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之于王力《古代汉语》注解疏证

2015-07-04 20:50王丛慧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王丛慧

摘 要:王力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已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虽然至今已经重印了51次,其注解中提出了基础错误。本文利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对比,进一步校正王力《古代汉语》选文和注释中的疏误,并对已提出的错误进行梳理,这有助于该教材的修订与完善。

关键词:《古代汉语》  出土文献  疏证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本”)虽然重印了很多次,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错误。之前有不少学者对其中的错误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不过基本上都是从注释方面找错误,而忽略了出土文献的价值。本文以“王力本”中《触詟说赵太后》《庄子·胠箧》和《老子》(其四)三则文选为例,將其与出土文献中相对应的篇章罗列比对,以正其讹谬。

一、《战国纵横家书》与《触詟说赵太后》章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被整理小组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中,正好有《触龙见赵太后章》可和教材进行勘比,纠正教材中现存的错误。

(一)“触龙”与“触詟”

王力本作:“左师触詟愿见赵太后”。

《战国纵横家书》作:“左师触龙言愿见”。

《史记》本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前,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就指出“触詟”应作“触龙言”,与史记本相同。《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印证了这一看法。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注释为:“龙《赵策》作詟,合龙言两字为一。《赵世家》和《汉书·古今人表》均作触龙。宋姚氏本《战国策》在詟字下注:‘一本无言字。可见其原本也是龙言两字。”[1]76古人的书写习惯是自上而下写的,所以在传抄的过程中,很容易把龙言二字认为是一个字。故教材应据以改之。此外,还有一个争议的地方就是触龙后面究竟有没有“言”字。对于这一问题,谢政伟先生认为“龙”字后面是有“言”字的,理由主要有三个:第一,从语意角度来看,此处“言”字与上下语意甚为切合,显得不可或缺。第二,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战国策》有所参考,其中《赵世家》同样记载了触龙说服赵太后这样一段史实,此句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第三,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此句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这应该是最有力的证据。[2]这种说法是十分正确的,故教材在改正人名的过程中,不要脱去“言”字。

(二)“和”“智”之分

王力本作: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和於身”。

《战国纵横家书》作: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智於身”。

整理小组注释为:“智,通知,《赵策》与《赵世家》并作和,字形之误。《方言三》:‘知,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这是说有益身体。”[1]77裘锡圭先生在“《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章中的错字”一文中,也同意整理小组的这一观点。“知”的字形作为“    ”,而“和”的字形作为“    ”,可见二者的字形确实相似,古人在传抄中写错也很正常。从文义上来看, “和”字教材注释为:“舒适”,即触龙因为每天散步,稍微喜欢吃些食物,所以身体感到舒适。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貌似也没有“散步吃饭有益于身体健康”这一文义更贴切语境。

(三)“祸及其身”的问题

王力本作: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战国纵横家书》作:左师触龙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弗闻。”曰:“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孙。剀(岂)人主之子侯,则必不善哉……”

《史记》本作: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必不善哉?”

这里最大的一处异文就是教材本作“赵主之子孙侯者”,而帛本作“赵主之子侯者”,从所引文中的最后一句来看,显然帛本是正确的。因为“赵主之子侯者”可以与后文的“剀(岂)人主之子侯,则必不善哉”一句相互照应,而教材本前面说“子孙侯”,后面却说“子孙”,显然是不搭配的。从文义上看,“赵主之子侯者”可以和当时说话的情景相符。裘锡圭先生说:“左师见太后是为了说服太后,让她送爱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赵主之子侯者正是紧扣长安君的身份说的。从这一点看,‘孙字也不该有。”[3]388而且《史记》本最后一句也是“子侯”,可见帛本是正确的。所以教材本中“赵主之子孙侯者”和“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一句中的“孙”字是“侯”的误字。并且因为误写的关系,而在“赵主之子孙侯者”中多写了一个“侯”字。

此外还有一处明显的异文,教材本作:“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而简本作“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孙”。两者相比较,我们发现,教材中的“近者祸及身”和帛本差了一个“其”字。从后文的“远者及其子孙”来看,二者应该是互相对应的。《史记》本中也是“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所以教材本中脱了一个“其”字。至于到底是“远者及其子孙”还是“远者及其孙”,因证据不足,在此阙而不论。

