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制约经济转型发展的因素与途径探讨

2015-06-18 09:46徐鑫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新形势

徐鑫

摘 要: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看,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迈入中枢下移的中速增长态势,且将是未来一定时间段内的经济增长常态。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重新换档,更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新形势下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因素与途径,进而为破解制约探寻发展思路。

关键词:新形势;经济转型;制约发展

从长期看,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从持续快速发展到2012年的中枢下降转折,进入中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中期看,我国经济受增长动力疲软、政策空间有限、总体产能过剩和企业负债较高等因素制约;从短期看,我国经济2014年GDP第一次突破10万亿美元,但是GDP与上年相比增长仅7.4%,是我国经济增速24年来的新低。从对我国经济发展长、中、短期分析看,我国经济已经迈入中枢下移的中速增长态势,且将是未来一定时间段内的经济增长常态。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重新换档,更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在党中央十八大会议中,描绘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蓝图,但经济转型发展是一项持久战、攻坚战,需要立足现状,着眼长远,把握经济发展态势,突破经济转型制约,加快落实经济发展升级。

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著力破解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制约,努力打造新形势经济转型发展平台。我国经济增长发展从2012年开始显著下行,结合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仍呈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存在波动不稳制约影响。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有强劲宏观经济的支撑才能顺利实现升级。如,我国近年来密集出台诸多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而研发创新也需要研究经费的支持。但是,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发展背景下,无论是国家财政经费的支持还企业研究经费的融资均受到制约。而科技创新作经济发展内动力不足,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研发整体投入不足,势必导致经济转型发展内动力疲软。其次,经济转型发展势必要求推进经济产业生态化发展,实施生态化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企业清洁化、节能化生产环保,更需要狠抓综治。但这些工作都需要雄厚稳健经济发展支持,制定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经济低碳循环化,加强环境整治力度,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承担生态综治成本,实现生态化产业发展。但也受到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亟待探寻破解之法。

二、地方经济脆弱转型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宏观政策已经逐渐改变过去刺激经济粗放型规模增长,更倾向于利用财政金融消除杠杆化,促使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但是,地方经济在转型发展中具有典型的脆弱性,集中表现为:第一,过快增长的地方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达23万亿元,与2013年6月底国际审计署公布数据增长30%。经济增长新常态下,过快增长的地方债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财政金融风险,不利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第二,趋同化、单一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很多地方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当地资源优势,属于资源性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实体经济体系难以形成多元格局,地方经济发展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地方经济发展资金融资严重依赖于地方债,致使地方经济发展再次陷入僵局。从长远经济发展看,城镇进程的发展虽然利于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但在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地方债融资发展的资源要素依赖。地方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消除杠杆化的转型压力,地方经济发展下带来的债务风险也增加了地方经济转型困难。

三、劳动力结构变化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这不仅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也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在2012年出现首次下降,其中,15岁至59岁年龄之间的劳动力人口净减少了345万人,而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则净增加了891万人;2014年年末,16岁至59岁年龄之间的劳动力人口净减少了371万人,我国劳动力人口从2012年开始持续三年呈现绝对下降趋势,可见我国劳动力人口的缩水也将成为我国未来时间段内的新常态。同时,2014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21242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10.1%,首超10%,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更加凸显。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两大结果:第一,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是劳动力资源的减少,我国人口红利的贡献趋于消退,经济增长贡献临近拐点;第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年龄将上升,而对劳动生产率增幅的贡献是递减的。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劳动力市场供给减少,劳动力成本将上升。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增强劳动力优势竞争,改变过去劳动力数量优势,需要更加关注劳动生产率,但目前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新常态将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转型实现,进而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要正确认识并适应新常态,更要剖析制约因素与途径,坚持走经济转型发展道路,严格限定政府和市场的界限,着力消除经济转型发展中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地方经济发展中政府定位服务型角色,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推进多元化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扩大改革红利,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增加社会福利,消除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矛盾阻力,深化社会改革。

参考文献:

[1]任平.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J].中国中小企业,2014(9).

[2]梁涛.探索破解制约因素 推进转型综改发展[N].太原日报,2014-08-20.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新形势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