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尽文意,相得益彰

2015-09-17 11:38孙浩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28期
关键词:名曲理解课文记忆

孙浩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这与语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具魅力。同样,在音乐课堂中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必然能提升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达到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

一、利用音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时下的学生,学习生活更加多元化,兴趣更加广泛,早已经脱离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状态。而音乐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的,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甚至已经超过了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将音乐与语文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有益的。

二、音乐对语文学科的作用

1.利用音乐,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

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教学活动中,有的语文教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时间段教的语文知识,过一段时间进行复习时会发现,对其他知识的记忆或许已经模糊,但是联系课文所教的歌曲以及与歌曲有关的语文知识却记得很清晰。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教唱《阳光三叠》这首歌,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进行背诵。

2.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好的课堂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相机导入或轻快、或喜庆、或抒情、或悲伤的音乐,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情绪中,渲染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可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教师再配乐简介阿炳的生平,一定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在教学《天安门广场》这一课时,可以在导入时播放音乐《我爱北京天安门》,既可以抒发爱国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根据这首歌曲进行提问:我为什么爱北京天安门?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理解天安门为什么是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地方,是我国的象征?

3.利用音乐,可以进行有效朗读和理解课文。

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与美好的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配上音乐来朗读课文,即可以营造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自流行音乐盛行以来,很多古代诗、词、曲、散文谱上曲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早就传唱到大街小巷了。教学这类课文时,可让学生学唱相关歌曲,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把传奇歌后王菲演唱过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进行课堂音乐播放,让学生跟着学唱。这样,不但体会了苏轼的《水调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也为将来初中学习这首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语文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1.利用语文,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进而更好地理解古代名曲的意境,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

2.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音乐性特质,可以让音乐与语文进行无缝衔接。如,教授词作家李叔同名作《送别》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结合鲁教版语文六年级《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增强学生对《骊歌》的理解。或者播放《城南旧事》的电影片段,渲染学生的音乐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送别》一课的歌词和音乐内涵。这样,学生既能很快领悟名曲的意境,又能产生一种熟悉而新奇的感觉,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音乐和语文教学的相互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位教学大师应该触类旁通,能将多种学科及时融会贯通。平时应注意积累教学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以优盘、光盘、影音资料等形式存放在电脑上。必要时,还可对它进行改造,以方便使用。语文和音乐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乐理知识和文学知识,能够强化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去认知自己熟悉的身边事物,也必然会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名曲理解课文记忆
十二生肖·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趣填我国古典十大名曲
享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