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2015-09-17 11:40赵燕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28期
关键词:课外读物读物写作能力

赵燕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广大中学生是厌倦在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学习中流逝时光和才华的,他们渴求课外阅读,无非是想从课外书中获得课堂里得不到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一点一滴的理解和企盼。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广大中学生的渴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的学习。

到底如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呢?要针对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及可供读物的现状,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下面着重就课外读物的选择作一些介绍。

一、中学生读书的几个特征

中学生从年龄上看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具有青少年的个性和特征。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正是长知识、学本领的重要时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他们的读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增长知识已成为读书的主要目的,但也喜欢抒发情感、满足梦想的散文和科幻小说。他们读课外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长知识,而为了满足好奇心和兴趣等因素只占很少一部分,这说明现在的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去补充和吸收课本以外的知识。散文、随笔和科幻小说这类文学体裁,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2.所读图书来源及购书特点。在获得图书方面,中学生大多是自己购买,此外是到外面租书或从图书馆借书及向别人借阅。他们获得图书信息一般来自报刊介绍和同学推荐,学生一般都喜欢自己去书店买书,表明当代中学生对自己的购书眼光颇为自信,表现出相当的有主见。

3.读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代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有的从兴趣出发,追求“猎奇”“刺激”以满足低层次阅读愿望;有的不加选择,有什么读什么,读过即丢,收效甚微;有的被作业压身,无暇阅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知识贫乏,信息闭塞;也有的有余暇余力,能在课外阅读中拓宽知识面,但缺乏指导;更有的虽然博览群书,但不善取舍,因而缺乏系统性。

4.教师未能在引导读书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方面做得不够,书籍是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教师如果能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对学生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选择

当前由于出版商追求赢利,所以要读到一本好书不甚容易,特别要读到一本适合中学生的好书就更不容易。因此,在关心中学生选择读物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1.要慎重,不能掉以轻心。苏东坡曾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意思是说,读书要有目的地选择。尤其是中学生,主要精力要用于功课学习,又因年龄特点,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加上“书海”“文林”中“百货皆有”,这样学生选择读物就更显得重要。为此,一方面,要么帮学生选择,教师一定要严把关口,让学生选择思想性好、艺求性高的读物阅读。

2.要适合中学生自己的阅读水平,不能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符合学生的阅读目的,不能不着边际。从学好语文的角度来说,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才好选择书目,才好确定重点,才会有针对性。

3.要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满足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要唤醒他们的好奇心。比如,神话、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最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当代优秀的小说、人物传记等,又最适宜于高中学生的口味。他们在认真阅读这些自己喜爱的读物中得到了艺术熏陶,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校也在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自我安排的时间,有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珍惜这个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课外读物读物写作能力
近四成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存在“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等问题
教育部:禁止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有质有量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本期话题:自习课上可不可以看课外读物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数学阅读指南
写日记