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课视角的转变看教师的成长

2015-08-15 00:51盛桂贤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富兰克林语文课堂语文

盛桂贤

从“欣赏”到“批判”,这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听课的一段必然经历的情感过程。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似乎老教师的每一句表述,每一处设计,每一个问题,每一行板书都是充满智慧和经验。然而,过不了几年,随着听的课越来越多,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慢慢丰富,听课时的情感也由“欣赏”逐渐变为“批判”,听课的视角由努力去发现课堂的闪光点,变为刻意地去寻找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和不足。这是听课者感性视角的迁移,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显现。

一、感性视角,从“欣赏”到“批判”

1.我们曾经欣赏这样的课堂

(1)“热闹”的课堂。由于课前充分的“预设”,多次的“排练”,整个课堂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然而,这样的课堂更像是舞台剧。教案就是剧本,老师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配角则是那些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

(2)大量拓展补充的课堂。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会给孩子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学生积累。但如果不能把好“度”,用好“法”,反而过犹不及,偏离教学的本位。

(3)“深入挖掘”的课堂。多年前曾听一位教育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衡量一位语文老师是否出色的重要指标。”当时,很受启发。每每为自己在深入研读教材后,寻觅到一处“独到”的“见解”而沾沾自喜,例如,我曾在教学《天火之谜》一课时,有过这样一处较为“得意”的设计:

师:同学们,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为了做这个实验他用上了哪些实验器材呢?请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圈画出答案。

生:风筝、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

师:你读得真仔细,一下子找出了这么多。但还有一样最重要的被你忽略了。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生:是雨,是闪电。

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光,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生:我知道了!是富兰克林的手指。

师:不仅仅是他的手指,而是富兰克林这个人。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为了揭开雷电的秘密不顾自己生命的人。

师板书:勇于献身

当时,着实让自己兴奋了一番。可现在想想,这样的环节设计对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没有什么益处。

2.“批判”曾主导听课交流的方向

作为年轻教师,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若干次的听课、评课,语文课堂的基本“套路”和常见的教学“招式”基本已了然于胸,在听课的过程中对教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败笔”引起关注,反而忽视了很多教者在教材把握,教法运用,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闪光点”,他们并不是不想发现,而是本身还不具备这样的发现能力。因此,这既是一个人认知成熟度提升的表现,也是其认知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的信号。

二、理性视角,从“面背”到“面向”

听课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不自觉地选择坐在教室的后面,也就是面对着学生的背。建议老师们不妨坐在教室前面,面向学生。至于看谁?怎么看?《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给我们做了明确的回答。

1.看教师。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听课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听教师这节课是如何设计和安排的,教学目标制定是否正确、教学方法使用是否恰当、教学环节设计是否流畅,当然还有学生表现是否积极等。听课看教师的表现无可厚非,但我们要搞清楚谁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我们看教师的课堂表现更要建立在基于学生视角的基础之上,是否课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看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和语文能力的提升程度,应成为衡量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看学生是否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二是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书写、思考、表达习惯;三是看学生是否能主动开展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活动;四是看学生是否能耐心倾听别人的回答,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看课程性质。语文课堂上要有“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自由表达、观点鲜明”的“说味”,“圈点批注、随堂练笔”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总之,就是要上出语文味。

当然,并非坐在后面就看不到孩子的表现,坐在前面眼中就装满学生。只要我们把关注课堂的视角由过多地关注老师转向更多地关注孩子,由关注教师教得怎么样转向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课文转向关注教师怎样教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猜你喜欢
富兰克林语文课堂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富兰克林的苍蝇馅饼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离世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急性子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