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及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2015-07-13 01:11原寿基
海峡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高血压教育

原寿基



健康及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原寿基

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和基本要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羸弱”。健康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体格健壮、心理健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健康是人生的首要财富,是社会的根本资源,也是国民的基本素质。健康历来是各国政府和公众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因为健康对国家而言就是GDP,没有健康,劳动力得不到保护,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健康也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健康不仅表示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达到不生病,少生病,身心健康的目的十分重要。本文就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健康教育创新方法作初步探讨。

1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有关研究表明,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4大因素,其中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以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投入产出比很高。美国通过30 年的努力,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获得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健康促进的投入产出比为1︰6。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列为改善人群健康状况的首选策略。

不良行为对健康影响最大。目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影响寿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人们无法找到病原微生物,却发现其中60%~70%是由社会因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的。我国人群中最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吸烟、酗酒、吸毒、偏食、不正当性行为、少运动等生活方式等。

2002 年《中国居民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的《综合报告》再次揭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盐饮食、少运动以及膳食不平衡等不良行为。其中,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或等于12g的人与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6g的人相比,其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4%,如果食盐摄入量大于或等于18g,其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27%;同样,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饮酒量越大,人群患高血压、高胆固醇及高甘油三酯的风险越高。与不饮酒或每天摄入酒精量小于20g的人相比,每日摄入酒精量大于或等于60g者,其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的风险,分别增加77%、33%、136%和56%。此外,体力活动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业余静态生活时间,即用看电视、阅读、使用电脑和电子游戏机时间越长,人们的体重指数越大,血压越高,血糖和血脂均显著升高。与每日静态生活时间不足1小时的人相比,静态生活生活时间超过4小时者的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1倍,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8%,糖尿病患病率增加50%,高胆固醇患病率增加80%,高甘油三酯患病率则增加近70%。其中,看电视时间与上述慢性病关系最为密切,每天看电视4小时以上者,超重/肥胖、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比每天看电视不足1小时者分别增加89%、69%、66%、46%与19%。同样,上班静坐时间越长,超重/肥胖、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患病危险越高。与上班时静坐时间比例小于30%的人相比,静坐时间超过60%者,超重/肥胖、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相对风险分别增加20%、34%和22%。步行上、下班者患各种相关慢性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与其相比,坐车上、下班者患有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了18%,其他慢性病的患病风险也有所增加。此外,膳食不平衡、脂肪供能比越高的人,其空腹血糖、血浆总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升高,相应人群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的患病风险也越高。而且随着人们条件的改善,超重者日渐增多,超重成为一大致病原因。超重人群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脂肪肝、乳腺癌等高于一般人群。

恶性肿瘤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关系更为密切。有150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均证明,肺癌与吸烟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吸卷烟可提高肺癌死亡率10倍以上。吸烟与肺癌危险度的关系,同烟草种类、开始吸烟年龄、吸烟年限和吸烟量有关。而饮酒与口腔癌、咽癌、喉癌、直肠癌有关。长期饮酒可导致肝硬化,继而发生肝癌。饮酒为肝硬化、食管癌、咽癌、胃癌、肝炎、高血压等的危险因素。人在醉酒后往往发生事端,有的甚至犯罪,酒后开车易发生车祸等。饮酒又使得吸烟者罹患某些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更高。此外,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饮食结构不合里、进食方法不科学以及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食物中含有各种致癌物质等,大约导致了1/3癌症的发生。来自全球的相关分析显示,动物脂肪和肉类可增加乳腺癌、结肠癌与前列腺癌的患病机会;精制、缺少纤维素的食物增加了患结肠癌的危险;食物中长期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可造成患食管癌和胃癌的危险性增加;习惯食用霉变粮食者,发生肝癌、食管癌的危险性增加;长期摄入某些烟熏、腌制食物,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饮用沟塘水癌的发病率是饮用河水或深井水者的3倍以上。总之,营养不良、不安全饮用水、不良环境卫生和不良的个人及家庭卫生、不安全的性行为、吸烟、饮酒、职业危害、高血压、缺少运动、药物滥用和空气污染,被认为是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即使是那些可能引起大众恐慌和影响社会安定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结核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虽然其致病的直接原因是某种病原微生物,但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又都与人类某种不卫生的行为有关。如艾滋病通过不安全的性生活、输入未经检测的血和血制品、共用没有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以及共用注射器吸毒等传播。再比如霍乱,只发生在饮食不卫生的个体上,患病的人中有的是吃了没有煮熟的食物,有的是饭前、便后没有洗手,有的是喝生水。结核病同样与人类随地吐痰,没有正确求医,没有按医嘱服药等不良行为关系密切,伤害包括各种交通事故等,更是与人类的不安全行为关系密切,比如道路安全与司机的快速行驶、酒后开车以及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不使用安全带等行为直接相关。以上可见,健康与生活方式和习惯密切相关。

2 健康教育能够引起人们不良行为的改变

教育的作用是使对象顿悟及思考,然后做出明智的选择。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健康教育能够使民众有机会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如何改善自己的健康状态,并付诸行动。芬兰有一个省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1972 年,该省开始实施综合性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规划,5 年内用于健康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经费投入了100万美元。此后,该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溢血发生偏瘫的患者数目大幅度减少,总共节省了600万美元的医疗支出。

