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方式探究

2015-09-10 09:01李清洁
考试周刊 2015年49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导学重难点

李清洁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成为有效教学的立足点和切入口。近年来,我们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改进,初步形成了“提出问题、明确目标—阅读探索、形成印象—释疑解难,落实重点—练习小结、知识周转”为基本程序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问题学习才会主动,因而用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对于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参与学习的直接动机;要能够把教材中贮存的状态的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使学生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导学问题。

这一过程一般不超过5分钟,属于思维的启动阶段。利用导学问题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学生的条件反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并明确提出每个问题所达到的层次目标,做上不同的记号,使学生心中有数,例如:问题1、2、3是本节重点,应熟练掌握;4、5是初步理解的问题;6、7是提升。

二、阅读探索,形成印象

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使头脑保持一般警觉和知觉集中,从而能迅速选择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出现第一次思维的高潮。

学生自主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知识“固化”教材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或泛读,观其大意,把握轮廓;或精读,对照问题边读边想,勾画知识点,形成感性认识,形成印象,对于较好的学生要求能够初步理解导学问题并试着完成课后练习。

这一过程一般约十分钟左右,这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静思中根据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自己动脑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教师可在教室巡视,了解自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的释疑解难搜集素材。

三、释疑解难,落实重点

学生通过自学阅读,对教学内容有初步感知,能掌握部分导学问题,但还有许多一知半解或解难困惑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释疑解难,对重难点进行突破。紧张的阅读自学之后,思维会出现疲劳现象,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反应速度开始降低,走神,做小动作等,因而,释疑解难采用讨论式,即由一个学生作主要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纠正,迫使学生调动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参与释疑解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肯定了学生正确感知,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认知,延续了学习兴趣,出现了课堂的第二次思维高潮。

这一过程一般约25分钟,主要解决教材的重难点。对于难点问题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思维导向,并做一定的提示与讲解,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导学问题把简单的或是重复的问题留给中下等生,使他们变依赖观望为积极投入,把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中上等生,使各个层次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都有机会受表扬,通过肯定、表扬、鼓励,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件“乐事”而不是“苦事”,因而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最终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练习小结,知识周转

释疑解难之后,学生对有关知识已初步了解或理解,但还存在零乱,理解不深刻,不能灵活应用等情况。所谓知识周转,就是要让学生用刚刚尝过的知识,分析一些事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新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

这一过程的设计必须难度适宜,体现双基,突出重难点,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切勿用高难度问题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应用新知识完成练习,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和梳理,使新知识纳入其完整有序的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总之,“问题导学”式教学对提高课堂有效性具有较大的作用,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教学运行结构。一个个问题的自学或释疑解难,一步步的教学过程,十分自然流畅,教师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同时,由于采用提问讨论式进行释疑解难,信息反馈及时,容易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因势利导,纠正错误,使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则由于问题明了,目标明确,懂与非懂明明白白,学得心中有数。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导学重难点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