学徒予以扶持,使他们能踏实安心地做下去。

发展是对乡土文化最好的保护,通过发展产生效益,才能让乡土文化拥有源源不断的经济和人才支撑。天津积极搭建平台,让乡土文化走出以往的小生产模式,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大产业。天津市各区县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业。同时,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以及拥有较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重点村庄,作为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促进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其成为展示和弘扬天津市优秀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庄的发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了优秀农村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丁守海.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30.

[2]李小健.天津:以“宅基地换房”趟出城镇化新路[J].中国人大,2013,(11).

[3]张士闪,李海云.“礼俗互动”传统下的主流价值重建[N].大众日报,20140209.

[4]齐骥.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荻浦样本”[J].中国发展观察,2014,(1).

[5]郑永年.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张新颜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城市化天津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天津之眼》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天津宝成博物苑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