20世纪70 年代末,美国在慢性病防治策略中应用了健康教育手段。到 1985 年,美国有91%的人知道高血压可导致冠心病,有77%的人知道高血压可导致中风,有74%的人能主动测量血压,养成了“三低”(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习惯,结果有效控制了高血压的危害。据统计,1978 年以来,美国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下降10%,中风死亡率下降 25%。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评估认为,通过健康教育改变行为,可以预防47%的早死,而通过改进医疗手段可预防的早死仅为11%;通过调节环境因素,可以预防另外17%人的早死。该评估资料还证明,健康教育的开展,改变了不良的行为、降低了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结果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49%;减少吸烟,每年可减少40万人死于癌症、心脏病、肺病和中风;通过安全健康教育和防止自杀的健康教育,每年可减少35万人死于意外伤害;通过性教育和安全的性行为,每年可减少3万人死亡,并可以减少许多新生儿感染艾滋病病毒( HIV)和梅毒。

3 “知信行”模式是实施大众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由于群众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养成率的低下,不少人死于无知。如果能够动员群众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而且能够在投入不多的条件下有效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和疾病监测是预防与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还提出:支持发展以证据为基础的健康促进活动,把健康促进列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最优先重点之—。为使健康教育和促进收到更好效果,“知信行”模式是大众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知信行”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模式,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这其中,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以吸烟有害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把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引发的疾病以及与吸烟有关的死亡数字等知识传授给群众;群众接受知识,通过思考,加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吸烟的健康行为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健康信念模式在产生促进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行为方式感到害怕(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其次,让人们坚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最后,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

据最近一项公众对健康知识需求倾向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最需要的健康知识是:保健技能类(84%)、慢性病知识(70%)、婚育知识(54%)、吸烟与健康知识(44%)、意外伤害知识(42%)、传染病知识(占41%)。人群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媒体、报纸和网络媒介。为此,要加强对保健技能、慢性病、婚育知识等生活与健康、食物与营养、保健等方面传播材料制作和科普书籍等资料出版工作,加强与电视和网络、报刊等传播部门的合作,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

为推进健康教育“知信行”方法的落实,建议政府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2013 年 6月,在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我们要大力倡导,加以实施,重点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关注和重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建立起沟通协调机制;二是推动政府各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将健康影响评价作为政策制定的前置条件,充分考虑政策对健康和健康公平的影响,真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三是动员社会各界重视健康、关注健康,将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来看待;四是卫生计生部门要发挥作用,开展健康倾向评价,为制定改善人群健康和健康公平的公共政策提出决策依据。

二是全力推动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根据 2008 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健康素养包括基本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行为、基本技能三大部分,共 66 条。掌握了这66 条,可以说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健康素养。整体来讲,目前人们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2012 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8.8%,也就是说100个人中,不到 9人掌握基本健康知识与技能。健康水平既是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反映,也是对卫生计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我们的卫生计生事业,归根到底是要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大力实施“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每年选择一个主题,与相关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促进健康行为形成。组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开展西藏和四川省藏区健康促进工程,依托 12320和12356 卫生计生服务热线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计生科普宣传,努力营造健康文化。

三是积极净化健康科普环境。要联合有关部门对可能误导公众的信息进行整治,特别清理虚假、夸大广告和以新闻专版、专题节目形式出现的软广告,同时,搭建媒体和专家科普联盟等平台,传播科学的保健知识,提高群众鉴别虚假广告的能力。北京等地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对健康科普专家的准入和审核制度。严格执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管理办法,规范和促进健康知识通过互联网传播。研究发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类健康服务业的措施,鼓励发展健康务业的同时,规范行业运行,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居民健康权益。

四是推进控烟履约工作。我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吸烟人口超过3亿,暴露二手烟者7.4亿。吸烟可以导致多种肿瘤等慢性病和死亡,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人数超过100万。烟草控制对于防控慢性病,减少吸烟相关疾病和死亡,节约医疗资源,维护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国家的控烟形势不容乐观,2012 年烟草行业上交的税高达7166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推进控烟履约工作,卫生计生系统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立法。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天津、深圳、长春等地修订或制定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2013 年,国务院法制办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列入三类立法计划。二是开展无烟卫生计生系统创建活动。三是加强控烟宣传和健康教育,如开展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和世界无烟日宣传,传播吸烟危害健康知识。四是加强烟草流动监测。五是加强临床戒烟服务能力建设,如规范戒烟门诊,推广全国戒烟咨询热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布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领导干部带头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党政机关实现无烟,我们要全面贯彻和落实。

卫生部门继续发扬传统有效方法,进一步落实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使群众自觉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要普及到广大群众中,贯彻到行动中。

现有广泛使用的健康教育方法继续巩固提高,如在风景区、旅游区、医疗机构、社区及乡镇等公共场所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刊登医学防病和卫生保健知识,与电视、广播和报刊合作,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请医疗机构医生,对病人治病同时,能嘱咐几句相关预防知识,并发保健处方;对各电视台等传媒养生节目及广告等加强管理,进行必要干预,纠正不科学和误导大众的做法。

猜你喜欢
高血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这些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你知道吗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