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

2015-07-04 06:58莫文沁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国民性日本

莫文沁

摘 要:本尼狄克特的《菊与刀》成书于上个世纪40年代,是研究日本文化必读的经典著作。本文分析了《菊与刀》中所阐述的日本国民性,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借此更好地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

关键词:《菊与刀》  本尼狄克特  日本  国民性

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本尼狄克特所著的《菊与刀》是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的鼻祖,至今依然对日本人的修养产生着巨大影响,为我们了解日本的国民性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一、《菊与刀》中的日本国民性

(一)矛盾的性格特征

“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狄克特以“菊”和“刀”命名象征着日本人矛盾的性格。“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好新”。本尼狄克特认为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都能通过“各就其位”原则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内部合理统一。而这种二重性特征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产业经济方面,日本政府大力扶持的大型企业与备受冷落的小型企业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日本经济的二重性。在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大批像夏目簌石、二叶亭四迷那样既拥有杰出的东方文化教养,又倡导西方先进文明的先驱者。在文化科技方面,日本在保留着绚丽多彩的东方传统文化的同时,领导着先进科学技术的潮流。

(二)独特的“义理”“人情”

「義理」(情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准则,含有公的意味。《菊与刀》中分析道:“日本人常说,‘最难承受的是情义。一个人必须报答情义,正如他必须报答义务;在世界各类文化中,人类学家发现了许多种奇怪的道德义务,而日本的情义是最奇怪的。它只属于日本。”“这是日本自有的道义类型,如果不把它考虑进来,我们就无法理解日本人的行为规则。”与此相对,「人情」(人之常情)是任何人都具有的对自己以及家人的情感,含有私的意味。日本人认为“义理”比“人情”更重要。在日本的民间故事、小说或戏剧中,主人公经常因深陷“义理”与“人情”之间左右为难而苦恼。被誉为日本真正民族史诗的歌舞伎《忠臣藏》就是极端克制“人情”而贯彻“义理”的例子。其中,四十七武士为了对主人的“义理”而牺牲一切“人情”,包括名声、父亲、妻子、妹妹、正义,最后献出生命的行为,强烈扣动着日本人的心弦。而在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中,每逢中元节、岁末以及婚丧嫁娶时的礼尚往来,都深深渗透着“义理”“人情”观念。

(三)重羞耻感的文化

关于日本人的羞耻感,《菊与刀》中写道:“羞耻是对别人的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被公开嘲笑或拒绝,或者是因为他幻想着自己被嘲笑。无论是哪种情况,羞耻都是有效的制裁手段。”“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羞耻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意味着,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看公众对自己的评价。”当然,本尼狄克特认为日本人也具有罪孽感,只是比起罪的意识,日本人更重视羞耻感,第一次将日本社会的文化界定为“羞耻文化”。

语言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日语中表示羞耻、难为情的词语特别多,例如:恥じ(羞耻、丢脸)、恥じる(害羞)、恥じ入る(非常羞耻)、恥かしい(害羞、惭愧)、恥さらし(丢丑)、てれくさい(害羞、不好意思)等。其中,像「恥知らず」(恬不知耻)这样的语言,如果用于辱骂男性,若是在过去的武士时代,辱骂者必须作好决斗的思想准备。即使在现在,这也是相当激烈的措辞。正如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先生在《日本语》中写的一样:“日本人にとっては恥をかかるようにというのが毎日の行動を規定する根本精神である(对日本人来说,不能丢脸是指导自己每天行为的根本准则)”。

二、日本国民性形成的原因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形成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菊与刀》中所描述的日本独特的国民性也是在日本列岛独特的风土人情中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

(一)教育的不连贯性

本尼狄克特认为日本国民性中的种种特质是由于日本人特殊的教育方式,特别是童年教育的不连贯性造成的。日本人的人生如同一根U形曲线,两头大,底部浅。日本人幼儿时期在娇惯中成长,享受着最大程度的自由和任性;过了幼儿期,限制逐渐加强,根据男女、身份、尊卑、等级严格约束,并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灌输羞耻意识;到了壮年期,在自主的程度上会达到最低点,并且这种低水平要延续许多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限制会伴随一生,一过六十岁,这条曲线又会逐渐上升,老年男女跟幼年期的儿童一样,享受特权和自由,不受羞耻感的牵制。由于童年时期的肆意纵情教育在日本人的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之懂事后的严加管束引发的内心的紧张和冲突,造成了日本国民性中根深蒂固的“菊”与“刀”的二重性。

(二)岛国的地理环境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境内山多坡陡、耕地面积十分有限,矿产资源贫乏。此外,气候多变,每当梅雨、台风来袭,连绵不断的暴雨常引发山崩、决堤。再加上日本列岛处在环太平洋西岸火山、地震带,全境火山活跃、地震频繁,每年可感知的大小地震达千次以上。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为了维护自身生存的权力,不得不拥有“胳膊扭不过大腿”的妥协思想,尽量“以和为贵”团结联合起来,安于本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避免因争夺不多的资源而更加内耗。他们结成“各就其位”的序列社会,将克制私(代表“人情”)维护公(代表“义理”)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共同协作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

(三)集团主义的影响

日本历史上,长期处在农耕社会背景下,无论是种植水稻、修筑水渠还是建设道路,都离不开全村的集体劳作。「村(むら)」与「群(むれ)」有关,村庄的群体行为,是日本集团主义社会形成的基础。受这种意识影响,不论哪一个体,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言行损害集体的和谐。因为人们对待那些与集体唱反调的人会如同「出た釘は打たれる」(枪打出头鸟)一般,甚至会受到「村八分」(日本古代村民对违反村规的人家断绝来往)的处罚。所以,在集团中个体总是更重视他人的目光,覺得自己随时随地被看到,保持着高度的自觉意识,使自己的行为顺从集体的意向。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使日本人做任何事情,都看重公众对自己的评价,依赖于别人的认可,渴望成功,害怕失败遭人嘲笑而带来的羞耻感。

三、结语

本尼狄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和国民性格,尽管她对日本文化的细节上也存在着误解和偏见,但是整体构思还是有说服力的。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看待《菊与刀》中所阐述的日本国民性,以达到加深了解、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露丝·本尼狄克特.菊与刀[M].北塔,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94,58-159.

[2]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 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4] 吴鲁鄂,张杭萍.美丽的岛国——日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 靳卫卫.走进日本:透视日本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国民性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国民性”问题的教育视角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浅论国民性养成的起点在儿童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