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葡萄我的儿

2015-08-07 08:55王馨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月令汪先生汪曾祺

王馨莉

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一文被编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人与物的对话”这一专题。编者按是这样写的:“当我们面对一样东西——物的时候,我们其实都是天真的孩子,在不可遏止的好奇心驱动下,看之,看不够,琢磨之,琢磨不够,拆解之,拆解不够,描摹之,描摹不够;以至欢呼,以至雀跃。物和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互助、亲善的关系。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的确,《葡萄月令》是一篇非常别致的文章,全篇以12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来组织文字。在介绍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月令知识”的背后沉潜着别样的情趣与情调。在汪先生笔下,葡萄是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个可爱的小孩,而汪先生的《葡萄月令》,更像是孩子的成长日记,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滴,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父亲的爱与呵护。

一、细致记录显至爱之情

《葡萄月令》是经过汪先生全程参与、细心观察而写成的。他为葡萄的每一次成长而欣喜,为他遭遇天敌而担忧,他就是一个年轻父亲,细致体贴地观察婴儿成长,是葡萄成长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一月,“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这是小孩在母体孕育的生命特征,他是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周围一片昏暗,没有天,没有云,没有阳光,安静极了,葡萄躺在一个宁静而又柔软的地窖中,静静的等待出生的那一刻。二月,“葡萄出窖”,葡萄出生了,“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这是葡萄刚刚出生的照片,父亲仔仔细细地把小孩抱在怀里,战战兢兢,怀着好奇心,充满爱意的记录着,连每一个细节都没放过。“它已经等不及了”,不,哪里是葡萄等不及,这分明是父亲等不及了,等不及看到他长大后的模样,等不及他一点一点的成长。“不大一会儿,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儿,绿了”,小孩一天一个变化,父亲也在变化中一天天感受着不同。三月,“葡萄上架”,这是葡萄的婴儿期,“先得备料”,“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这是爸爸在给宝贝精心制作婴儿床,每一块木料都精心选择,“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每一个步骤都精准严谨。“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看到小孩在享用,爸爸满心的欣慰。“‘起!——起!哎,它起来了”,哪个父亲看到自己的小孩学会走路不欣喜若狂,欢呼雀跃呢?四月,是葡萄的幼儿期,“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它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对自己孩子的关切和自豪。五月,是葡萄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一生中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葡萄努力地吸取养分,不停地长大长大,“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这是葡萄的花落满地的青涩年华。六月七月,是葡萄的青年时期,他不断地汲取养料,积蓄力量,为自己的成熟期而努力坚定地生长。八月,是葡萄的青壮年时期,是葡萄的成熟期,“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小孩,他的爸爸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去吧,儿子,到社会上去大干一场吧。”这是一个父亲最朴实的自豪感,儿子长大了,成熟了,可以融入社会大展拳脚了。九月十月,是葡萄的中年时期,这个时候的葡萄更加稳重而成熟,但是父亲仍然少不了关爱,仍然操碎了心,“下了果子,就不管了” ?不,不是这样的,仍然要“喷一次波尔多液”,哪怕是多大年纪的人,可是在父母眼里仍然是小孩子。然而孩子总归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无论多大遗憾,也会说“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吧”,无奈中仍然带着深深的不舍与期盼。十一月十二月,看着葡萄离开了,父亲只能整理葡萄的生命痕迹,“把葡萄架拆下来”,再把“葡萄条入窖”。在整理收纳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父亲,手拿一本儿子的成长日记,带着幸福感与自豪感甜蜜地回忆着。

二、平淡话语显至朴之情

汪先生曾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确,《葡萄月令》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人为的雕饰,他用最平淡、最朴素、最洁净的文字,记录着对儿子葡萄最质朴的深情。“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汪先生仿佛在与儿子葡萄对话,儿子孩童时,理解力跟不上来,他就用单字、短语、短句来表达,模拟孩童的语言特点来对话,不啰嗦,简练有物,力求让小孩子能够听得明白,理解准确。“雪化了,土地是黑的。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听听这话语,因为多用短语,充满了韵律感,像是爸爸在饱含深情地为儿子朗诵诗歌,又仿佛是在给儿子哼唱一首首动听的童谣。虽然文字看似平淡,但汪老实际上用字相当讲究,很准确,句子虽不长,但力量全在字词上,往往一个词,就把许多意思都表达出来了,“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一个“睡”字,不仅写出了姿势,而且写出了入窖过冬的葡萄的状态与生命特征。“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汪先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感悟力,同时还具有虔诚的情感与诗人的禀赋。一个“软”字,不仅写出有了汁液的树枝的生物,很有质感,还使整个句子充满了诗意。他文字老到、朴素,锤炼字词,很见功力,相比起那些追求渲染、华丽的文字,自成一种风格。汪先生曾说过:“性善的标准是保持孩子一样的童心。”而著名作家林超然也曾这样评价汪曾祺的作品,说“汪曾祺的文字里常常忽闪着一双永远对一次充满好奇的孩子的眼睛”。所以,有时为了让儿子葡萄能够听懂,汪老也会适度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形象化,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度。“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这组博喻,将葡萄的形态、色泽、质感之美逼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个自豪的父亲,在如数家珍,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家的葡萄是最美的。他的语言时而俏皮可爱,“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这句话写出了调皮的葡萄喝水时的贪婪相,充满童真,突出了葡萄生长的势头,在这句背后,不难看出一个父亲看到儿子健康成长而露出欣慰的笑容,满满的亲昵、疼爱、揶揄。汪先生就是这样独具匠心,用这种恬淡自由的行文风格,将儿子葡萄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塑造人格显至真之情

透过这本葡萄的成长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培育葡萄,汪先生可谓煞费苦心。首先,他给儿子营造了一个恬静和谐的家园,在这个至真至纯的环境中,葡萄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从一月到十二月,整个葡萄园的内核始终充满活力,在激烈地动着,但12个月的每个月景却是处在一个非常和谐恬静的环境中。如本文开头一月的“听不到一点声音”的境是何等的迷人,这样的境可以称得上是圣境,这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情趣,即以静为本,崇尚静趣。其次,为了养育葡萄,汪先生博览育儿经,进行广泛的知识储备,其中关于时令、农学、博物学和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俯拾皆是,也正是因为此,读《葡萄月令》,不免让人想起《齐民要术》等农学书籍。科学的养育葡萄,是葡萄健康成长的保障。再次,汪先生对于抚养葡萄,不仅关注健康因素,还更关注的是葡萄人格的塑造。“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开花期很短”,写出了葡萄一心一意只为结出硕果供人品尝的淳朴而美好的品格。“但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这写出了葡萄通人性、好养活、不烦人的性格。不仅如此,他还以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养育葡萄时,汪先生正处于“文革”下放劳动期间,种植葡萄成了作者的生活的寄托,使他忘记了生活中的坎坷,平和而充实,豁达而开朗。他也仿佛变身为一颗葡萄藤,下放到异乡,不是拒绝发芽、成长、结果的理由,只要有阳光、水分和土壤,那就顺应自然,自然而然的生长吧,这是乐天知命的人生,这也是随遇而安的人生。也正是这种感情与人生体验的融入,让葡萄有了人间的气息,有了人的情怀,而变得灵动起来。

一部育儿经,一部儿子的成长日记,葡萄就这样在父亲汪曾祺的关爱与呵护下,在汪曾祺的笔下,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猜你喜欢
月令汪先生汪曾祺
停车挡道影响他人出行,要负法律责任吗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寻踪汪曾祺
月令禁忌视域下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运行机理管窥
汪曾祺:老头很“抠”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