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2015-07-03 19:32扎西卓嘎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自主能力

扎西卓嘎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尝试自主学习的探索。

关键词:自主能力;两个尊重;三个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2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自己获取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采用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本人根据多年小学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两个尊重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念。教师要站在“培养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高度,视语文教学为发展人的途径,视语文学习为人的发展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1、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生动活泼、自主和谐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一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真正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需要,这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毫无疑问,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便是触及学生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例如,阅读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有把握读得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课文中写得最好的词、句子画下来等方式,学生就会兴趣昂盎然,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2、尊重学生的体验

教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教材也不是不容质疑的文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学生就有不同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亮点,不断地加以鼓励、引导,绝不将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强加给学生。例如,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并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合理看法,说出一个问题多个答案,发展学生的个性,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要求教师采用三多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好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其显著的心理特征。对事物的认知,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让小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从多导读,少讲解、多情趣,少刻板、多民主,少特权等三个方面来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1、多导读,少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

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培养自主能力要求学生养成三种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达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的,还必须使学生养成三种学习习惯。即倾听的习惯、质疑的习惯、合作的习惯。

1、养成关于倾听的习惯

“乐于倾听”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学习习惯,在一年级第二册的教材上就有体现,在学生上课时,他们要倾听老师的讲解、提问;还要倾听同学的交流、发言。要针对别人的意见作进一步研究或质疑,前提是在别春发表意见时要虚心倾听。因此,课堂交流时,教师首先应专注倾听,做学生的楷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当同学在发言时,教师要激励学生认真听、认真想,并采用一定的“诱导模式”,比如:“他(她)读得怎样?”“你认为他(她)说得对吗?”“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这样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 胆说,逐步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2、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光是乐于倾听还不够,还要通过积极思考,针对教师的讲解或者同学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正如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对于此,教师除了做到上述“两个尊重以外”,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问”的空间,提供“问”的机会,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积极评价,并提供导向,要发展深层次的、新颖独特的问题,这样学生由模仿到接受、由发展运用到 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逐步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3、养成善于合作的习惯

教师经常通过研究讨论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活动是在相互研究讨论的合作中完成的。要想取得学习的成功,离不开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学习中训练学生学会共同承担任务,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激活学生发展需要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主体,以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这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真正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 锐.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2] 范艳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教育导报,2011

[3] 企 平,論学习方式的转变,全球教育展望[J],2001

[4] 顾明远,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J],北京教育,2000

猜你喜欢
自主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课堂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策略
我的餐盘,我做主
刍议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能力的提升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游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物理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