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师生关系该何去何从

2015-07-22 04:40曹宗清
中小学德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目的论古典师生关系

曹宗清

“我数学分数低,不是你的错,分数高也并没有托你的福,你一没有教数学,二没有给我讲题,不是你说的‘你要学好不能偏科’我就能学好,谁不想学好?”这是半学期结束后,项茂同学的一段总结。读完后,我有些迷糊了。

但有一点很清楚,小项同学数学成绩的高低与我这个班主任的确无关。我是英语老师,没有教她数学,所以数学分数低,没有我的错;即便她的数学成绩很好,也与我无关,因为我没有给她讲授任何数学问题。

在总结的最后,她写道:“我会尽力地做到你所谓的不偏科,我差,我只会说对不起自己,不会说愧对了你,我也会努力。至于其他的,你要怎么想我也没办法。”

在这篇总结里,她表达了要学好的愿望;同时,言词之中的“信任”也是显而易见,尤其在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上。为此,我不仅视野开始迷糊,而且思维也变得有些混乱了。显然,她对师生关系的认识颠覆了我的观念,难道在当下学生的思维中,师生就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难道没有情感牵扯的教育工作会有温度?是什么让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如此“理性”的程度?

我出生于偏远农村,自小起就在村小学、乡初级中学和镇完全中学就读,在朴实的乡村氛围里成长起来的我,一直认为师生关系是亲密的、友爱的,老师就如同我们的父母,其话语权甚至远远大于我们的父母,因此学生都十分敬畏老师,即使老师责罚我们,也认为理所当然。当然,在缺少文化知识的祖辈和乡邻眼中,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和道德的楷模,每个孩子都应尊重和感恩老师,学生们取得好成绩、拥有美好未来,不仅是自己的事,更是对老师工作的回报。因此,小项有如此言论,在我们那时的观点看来是冒大不韪的。

毫无疑问,我个人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是地道的古典目的论观点。目的论的“人论”认为,人类世界中的人及其相关物,都是运动着的,且各有其自然的目的,并且诸多的目的构成了一个存在的链条,链条的终端就是终极目的、至善或幸福。目的论认为,凡是人,都是爱“好”者或向“善”者。从教师一方来看,他对善好的追寻和实践离不开学生,他需要主动走近学生、爱护学生,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伦理共同体,因此,亲近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把自己的思想灌输于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努力组成师生共同体,影响着教师的师生观和教育教学行为。

同时,由于在自足完满的至善面前,教师有着高尚完整的灵魂德性,有着对善恶真假的判断力,而学生的判断力不够,尚需向教师学习;这种自然差异,意味着二者的不平等,其中自然就蕴含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和尊重。反之,否定这种差异,教师就不成其为教师,因为他放弃了灵魂的卓越,下降为世俗社会的迎合者;同样的,学生也不为学生,他放弃了自我知识和伦理的上升,过着没有善好约束的自由选择生活。

这实际上是民主制中的“教育平等”。由此可知,在古典目的论的视野中,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是必要的,因为它直接关乎学生将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即要么在教师引领下走向上的路,要么在放纵中追求不义和无知。

当然,师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会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知识增加而改变,例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又如“后生可畏”,这都是学生地位提升的显示。然而,在多数时间内,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仍将深深影响着师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旧时代遗落的“等级制”,该被抛弃,然而,只要师生之间存在伦理和知识差异,以及不可逆转的教与学的关系,这种不平等就将会一直存在。

而从小项的角度,她所认为的师生关系,实际是机械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机械论师生关系有如下特征:师生关系是疏离而非友爱的,是契约式的而非伙伴式的,师生是平等的,且是一种缺乏教育性的平等。

在古典目的论看来,师生因对至善的共同追求而主动地在教育场域中相遇和相融;而在机械论的语境中,至善被自然科学视为虚假的形而上学而被摧毁,师生之间没有对至善的共同追索,只关心个体的自然欲望和满足,所以无法形成真正关系紧密的共同体。师生之间是孤立的、互为隔离的,各自为实现各自的自然欲望而形成某种契约关系。

另外,机械论下的师生关系强调欲望上的平等,丧失了古典师生关系的教育性,教师能做的是向学生传播工具性的知识、培养工具性的思维,而不像古典时代那样以德性之人自居,引导学生向善,教育其做好人;机械论下的“好人”是多元化的,是一个主观判断问题,他们不尊崇传统的“师者,父兄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观点的唯一价值性。为此,美国哲学家韦伯曾说:“美国人对站在自己面前的教师观念是,他卖给我的是学问和方法,为的是赚我父亲的钱,没有哪个美国青年,会同意让教师卖给他有关行为准则的‘世界观’,如果果真如此,我们也会拒绝接受的。”

前段时间,网络热议的“小学生为老师打伞”事件,也是对当下师生关系的两种认识观的冲突。古典目的论认为,学生为老师打伞是尊重行为,是师生关系共同体的体现;而机械论认为,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无需为老师打伞,同时老师也无需为学生打伞。正如小项心目中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无需情感纽带,无所谓愧疚和歉意,也无所谓感谢与感激。

在目前我国社会中,一方面,社会站在机械论的角度,以古典目的论的标准去要求教师必须德性高尚,对教师定下了各种极值的标准;另一方面,社会又站在目的论的角度,以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教师职业和师生关系,其本身就是矛盾的。如此,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让社会对教师的认知处于浮躁的混沌当中。

应该说,长期受目的论影响的我国人民,大多数坚信师生关系的教育性和情感纽带,也形成了我国尤其讲究教育温度和教育情怀的大环境,同时,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通过制度来评价,还包含着良心的衡量。如果小项同学的数学学好了,她的人生成功了,我并不指望她记住我感激我,但我仍然会为她高兴,同时也会为自己感到遗憾,遗憾我的学生成才了,却没有成人。

在物质日益充沛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愈来愈疯狂,逐利观念愈来愈强烈,机械论的思想于是不知觉成为主导,师生、生生、家校等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这使得感情越来越贬值。

当我们以一面冰冷的镜子去映照师生关系,它无疑将以冰冷的姿态呈现,而这正是机械论持有者的可怕之处。人生之路越走越长,然而离绝境越来越近,当师生关系走到视如陌路的境地,教育的茶宴也就该散了。

重温经典目的论的精华,强调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友爱性和敬畏性,尊重师道传统伦理规则,让教育多些温度,让师生在感情的双向倾注过程中享受生命成长的美好,让学生不仅是学徒也是弟子,让老师不仅是教书先生更是教育者,防止机械论视野下师生关系极端化走向,无疑将会有益于解决当下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冲突,也能够逐渐释然社会与学校之间某些被放大的误会和矛盾,构建有温情有温度的师生关系,达成和谐和睦的家校关系。

(作者单位:重庆市朝阳中学

重庆  400715)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目的论古典师生关系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