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语言,暗暗地说话

2015-08-07 08:55贾龙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感叹号破折号句号

贾龙弟

朱自清先生说:“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多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轻视或认识不足,随处乱点。其实不充分利用,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减少。”确实,“一枝一叶总关情”,好的文章,连标点符号都在表情达意,都在暗暗地说话。一个细心的读者绝不会错过这些值得一嚼的地方。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善于捕捉这些文本的细微处,引领学生反复品读,咂摸出这“一枝一叶”的独特韵味。

【片段一】在不断否定中走进人物内心

师:那现在同学们,再找个同学来读读这个掌柜的,肖老师来读喝酒的人,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师读“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生读“哦”(很平淡)

师:哦,他是这么说的吗?就这个“哦”字怎么读?你来。

生:哦。(读出好奇惊讶)

师模仿读,再邀两生读。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读“哦”,大家能听出是什么标点符号吗?

生:第一个同学平平淡淡,应该是句号。第二个同学,感觉是问号。

师:句号,问号。同学们考虑一下,句号,问号,那小说为什么用感叹号呢?来,再读,“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

师:哦!为什么发出这声感叹?读书时有想过这问题吗?

生:没有。

师:读书就要潜入文字当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句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你们说——

生齐说:哦。

师:问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

师:感叹号时又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

师:哦!(声音延长)这个感叹号里包含怎样的感情?

生: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

师: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平时你表达惋惜会用感叹号的吗?

生:我觉得是对他打折腿的惊讶。

生:不关心腿,更想知道是怎么打折的,很好奇。

师:对,惊讶好奇,想知道这个过程有着怎么样的新奇,它将成为这个酒店里的一个谈资一个笑点。所以,他不是关心孔乙己生死,而是猎奇这段所谓的痛快淋漓的被打。来,同学们,感叹号读读试试看,“他打折了腿了”——

师生齐说:哦!

【赏析】作为最常见的话语形式,汉语的句子从语用角度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语调不同,语用意义也有别,即使是相同的话语结构,语调也可以区分出意义。“语调是同说话人的目的意图紧紧相连的。说话人的某种语用意义常常通过不同的语调表示出来。”而与语调密切相关的语气词和标点,一定的语调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语气词和标点来实现的。因此,细读对话,可以由标点入手,揣摩对话双方的语气语调,从而深入理解人物的说话意图,进行走进人物内心。这是咸亨酒店内大家谈论孔乙己被打惨状的一段对话,当店内酒客说看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掌柜的反应是“哦!”,一个语气词,加上一个感叹号,一个很多教师都容易忽略的细处,肖老师却带着学生反复地比较揣摩:为什么不是句号?为什么不是问号?为什么会是感叹号?让学生联系语境体会掌柜的为什么此时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在不断地否定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体察“看客”的卑劣心理,真的是在带领学生“潜入文字当中”读书。

【片段二】在深入比较中折射人物心理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喝酒的人在说他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许是死了”后面是句号。掌柜的第一声是感叹号,让他也感叹号结束可以吗?读读看,你来。

生读:许是死了!

师:你再来读读句号结束。

生读:许是死了。

师:为什么用句号?

生:用句号表示一种不太肯定的语气。

师:比之感叹号,这里句号确实有不太肯定的语气,还有其他意味吗?

生:用句号表示对孔乙己漠不关心。

生:不轻不重的,随意说说。

师:生死无所谓了,没有人会去在意他的生死。这里的句号更能显示冷漠与生命的无足轻重。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喝酒人的最后一句话。

【赏析】语调是属于口头交际的成分,书面的阅读如何把握它,并领会其中不同的语用意义呢?那就从书面的标点入手。因为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语用意图,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会选择相应的语气语调,运用相应的标点,来实现其交流目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推知和复现话语的语调,从而较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此一时,彼一时,为什么前面的片断中“哦”后用的是感叹号?为什么这里许是死了”后面用的是句号呢?肖老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在朗读中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到掌柜话语所折射出的对受害者漠不关心的心理,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片段三】在丰富想象中把握人物个性

师:(指导)“没法——”后面是个什么符号?

生:破折号。

师:破折号,这里说明它有话要说下去吧?这里后面怎么就没说下去呢?你来说,会说什么话。(抽生)

生:“我没法像你们一样爬上去。”(老师引导进入情景去读)

生:“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和你们一道爬上去。”

生:......

师:思考一下,这里为什么不把话补充完整,而用一个破折号?

生:当时很害怕。

生:他怕跟他们一起爬悬崖爬不下去会被骂作“胆小鬼”,怕丢面子。

读那种感受,生试读。

生:可能是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被其他的人给打断了。

【赏析】《走一步,再走一步》虽是译文,文字浅显,但却是标点也动人,充分彰显了译者的功力,文章中的主人公心理很是复杂,这种复杂的心理,不是能用文字一言道尽的。肖老师抓住了这一个耐人寻味的破折号,联系语境进行了精彩的品读。肖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地想象,并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地朗读,体会“我”既害怕,却又不敢说出来的死要面子的心理,这种自尊让他最终爬下悬崖,战胜自我。更妙的是,肖老师在学生想象之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回到课文,让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不把话补充完整,而用一个破折号?”,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破折号所表现出“我”既胆怯又自尊心强的复杂个性。

【片段四】在替换朗读中体会语言温度

师:看第一句(“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和第二句我说话的时候用的标点符号是(感叹号),第二次我说话时(“看见了。”)用的什么符号?(句号)

我第二次说话的时候把它改成感叹号行不行?

师生一起反复对比阅读。(用句号和感叹号对比)

生:前面用感叹号是因为我当时情绪还没有平静下来,现在用句号是说我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的情绪已经慢慢地平静恢复了。

(师:原来标点符号也能看出心理的变化。)

师生再合作朗读品味。

所以心理描写不仅在字面上,在语气上还能表现出来。

师:那我的父亲,能不能把第一句话(“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也说成感叹号?

生用感叹号的口气朗读。

师读。

生:不行,用感叹号感觉到父亲是在催促孩子,不是温和的安慰。

师:对,多好的父亲啊,你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会从标点上读出些味道来。学生点头示意。

【赏析】这是“父亲帮助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与父亲的对话描写”中的标点咀嚼。肖老师通过句号和感叹号的替换朗读,让学生体会“我”从你紧张害怕到恢复平静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让学生体会到了父亲温和的安慰,这是语言的温度。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一个懂得教育的好父亲,被一个细小的标点表现得生动鲜活,这里细嚼标点的味道,甚至超过了咬文嚼字的味道。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这种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情感,这种美好的情感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是如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的无声的语言,暗暗地说话,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听到。

[作者通联:浙江平湖市黄姑中学]

猜你喜欢
感叹号破折号句号
留意文中破折号,它对解题很重要
破折号的作用
句号失踪记
句号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感叹号
让句号成为“活结”(三)
【完美!】
火爆的破折号
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