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体育课堂中学习迁移现象及思考

2015-09-10 07:22蔡晓峰
考试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思考

蔡晓峰

摘 要: 迁移是学习一种普遍现象。根据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习得经验都可以各种复杂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个体习得经验后,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应用习得的经验解决某种问题;新习得的经验有时可以改变原有经验结构;不同经验之间重新组合,可以形成新的经验结构。诸如此类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视为学习迁移现象。体育各项运动中都存在不同类型的学习迁移,但它看不到、摸不着,低段小学生不能理解它潜在的意思。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练习手段的教育,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熟悉、掌握都会通过技能现象展现出来,学生在合作练习中逐渐使迁移变得更直观化。

关键词: 低段体育课堂 学习迁移现象 思考

平时体育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会某种动作或技术以后,再来学习新的动作或技术,前后不同的学习项目组合搭配,学习效果并不相同;有时进行两种技能或者两种素质训练,不同训练组合效果也不相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常常与能否正确运用迁移规律有关。小学低段教学以游戏形式为练习手段,学生特别天真可爱,而且富有想象力,练习过程中学习迁移的个别现象就出现了。

案例一:一节游戏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完成“喊数抱团”的游戏,我和小朋友讲了游戏方法,我们以排球场的边线为游戏场地,学生绕场地逆时针慢跑,在慢跑过程中老师会突然间喊一个数,如“3”、“5”、“6”……当学生听到数字如“3”的时候,临近的三个同学赶紧抱成一团,最后失败的小组要集体表演一个小节目。一年级入学第一学期对场上的方位、移动、数字都不是很敏感,慢跑也是我带领着才跑起来的,更麻烦的是我喊了数字之后居然没有人停下来抱团,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结果。我忍住没有发火,很快想了想原因,后来让他们原地站着不动再完成一次,结果很轻松就成功了,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在慢走和慢跑练习中学生都能轻松面对了。

教师备课时要分析教材中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材的排列顺序上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把容易发生技能迁移的两种教材尽量前后合理地衔接起来,再搭配一些专项性辅助练习内容,使学生学会前一个动作后能轻松学会下一个动作技术。

案例二:一节呼啦圈课上,课的开始部分我找几名同学“表演”自己想象得到的游戏方法,有三个同学兴奋地展现了一通,剩下两个同学站在一边不敢上来,他们说想不出来了。课中我让同学们用呼啦圈做游戏,出乎我意料的是同学没有刻板地模仿先前表演的同学,而是想出各种有趣的玩法:用手、腰,还可以用脚、脖子,最后游戏环节还有一组同学将各自呼啦圈套住自己并相互围成圈,中间站一人,做“时钟转啊转”、“打地鼠”等游戏,这样一来,不管能力好坏,每个同学都找到自己的方法,不用为了害怕自己不会而不敢展示给同伴看,看得出来她们对自己很满意。

体育教学中,学习者对所学运动技术兴趣高,注意力集中,充满自信,那么便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观察思考老师所讲和演示的动作技术,有意识地将新学技术与已有知识进行“相似性”分析比较,这样有利于学习者迁移效应的产生。

愉快的运动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多用热情、亲切的话语创造运动环境,并且与他们建立亲密感情。体育活动中,当自己感到被他人接受时,自信心和自尊心会得到很大提高。组织活动时,适当地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伙伴、玩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难易,通常比较弱一点的学生会在一组选择比较容易就能完成的动作,而不会产生差距感,则学生能在轻松的气氛下学会技巧。

案例三:在上一年级的跳绳课上(第一次授课),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练习跳绳,我在操场上巡视与指导,身边跑过来一个学生,手指着几个学生说:“老师老师,他们没有听你的话,他们在玩其他游戏。”顺着这个学生指的方向,我大吃一惊,他们用五颜六色的跳绳搭起了一座座“桥”,桥与桥之间还有几个小朋友用双脚跳的方式跨越这些小桥,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自己与同伴之间共建一座“桥”。这样的课堂在我看来是很和谐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增强了趣味性,体现了触类旁通。抓住这个“时机”,我让学生练习“双脚跳”,跳过一座座桥,就算跳绳的辅助练习,双脚跳过跳绳。这样一来,不管是搭桥的还是跳过小桥的同学都学得很认真,我给这个游戏取了个名字叫“彩虹桥”。所以这座美丽的“彩虹桥”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了“双脚跳过跳绳”的方法,更给课堂带来了更多欢乐。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学中乐、乐中学”的要求,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教者角度看,我一开始就让他们练习跳绳,大多数学生其实不能完成。彩虹桥是一个循序渐进进行跳绳练习的迁移过渡。他们的方法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之后,则更自信地跳过跳绳,同时看见发明的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所以组织和安排体育活动时,除了老师必要的示范外,我们要多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探索。经常为学生创造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和掌握多种玩法。

从学习者角度看,迁移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应用于各种不同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广泛迁移,一方面解决当前任务或问题,另一方面使原有经验得以改造,更为概括化、系统化,心理结构更为完善、充实,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不但能使学生学习时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而且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无穷乐趣甚至有所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掌握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和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必须学习方法,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2003(6).

[2]尹冲淋.谈体育活动中的两极分化现象.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5).

[3]霍小梅.要重视小学体育基本知识理论的教学[J].体育科技,1987(05):17-18.

[4]郑荔英.迁移规律在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5]黄乃青.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迁移教学.南宁教育,2008(1).

[6]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