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失爱”学生人格发展的案例研究

2015-07-22 04:40刘莉
中小学德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矛盾人格

刘莉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温暖缺失等都会造成学生“失爱”。“失爱”学生不是少数,而“失爱”极易对学生人格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为此,笔者在实践中探索运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通过对一个“失爱”学生的案例研究,找到对“失爱”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案例陈述

认识小吉已经三年了。从高一开始,我就担任她的语文老师。她语感很好,课外阅读量大,语文成绩很优秀,且经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的学生我自然很青睐。小吉长得挺漂亮,又很有才艺,班级的文艺演出、舞台剧都是她策划的。班主任告诉我,她可能早恋了,有好几个男孩子喜欢她。我觉得这很正常,只要她自己能把握好就行。同学们都知道小吉喜欢语文老师,顺带着,喜欢她的男孩子就都来问我问题了。

有一天,小艺(小吉的追求者之一)告诉我,他喜欢小吉,但小吉说只当他是普通朋友,她喜欢女生!我突然意识到,小吉的博客、空间里确实有很多同性恋的文章和照片!发现这个孩子的秘密后,我先有意疏远她,不让她有什么误解,然后通过和她相熟的同学、她的微信和博客等,对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以求寻找其背后的原因。

终于,我知道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因为父母做生意,小吉从3岁起就跟姑姑、奶奶住在一起,上小学时就喜欢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上初中和父母一起住后,家境殷实的她却没有感受到父母迟来的爱。父亲很忙,母亲虽不工作,却从不管她。父母关系的疏离让这个家很冷清。不久,母亲得了抑郁症,三次自残,三进精神病医院。父亲受不了,就和她母亲离婚了。现在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父亲还刚给她添了个弟弟。一心想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她今年高考失利了,打算复读,明年重来。前段时间拍了部微电影,还拿了几个奖。她拍的电影,色调灰暗,还是与同性恋有关!

这是一个有才华的女生,但对生活很困惑,缺乏清晰的自我认同感,不清楚自己需扮演的角色以及应有的价值观。

二、案例评析

目前,对于同性恋原因的研究,有基因说,也有心理说。研读本案例,我更倾向于心理上的原因,即“失爱”所造成的人格发展危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将持续一生,并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必须经历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人格发展充满着矛盾和冲突,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或核心问题。这个特殊的矛盾解决了,人格就发展了一步。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个人心理危机。所以在人生的全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可以视为一个关键期(或称为危机期)。八个阶段分别是:①婴儿期(信赖、不信赖的矛盾);②婴儿后期(自律性与羞耻、怀疑的矛盾);③幼儿期(主动性与罪恶感的矛盾);④少儿期(勤奋与自卑的矛盾);⑤青年期(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的矛盾);⑥成年期(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的冲突);⑦中年期(精力充沛与颓废迟滞的冲突);⑧老年期(完美无憾与悲观绝望的冲突)。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小吉在几个关键阶段的人生经历中,相应的矛盾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幼儿期的“失爱”。在埃里克森看来,心理危机既是挑战,又是人成长的机遇和转折点。前一阶段危机的完善处理是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基础,如若不能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社会危机,将会再次造成问题。小吉的问题,就是由于幼儿期缺少父母的温情和引导,导致“目的性品质”没有很好形成。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外界的认识如无法从父母或其它亲人身上获得,就会打击儿童的主动性,导致儿童形成压抑的人格。许多单亲家庭孩子都比较内向或偏激,原因就在这里。

(二)少年期的“同性依赖”。埃里克森认为,“幼儿心中的信任感反映了父母对自己、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的信赖”,“幼儿的自主性体现了父母作为独立个体所具有的尊严”。小吉的奶奶和姑姑都有稳定的工作且教养较好,使得她对女性很为依赖和崇拜,自己也很有见解,很独立。同时,由于在父母那里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信任,因此对“爱”产生了消极心理,这为她后来的性别认知混乱埋下了隐患。

(三)青春期的“情感迁移”。进入青少年期,“成人通过他们的亲自示范,通过讲述他们的传奇经历和伟大过去,给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了完美典型,而这些典型形象地体现了特定群体在行为方式上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小吉缺失了母亲的关怀备至、温柔细心,和父亲的沟通又少之又少;而母亲的抑郁、自残,父亲的无视、外遇,对她而言都不是“完美的典型”。正是因为成人错误的示范,小吉只能从姑姑、老师身上获得关注和指导。对这些成人的喜欢和崇拜,让她更认同成熟、温柔、关心她的女性,从而选择了相应的社会角色。

