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传播对农民群体的意义及方法分析

2015-07-13 01:11顾志谦
海峡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普农民工

顾志谦



科普传播对农民群体的意义及方法分析

顾志谦

滨州市科技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需求不断增长。作为社会基础建设者的农民群体,科学素养的缺乏已制约了个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尤其是农民工普及科学知识显得尤为紧迫,提升农民群体科学素养是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传播要适合农民群体自身实际条件,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为农民群体科普传播提供了政策性和制度性保障,进而体现出科技成果为民所享、为民所用,推动公众公共权利均等化原则的落实。

科学素养 科普传播 农民工 公众科学素养 新农村建设

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强调: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工作。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特别是占中国劳动力人口70%的农民科学素质,对于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和作用。

1 向农民群体进行科普传播,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2 农民群体科学素养是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除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外,在国内也存在严重的地域差异和职业群体差异。其中,东部公民比西部素养要高,学生的素养高达11.42%,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4.55%,而农林劳动者仅为0.04%。

2005年,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8%的公众没有参观过展览馆、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对于没去的原因,有56%的人选择了“本地没有”。科技部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科普场馆使用效率偏低,科技场馆的平均建设效率约仅为33.54%(展厅面积∕建筑面积),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标准(50%);绝大多数场馆的实际接待人数均小于设计接待能力,有的场馆甚至低于20%。

2011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比2005年(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质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05年的0.72%提高到2010年的1.51%。

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不同职业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广大农民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匮乏尤为明显。

3 农民工是农民群体最活跃、最易普及的优先群体

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3年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609元。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他们依旧属于农民,但是,他们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工作在城市,农民工也包含户口在农村、工作在城市的专科、本科高学历人才。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水平,否则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或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一般农民相比,农民工群体的视野相对开阔,在农村中的地位明显比一般农民高。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8%。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分别占88.4%和93.8%。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本地农民工,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最高,也是最具潜力的农民工群体。在城乡二元化鸿沟仍旧难以逾越的当下,外出务工仍旧是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农民工作为农民群体中最活跃、最易普及的优先群体,理应优先发展、快速发展。

4 当前农民群体科普传播存在的诸多问题

当前,国家和地方经过多年积极努力,在发现农村艺人、村里的种植大户、养殖状元、行家里手等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农民工科普流动站、社区科普书屋、村居科普宣传栏、科普广播站等硬件建设有所提高,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春风计划、科普进村居、全国科普日等多种形式涌现,让农民群体看到了希望,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临的诸多问题。

4.1 科普传播软硬件投入不够。科普传播资金短缺、科普场所少,硬件设施不到位,国家对科普宣传的投入太低、上级政策落实到地方力度不够、社会科普氛围不足,现有的硬件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农民在大量的农闲时节无去处。

4.2 农村科普信息内容更换周期太长。当前的及时信息滞后,单调的展示形式、枯燥的被动宣传,选择内容吸引力不够,与农民朋友的生活和生产关系结合不够密切,还不能满足群众自身内在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4.3 缺乏农村科普人才。农村科普负责人人才稀缺,激励选优措施薄弱,管理体系未设立,未能树立起农村科普带头人形象,未能为他们建立良好的发展平台,真正调动农村领头人的模范作用。

4.4 高科技企业和人才与农村对接项目少。领导下乡与干部支农包村重经济建设,形象工程严重,科普教育不够深入,持续力不足,只为完成计划任务,浮于表面,抓落实不足。

4.5 科普专家作家少。高层次科技专家较少参与科普,科普类与创新益智类节目少,对科学的传播力度不够。全国政协委员王庭大在对164名科研院所研究员进行调查后发现,53.04%的科研人员没有参与过科普工作,28.66%的科研人员只参与过一次科普活动。“有80%以上的研究员每年没有参与或很少参与科普工作。”欧阳自远曾告诉记者,他十分看重科普传播,即使工作再忙,每年也要平均做50场科普报告,并花大量时间撰写科普性书籍,但这样的科学家少之又少。

4.6 科普场馆数量少。我国上规模的科技类博物馆数量现在已经达到721家。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建有科普活动站27万多个,活动面积超过1160万平方米。通过对没有去这些科普设施和科普场馆参观的原因调查显示,“本地没有”占第一位,比例为56.0%,“不感兴趣”和“不知道在哪”占第二位和第三位。科普场馆投入较大,运营成本高,已建设的科普场馆如何吸纳农民群体,我们能否为农民工开绿灯?能否有属于他们的节日?

