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设计 多元融合 构建生态美育体验场

2015-07-22 04:40朱新月
中小学德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师生

朱新月

“体验是教育的本体,是生存实践的本体,要从生态之道出发重建人类社会和生命生存的价值、生存实践方式的合伦理性,强调三重生态(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圆融互摄,陶养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体验理论的这一核心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新的方法论。作为一所以美育为特色的学校,我们着重开发体验者成长和教育环境中丰富的生态美育资源,挖掘和凸显人格美的生成体验,并使之融合贯通,构建起有魅力的生态美育体验场。

一、历史与现实融合:整体设计生态美育体系

学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体现了纵深历史和高位现实的融合。成立于三十年前的红领巾歌舞团所展现的艺术特色是学校美育特色的发端,经过艺术教育实施阶段,审美教育发展阶段,现正走向以美育人的拓展阶段。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成长,让学校在美的创造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将审美教育融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程,以美育促进五育的和谐发展,即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心,实现美育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物质环境的深度融合。

学校的生态美育体系由美育观念体系和美育实践体系构成。美育观念体系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努力建设基础坚实、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育人目标(语言蕴美、仪表求美、行为融美、心灵塑美、人格立美),校训(做最好的自己,创更美的人生),教风(厚德树人,博学美教)以及具有鲜明美育个性的校徽、校歌等;美育实践体系则包括:校园环境的审美化、课堂教学审美化、德育活动审美化、师生活动审美化、学校管理审美化。

二、理念与实践融合:形成生态美育体验场

“生态体验是基于体验者的生态阅历,导引他进入一定的生态情景中,在一种生态互摄的基础上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的动态变化,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其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境界。”审美教育本身就兼具感性和理性的特征,需要在一个具体感性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在拥有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对话,就问题展开思辨式学习,这实质上就是生态体验教育的基本实践模式。学校通过构建生态美育体验场,增强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塑造完美人格,引领师生身心和谐成长。

1.以美引善,凸显人格美的生态德育

学校力求使学生在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生态审美体验场中,陶冶真的心性,铸就善的人品,形成美的人格。学校在 “承人之美、成人之美、呈人之美” 的育人目标下,通过体验主题教育方式、活动探究教育方式等生态体验方法开展了序列活动:

(1)体验主题方式推进。围绕学生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道德事件进行筛选和组织,开发生成生态德育所需要的教育主题,形成了三大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礼仪常规主题教育活动,即“传承中华美德,争做五美少年”为主题的序列活动;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三月学雷锋、四月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等等;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即与社区、环保局接洽,开展参观污水处理厂及其他环保活动,有效地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

(2)活动探究方式推进。寓生态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以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为主要内容学生系列活动,即:走进美的世界——形成以美为中心的创新活动系列,探究美的历程——开展艺术文化研究活动,表达美的感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体验语言之美、交际之美,以美的语言表达美的感受。

2.以美启真,形成科学美的生态课程

要求教师用美学的眼光来思考课堂教学诸要素,在教学设计上追求创造与科学之美,在教学目标上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之美,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审美因素,在教学结构上体现严谨逻辑之美,在教学评价上体现仁厚关爱情感之美。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的创造性审美体验场,以轻松、高效地完成各科教学教育任务。

(1)打造生态审美课堂。学校形成了审美化学科体系的一大标准、五大目标、四大策略。一个标准即《赛小审美化课堂教学评价细则》。五个目标即教学目标审美化、教学内容审美化、教学环境审美化、教学方法审美化、教学活动审美化。四大策略即激活审美情感的策略、创设审美情境的策略、协调审美关系的策略、强化审美体验的策略。对标准、目标、策略进行深入解读后,开展了语艺、数艺、科艺、体艺等渗透型课的研究,深入阐述审美化策略对本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实施原则和方法,并对具体课例作出了可操作性的引路指导,形成了《审美化教学策略在各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专辑。

(2)构建生态美育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生态审美认知的提高和生态审美素养的培养,学校制定了“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成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就生态美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导向、内容框架、实施原则和校本评价进行了初步设计,使校本课程成为强化学生生态审美体验的载体之一。着眼于学生科学思维素养、人文审美素养等核心素养培养,开设了艺术技能训练、科学与艺术、生活与艺术五大门类近三十门课程,通过开发特色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生态美育校本课程体系,增强了学校课程总体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以美创境,构筑和谐美的生态环境

(1)和谐美的类生态。学校管理只有体察师生的内心,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生命激情,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位师生都予以充分的关怀,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位师生向往的、具有和谐美的精神家园。为此,学校力求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追求制度的人性化,形成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并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强化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共同的目标追求及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加强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相互给予更大的空间与更大的自由度,形成了和谐美的的校园人际心理环境。

(2)自然韵致精美的生态环境。遵循“整体规划,凸显美育,细节设计,彰显人文”的原则,从生态美的角度对校园进行了立面文化、办公文化、走廊文化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新建的教学楼上点缀的五线谱及竖起的音符造型,给人以韵律流动的美感。教室的色彩、文化装饰和鲜花绿色植物的点缀,使得赛小学生教室别具情趣。还有从艺术美的角度设计装饰出一间间春意盎然的专用教室,一间间温馨雅致的办公室,这种涵咏生态思想,凸显美育的环境,形成了“校园处处皆美育,师生时时受熏陶”的氛围。

三、特色与品牌融合:促进生态美育高位发展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要臻于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之境,就要本着以人为本、生态陶养的价值取向,遵循生态之道和生命之道,让师生时时沉浸在生态美育文化的体验之中,能感受到生态自在、美善和谐的价值意趣。

1.在坚守中超越——特色发展

学校综合性主导课题都是以美育为主线展开的,在经过“充分发挥美育整体功能,着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学校美育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等几轮课题后,我们由研究“美育功能”发展到“生命美育场”的构建。“十二五”的课题确定为“实施生态美育,提升生命质量”,把生态美育界定为使学生感悟、认识其生命美感的形态和生命审美的价值的教育,努力让传统美育转化为唤醒生命的生态美育,构建起生命的美育场。

2.在研究中实践——铸就品牌

构建生态美育场,形成生态美育文化,其复杂性、综合性和生成性决定了,研究应在行动中进行,在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研究中形成的理念观点转化为学校生态美育建设的实践,进而提升学校美育文化的品质,在共同开展特色科研行动研究中形成美的氛围、风气,实现生态美育品牌的构建。

3.在融合中提升——文化自觉

生命美育不只是一个课题,一种特色,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导向,使所有师生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层面上都能浸润美育文化,并内化为自发行为和需求,认识生命的美感,实现生命的价值,进而美化生命、优化生命,正成为赛小师生的文化自觉和价值导向。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师生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麻辣师生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