(四)成熟期的“性取向错位”。小吉的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不是爱情,而是对家庭的反抗,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尝试性选择。然而,这一选择因难以得到认同,于是她只得寻找同样缺失爱的“同一性混淆”女生,如此,就导致了“角色混乱”。 步入青年期的她希望自己拍的电影能够获得认同,希望能考上电影学院,但高考的失利,让她很长一段时间萎靡不振,“自己的路在哪里”“谁会爱我”还会继续困扰着她。

小吉的问题不仅仅是“性别角色的混乱”, 在埃里克森的思想体系中,“同一性”(identity) 一词指在“自我”的综合作用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期望和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达成了一致,从而对自身产生一种完整的、连续的感觉。小吉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否则就不会创作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她渴望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的生活。未来的小吉只有通过整合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才能获得清晰而完整的“自我”。

三、干预策略

(一)帮助“失爱”学生重新认识自己

与自我同一性相对立的适应不良状态是角色混乱。角色混乱是指个体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概念,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的一种混乱状态。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必须克服七方面的危机,才能顺利进入成人期,其中小吉面对的主要危机正是性别同一性与性别混乱的矛盾。因此,我首先帮助其重新建立“自身性别认同”。我和小吉分享青少年时期的照片,分享属于女孩子的话题。小吉侃侃而谈,此举目的在于让她认识到,自己和所有女孩子一样,是美好而可爱的。其次,建立“异性伦理识别”。我们分享相关书籍、影视作品,从道德伦理等角度谈婚姻,谈个人情感和爱情。第三,增进“群体交往互动体验”。小吉并不孤僻,她的人缘还不错,通过组织舞台剧、合唱等活动和同学们多交流,从而满足她的安全需要、情感需要、自尊需要,在她内心注入正能量。第四,展望“未来人生计划”。小吉喜欢摄影,喜欢写剧本,我就由此入手,和她畅聊人生计划,希望能逐渐感染小吉。

进入青春期后,人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不愿再依赖家人的呵护,而将情感的需求转向同龄人,表现为迫切需要友谊与理解,希望能被他人及群体接纳。因此,青少年时期模糊的性感觉和对同性的吸引是很正常的,因为同性往往更理解自己。在这一时期,个体需要经历一个自我的再认识过程,要解决种种有关自我发展的问题。在成人期以前的阶段,内心自我调节很重要。

(二)家校合作重构家庭亲情

大量实证表明,任何来自社会文化的或家庭的动荡和剧变,都可能破坏青少年的预期层次的内在一致性,使其无法在生活中获得证实,从而损害其同一性的发展,造就“迷失自我的个体”,因此家庭及其文化的稳定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首先,我与小吉达成“人的家庭属性”共识,多次向她提出想和她父母聊聊,小吉终于同意进行家校合作交流。其次,建立小吉父母、教师、小吉“三方联系机制”,定期沟通相关信息,从而增进其父母与女儿的沟通与理解。第三,实施“家庭亲情体验”活动,包括父母与小吉的共同出行、父亲与小吉的倾心长谈、家庭事务的共同协商等。第四,建立小吉的“人的社会属性”认同,在与亲属、同学、社会关系的多方互动中,实现人格倾向的纠正。最近,小吉微博上的一篇文章道出了对父亲离婚的谅解,表达了对新生弟弟的祝福,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三)发挥成人的“完美典范”作用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比较重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作用,认为这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小吉比较喜欢语文老师,不仅仅因为语文教师本人,还可能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语文因其语言的细腻、情感的丰富,往往会吸引内心情感同样饱满的学生,进而与语文教师建立起同一性。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书籍和文字与小吉沟通。笔者将持续研究和关注小吉,期望能为曾经“失爱”的她更多的帮助。

案例启示我们,“失爱”学生人格发展问题的预防与矫正,既需要过程性的研究实践,也需要个性化的策略探索与定制,更需要发展性的持续干预和提升。

(作者单位:湖州市第五中学

浙江湖州  3130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矛盾人格
以鸟喻人
等了287天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欧洲杯赛场上的生死时速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多活一晚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