4.7 科普传媒数量少,传播受限。作为科学传播的主要媒介,电视和手机因为市场化运作传播功能受限。数字电视收费高,更多的农民和租房农民工已放弃看电视,我国的手机流量计费方式能否助力农村科普,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5 农民群体科普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由于农民群体对新生事物接受慢,知识基础薄弱,思想观念滞后,对他们的科普传播要坚持持续开展、内容要贴近身边的生活,尽可能采用他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应当是无处不在的。”徐善衍说。

5.1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新生媒介传播功能,为科普传播增翼

大众媒体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应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领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中发挥导向作用,要加强科普传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以传播科学思想和知识为己任的科技类媒体,更是负有重要的责任,在科普宣传中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有效地引导新生媒介进行科普传播。韩启德主席在中国科协年会上特别强调,科协的科普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需求仍然不相称,当务之急是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作用。人们已经习惯拿着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分享身边出现的新生事物和热点问题。我国手机网民达5.57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随着智能手机的价格降低,将会得到更广的普及。利用微信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现实,我们能否利用好微信这一平台实现科学普及。要发挥科协系统人才和平台的作用,对网络、微信等快速传播的科学现象、科学常识进行正确导向,也有义务为公众进行科学解释,防止网络谣传带来的负面影响。

5.2 选择农民群体喜欢的内容和方式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发现,公众对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等科技发展信息的感兴趣比例分别达到54.5%、50.9%和45.9%。除科技发展信息以外,公众最感兴趣的信息分别是健康与卫生保健、农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另外,约半数的公众对防灾与减灾、生产适用技术、环境污染与治理、文化与科技教育等与生活、工作贴近的信息也表示很感兴趣。

农民科学传播必须要有做到“四活”:一是内容要活。多选择民众感兴趣的、贴近生产生活的、紧跟时代发展的、有故事的、通俗易懂的知识。二是模式要活。可以采取“学校+园区”、农技推广体系、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等模式,大力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项目库建设。三是手段要活。传统的讲解、现场讲授、多媒体教学、土专家传授等多种手段结合运用,充分发挥科协人才优势,切实服务于基层。四是方法要活。可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讨论、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座谈讨论与岗位竞赛相结合等方法。改变以往只把受众当作接授知识的对象,开展双向沟通,注意信息反馈,把受众最终接受信息最佳程度作为评价标准,以寻找科学传播取得最佳效果的方法与途径。

受众是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如果他们把自己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之后,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或大众传播再次转传于他人,他们就成了下一级传播活动的传播者。

5.3 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民田间学校、科技专家大院和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一要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实用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加强对农民道德文化、法律知识的传播。二要对农村的基层干部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加强培训,培养一批农村能人带动地方发展,利用身边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三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队伍在推进农村科普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村官参与到农村科普宣传员队伍,发挥远程教育站点网络优势,完善农村科普网络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农民工教育促进会开展的科普活动和浙江桐乡县村官的科普工作就走在了全国前列。

5.4 积极搭建农村文化平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和充实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正如中国科学院沈善普博士所说,“要像搞希望工程那样搞科普。”也如王庭大所说,“要像重视创新一样重视科普工作,要像抓科技创新那样抓好科学普及”。通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融合的速度;积极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古镇、民族文化村;大力发展农民体育运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体育生活。山东滨州科协开展的夜间农民科普讲堂、千米科普画廊工程,滨州开发区的农民运动会,推出挑担子、独轮车载物、扭秧歌、跳大绳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比赛项目,传播了科普知识,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1] 李群, 许佳军. 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 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课题组. 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专题报告, 2006.

[3] 孔庆华, 曲彬赫. 现代科普传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 科技传播, 2010(4): 100-102.

[4]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基于北京地区农民工的样本[EB/OL]. 中国网. 2008-06-04.

[5] 赵邦宏. 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思考[J]. 农民日报, 2012-03 -21.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普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