(四)“念其悲远”之辨

教材本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其悲远也,亦哀之矣。

《战国纵横家书》作:媪之送燕后也,攀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矣。

《史记》本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

教材本作“念其悲远也”,而帛本作“念其远也”,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悲”字。从文句的对应关系来看,帛本更胜一筹。因为“攀其踵”,“为之泣”,“念其远”句式相协调,而若加上一个“悲”字,虽然文义上说得通,但无法与前面相互对应。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帛本是正确的。而且《史记》本也无“悲”字。这样看来,教材本不仅“悲”字是衍文,而且句读也有问题,应该改作: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

二、郭店简《老子》与《庄子·胠箧》章

王力本作: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郭店简《老子》作:绝智弃鞭(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恻(贼)亡(无)又(有)。绝伪弃怚(诈),民复(復)季(孝)子(慈)。

从中可以看出,简本与教材本中类似的话语有不同之处。教材本中是绝弃“圣智”,大盗就会停止。而简本中是绝弃“巧利”,大盗就会消失,到底哪一个更合理呢?我们需要先探讨一下,老子是否反对圣贤呢?裘锡圭先生在“郭店《老子》简初探”一文中曾指出:“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而《老子》全書中却经常以‘圣人指称道德最高的人”。早在二三十年代之间,唐兰先生就在《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中指出:“……‘圣人在今本《老子》中凡二十九见,足见老子是推崇圣人的……”[3]205唐兰先生和裘锡圭先生的这些观点都是很正确的。

从文义上看,绝弃圣贤大盗反而会更多,怎么可能会消失呢?写《庄子·胠箧》的作者可能受到反对儒墨推崇圣贤的思想的影响,或者在其时代所看到的《老子》就是已经被窜改的本子了,因此写成了:“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那么教材本的这句话是否需要改正呢? 笔者认为还是暂时不要改比较好。《胠箧》一章显然并非庄子所作,这篇文章究竟是因为作者本身反对儒家推崇圣贤,还是因为作者受已经窜改的本子的影响而误以为庄子反对尊贤,我们是无法判断的。为了保存古书原貌,还是不要轻易改动原文较好。不过,文中“绝圣弃智,大盗乃止”,这句话显然是错误的。

三、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老子》甲、乙本与《老子》(其四)章

王力本《老子》其四:“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徙)。”

这里的一处异文是教材本“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中有“不”字,而帛本没有“不”字。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认为:“远与重对言,作动词用,远徙尤言避免迁徙。”[4]本文同意这种看法。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如果有“不”字的话,与后文的文义不符合。“不远徙”就是不向远处迁徙,但言外之意老子还是同意迁徙的,只不过不同意“远徙”罢了。既然同意迁徙,那人民又怎么能安居乐业,这与后文的“安其居”之义相悖。二是从老子的“无为”思想来看,老子也不会同意迁徙的。首先我们要理解老子提出“无为”的原因。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当时不义的战争非常多,给人民造成的伤害也非常大。这一点高从容先生在《略论老子无为思想》一文中表述得很清楚:“西周末期,天下诸侯互相攻伐,战乱频仍,社会极为动荡。春秋计242年,列国军事行动达483次,朝聘盟会450次,而这些朝聘盟会大多也是军事行动的前奏或后续;周朝有140多个诸侯国,绝大多数小国在春秋时代被灭亡。大国之间也战争不断,战争规模也很大:‘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离娄下》)各国诸侯内部也矛盾百出,战斗不休。“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些错综复杂的斗争所造成的灾难也最终都落到了劳动人民的身上。”[5]可见当时的斗争有多么激烈,而这些战争会使人民不断地迁徙,人民也就无法安居乐业。

所以老子提出“无为”的思想,是想让统治者减轻赋税徭役,减少战争,不再压迫人民,让人民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当中。老子反对迁徙的实质是反对统治者的暴政和他们发起的不义战争。如果没有了这些战争和压迫,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也就不用迁徙了。可以说《老子》第八十章是老子按照“无为”的思想,给统治者设计的理想王国。通行本中说的“不远徙”并不符合老子所构想的世界,这里的“不”字是衍文,应该依简帛本作:“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远徙。”

四、结语

上面所举的这些错误都是《古代汉语》中正文至今还没有修正过来的,还有很多注释方面的错误,许多学者也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所以下次再重订《古代汉语》的时候,希望这些错误会得到纠正。此外,出土文献在校正古书方面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在利用新出土文献校勘、解读古书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6] 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2] 谢政伟.“詟”实为“龙言”二字之误——《触龙说赵太后》校勘一则[J].语文建设,2008(9):48-49.

[3]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8.

[5] 高从容.略论老子无为思想[J].绥化学院学报,2005,25(4):15-17.

[6] 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N].光明日报,2013-11-14(11).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西藏大学为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