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三个策略

2015-09-10 07:22穆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阅读教学策略

穆伟

[摘 要]阅读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具有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资源介入、设身处地和及时点拨等策略,唤起和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不足,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对文本的阅读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生活经验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36

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教授在阐述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时指出:“对一篇课文,学生之所以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原因之一是他们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的不足。”可见,唤起和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对阅读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有效地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呢?

一、资源介入,补充生活经验的不足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随着大语文观的深入人心,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这为我们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的匮乏,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苏教版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学生回答:“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呢?”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很难回答,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依托文本,就希望学生找出答案是不可能的。教学时,我利用投影仪将宋庆龄一生的革命经历简要地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宋庆龄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这时,我再让学生回读课文第三节,体会宋庆龄与樟树的相似之处。通过这些资源的介入,学生再结合文本,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完成了学习任务。与课外资源的介入相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筛选整合资源的习惯。教师应对学生这种习惯进行培养和引导,以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的不足。

二、设身处地,逆转“我向思维”

所谓“我向思维”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一般称之为“自以为是”。由于受到地域、时间、环境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被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知识所左右,形成“我向思维”。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思考,逆转他们的“我向思维”。

在《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学生们在佩服孙悟空机智勇敢的同时,有几个学生认为唐僧迂腐愚蠢、不知好歹。于是,有的学生开始结合《西游记》电视剧和原著,找唐僧算起旧账来。眼看着讨论的风向要变了,我笑着说:“同学们,听了大家对唐僧的‘血泪控诉’,你们知道的真不少,我很佩服你们啊!”学生呵呵笑了起来。

我接着说:“既然你们知道这么多,你们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唐僧的身份吗?”

“唐僧是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

我点点头,接着问:“你们知道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吗?”

“老师,我知道,为了普度众生!”一个学生抢着说。

“说得好!如果你是那位一心为普渡众生而历经八十一难的十世修行的好人,你会同意打死白骨精吗?”

学生沉默了。许久,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唐僧慈悲为怀,一心向善。这样的好人,哪怕真被妖精给吃了,他也不会怨恨妖精的。”

阅读中遇到学生的这种“我向思维”正常不过,关键是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逆转过来。

三、及时点拨,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但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已有与此相关的生活经验或百科知识,但却无法让这些经验与阅读内容联系起来,陷入“有此匙,却无解”的困扰中。此时,教师应该发挥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及时点拨、提醒,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内容建立关联。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小荷’是荷叶还是荷花?”

“你们觉得是什么呢?”我将问题抛给学生。

为此,他们进行了讨论。我接着引导:“很好,大家都能联系古诗和生活谈自己的看法。咱们农村的孩子对蜻蜓和荷花都不陌生,建议大家考虑一下蜻蜓和小荷的时间特征。”听了我的建议,学生们立刻议论开了。不多时,开始有人举手了。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

搜集资料、积累经验对学生来讲很重要,而能够正确地利用这些经验读懂文章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点拨,促使学生建立起经验、知识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这三种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策略不是孤立存在,它们往往在同一节课里交叉出现。我们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要借助这个解决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阅读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Passage Four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